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西方主要的文學流派有哪些?

西方主要的文學流派有哪些?

現實主義: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壹。

在文學藝術史上,它和浪漫主義是兩大主要思潮。

它提倡對現實生活的客觀觀察,根據生活的本來面目,準確地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現實主義文藝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偉大的成就。在文學史上,《詩經》、杜甫的詩歌、關漢卿的戲劇、曹雪芹的《紅樓夢》等都是其代表作。

浪漫主義: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他善於表達自己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經常運用激情的語言、瑰麗神奇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自己的形象。

比如中國屈原和李白的詩詞歌賦,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都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浪漫主義作為壹種文學思潮,產生於18年底09年初的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其代表作家有德國的歌德和席勒,法國的雨果和喬治·桑,英國的拜倫和雪萊等。

古典主義:17世紀歐洲的壹種文學思潮。

主張以古希臘、羅馬為典範,故稱“古典主義”。

法國是最發達的國家。他們尊重王權,崇尚理性,在藝術上追求優雅、和諧、平衡的統壹。

法國的拉辛、莫裏哀等代表作家。

迷惘的壹代:壹戰後出現在美國的文學流派。

它不是壹個有相同計劃的有組織的團體。

這個詞來自生活在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坦。

她曾指著海明威等人說:“妳們都是迷惘的壹代。

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為他的小說《太陽照常升起》的題詞,於是“迷惘的壹代”成了壹個文學流派的名字。

“迷惘的壹代”作家的相似之處在於,他們痛恨帝國主義戰爭,卻找不到出路。

他們的作品反映了這些思想和感情。

海明威是“迷惘的壹代”的代表作家。

“迷惘的壹代”不僅指參加過歐戰的作家,也指20世紀20年代未參戰但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猶豫的作家,如司各特·菲茨傑拉德、托馬斯·艾略特、托馬斯·沃爾夫等。

“迷惘的壹代”主要活躍在20世紀20年代,他們的創作傾向在30年代以後發生了變化。

批判現實主義:20世紀30年代歐洲的主流文學思潮。

它註重對社會問題的研究,以現實主義的態度拓展了真實反映現實的生活面,塑造了許多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現象,揭示了貴族衰落和資產階級興衰的過程,揭示了社會生活的壹些本質方面,有些作品還對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表示同情。同時也豐富了藝術技巧和技法。

其代表作家有法國的巴爾紮克和司湯達,英國的狄更斯,俄國的尼古拉·果戈理和托爾斯泰。

未來主義:20世紀出現最早、反叛精神最強的文藝流派。

十年,來去匆匆。

它的特點是“否定壹切”。

否定國家機器,否定傳統文化,主張徹底拋棄藝術遺產和傳統文化,贊美機械和城市亂象,贊美“速度之美”和“力量之美”,主張打破理性的形式規範,用自由奔放的語句隨意進行藝術創作。

創始人是意大利作家馬裏內蒂,主要成就是詩歌。他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阿波利奈爾的《酒精酒集》和馬雅可夫斯基的《穿褲子的雲》。

超現實主義:起源於法國,具有鮮明的開拓精神,1916的達達主義“摧毀壹切”“清除壹切”給了它強大的靈感。

1924年《超現實主義宣言》的發表,標誌著這場運動的正式開始,它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法國形成了* * *運動,在40、50年代擴大為世界現象,並於1969年結束。

它強調表達超現實主義和超理性的無意識世界和夢幻世界。他們超越現實世界的束縛,重視直覺,認為潛意識和夢是最真實的。提倡無意識寫作,不需要任何主題。

“自動書寫法”和“夢境記錄法”應用廣泛。

作品光怪陸離,誇張晦澀,神秘莫測。

對後來的荒誕、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都有影響。

代表人物有布萊頓、阿拉貢、艾呂雅等。

後期象征主義:是19末期象征主義的延續和發展,20世紀20年代又壹次* * *了。

我們主張通過直覺把握內在的真理,尋找思想的“客觀對應物”,把抽象的觀念以感性的形式體現出來,用形象和符號隱含人生的哲理。

比象征主義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刻的思考。

它主張通過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等藝術手法表達人復雜微妙的主觀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撲朔迷離、神秘莫測的藝術效果。

英國艾略特(1888 ~ 1965)的《荒原》是其代表作。

此外,還有法國瓦列裏的海邊墓地、奧地利裏爾克的、梅特林克的《青鳥》、俄羅斯布洛克的《十二》、葉賽寧、愛爾蘭葉芝和美國龐德。

表現主義:繪畫起源於20世紀初的德國,後來擴展到音樂、文學等領域。

它的理論綱領是“藝術是表達,不是復制”。

要求突破事物的表面,表現事物的內在本質,突破對人的行為的描寫和揭示人的內在靈魂,突破對暫時現象的描寫,表現永恒的品質和真實。

在藝術方法上,由於強調永恒,人物往往是某種* * * *的抽象或象征;由於強調寫內心活動、直覺和夢境,他們常常運用內心孤獨、夢境、潛臺詞等手段;情節離奇突兀,文筆誇張扭曲變形荒誕,突出主觀感受,追求強烈的藝術效果。

代表作和作品有卡夫卡的《城堡與變形記》,美國奧尼爾的《毛猿》,捷克科幻作家卡佩克,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戲劇《去大馬士革》。

和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

意識流:以無意識活動為文藝表現對象,暗示不同層次的心理活動,強調人的意識的矛盾性和復雜性。

在作品中,情節淡化,作者不介入,人物直接表達內心活動,作品按照人物意識的流動而不是情節進行結構,打破了時間順序的敘事模式。隨著人物意識的流動,通過自由聯想表達主題,不受時間限制地組織情節。過去、現在、未來相互顛倒、相互滲透、相互重疊,主體結構為網狀。

代表作家有喬伊斯的《愛爾蘭的尤利西斯》,普魯斯特的《逝去歲月的回憶》,美國福克納的《聲與怒》,英國伍爾夫的《到燈塔去》。

存在主義文學:20世紀30年代產生於法國,在歐美日益流行。

它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

壹方面,揭露資本主義世界的荒謬和醜惡;另壹方面,它表現了人們不幸和毀滅的命運及其孤獨、絕望和恐懼的思想和情感,同時也鼓勵人們與沈重的現實壓力作鬥爭。

在藝術上保持更多的傳統風格,在思想上探索哲學深度。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薩特的《惡心》,加繆的《局外人》。

荒誕派戲劇: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的法國。

在思想上,他繼承了存在主義的“荒誕”觀念,在藝術上吸收了超現實主義。

世界和人生的荒謬以荒誕劇的形式表現出來:生命的無意義,人的異化,人與世界的分離,人與人的異化。

刻意采用與傳統戲劇相反的手法,營造出強烈的荒誕效果。

有著模糊的背景,象征的,道德的,誇張的,不合邏輯的場景,抽象概括的人物,非理性的,無意義的語言。

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國尤妮斯的《禿頭歌手與椅子》;貝克特的《等待戈多》;俄羅斯阿達莫夫的彈球機;美國人阿爾比的《動物園的故事》;法國讓·日奈的《陽臺》等。

新小說派: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

《懷疑時代》中“懷疑精神”的產物。

反對傳統現實主義小說的藝術模式。

認為小說應該主要描寫事物的世界,揭示人的潛意識活動,通過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表達“潛在的真實”。

無意義、無情節和非人化是新小說派的三個基本論點。

文體創新。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娜塔莉·薩羅特的《無名氏的畫像》,米歇爾·布托爾斯的《米蘭巷》,克勞德·西蒙的《佛蘭德斯公路》等。

黑色幽默:20世紀60年代美國重要的文學流派。

1965年3月,弗裏德曼編了壹本短篇小說集,收錄了12位作家的作品,書名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壹詞由此而來。

這些作家認為,世界是壹片荒地,歷史是壹團亂麻,個人無法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在這種情況下,既沒有充滿自信的莊嚴悲壯精神,也沒有敢於藐視對手的光明喜劇精神,只能是“苦惱者的微笑”。

黑色幽默不僅嘲笑別人,也嘲笑自己。喜劇手法不僅用來處理醜陋和畸形,也用來處理痛苦和不幸。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馮內古特的《五號屠場》、巴斯的《煙草經紀人》、品欽的《萬有引力的彩虹》等。

魔幻現實主義:拉丁美洲小說創作的浪潮,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形成於六七十年代。

它植根於民族文化傳統,同時也吸收了歐美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

“化現實為幻想而不失真實”,在對現實生活的敘述和描述中,吸引了大量超越自然的因素。劇情中經常出現奇跡、幻覺、夢境甚至鬼影,時序關系被打亂。這些場景往往是象征性的,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哥倫比亞的加布裏埃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墨西哥魯弗爾的《佩德羅·帕拉莫》、危地馬拉阿斯圖裏亞斯的《玉米人與總統先生》、古巴卡彭迪埃的《世界王國》等。

垮掉的壹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在美國的壹群松散結合的年輕詩人和作家。

這個名字最早是由作家傑克·克魯賈在1948左右提出的。

“垮掉的壹代”的大多數成員憤世嫉俗,信奉自由主義思想。

他們的文學創作思想往往是自發的,有時甚至是非常混亂的。

“垮掉的壹代”作家創作的作品壹般都是有爭議的,因為這些作品通常不符合傳統創作的常規,結構形式往往混亂,語言粗糙甚至粗俗。

他的主要文學作品包括傑克·克魯亞克的《在路上》、艾倫·金斯堡的《嚎叫》和威廉·波羅斯的《裸體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