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生語感語文教學
壹位教育家曾說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不能只靠死記硬背詞法、語法、作文,也不能靠老師對課文的細致分析。學生文學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實現,只有在學生積極參與的語文課和各種文學活動中才能實現。”語文教學要註重感悟,而不是繁瑣的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下,獨立思考、咀嚼、體驗語言和文字的魅力。
傳統教學中只強調分析能力、邏輯能力、判斷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直覺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我感受。在語文教學中,就是強調對語文實用材料的分析研究,追求深入透徹的講解,而忽視了對學生自主學習和自身感受——語感的培養。因此,我認為語文教學必須把培養學生的語感放在重要位置。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最基本的言語能力是語感,是對言語的直觀感知。其主要特點是直觀和自動化。所謂培養語感,其實就是在語言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直覺思維是創新能力的內在源泉,是創新人才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
第壹,閱讀導向
以閱讀為導向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前提。《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要充分閱讀,在閱讀中感受整體,在閱讀中獲得感悟,在閱讀中培養語感,在閱讀中受到情感的感染。可見,閱讀是學習語文的壹個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途徑。“讀壹百遍,其意不言而喻”,這是感知和理解的過程,也是培養語感的開始。在對同壹種語言的反復熟讀中達到“背誦”的目的,也是壹個記憶和積累的過程。因此,我們應該在閱讀教學中充分運用閱讀策略,以閱讀為主線。但是,朗讀不是那種枯燥無味的朗讀,而是通過大聲朗讀、默讀、重復朗讀、競賽朗讀、示範朗讀、表演朗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正確理解聲音,平滑聲調,正確表達詞義。比如,讀了《天門斷開楚河,清水東流回此處》,學生不僅看到了天門山、長江和漩渦,而且從《斷》中認為天門山本來是壹個整體,擋住了洶湧的江流,只是由於長江洶湧波濤的沖擊,才把“天門”撞開,使之中斷,成為東西兩座山。從“回”到兩座大山夾在中間的思想,當洶湧澎湃的長江流過兩座大山之間狹窄的通道時,激起的是婆娑、翻滾、拋擲的無盡境界,也能聯想到祖國壯麗的山河,感受到詩人豐富的想象力。
二,啟蒙以來的語感
教師根據學生的語感進行語言訓練,並以適當的難度感受語言。
閱讀時,讓學生聯系過去相似的生活經歷,通過想象和聯想,將文字符號轉化為生動可感的畫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計劃地讓學生自己閱讀難度適當的文章,多讀、自悟,在腦海中再現文字所表達的形象、場景,達到直觀理解文本、提高語感的目的。
第三,嘗試找出味道
揣摩品味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關鍵,而咬文嚼字和欣賞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葉聖陶先生曾說:“壹部作品讀壹兩遍,未必能使妳理解透徹,壹定要多揣摩。”只有徹底的琢磨和品味,才能促進語感的發展。
1.語句比較
詞和句子是語言構建的基本材料,是文章的基本單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關鍵詞來表達的。文中的壹些詞句,尤其是那些表達文章中心、含蓄生動地表達情感的詞句,往往具有“牽壹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只要抓住這些關鍵詞語進行分析、比較、仔細品味,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升華。比如《登天都峰》壹文中的“妳看那陡峭的石階,石階邊上的鐵鏈仿佛從天而降,真讓人不寒而栗!”總之,為了讓學生理解“掛”字的美,可以要求學生用“拉”字或“浮”字代替“掛”字進行比較。為了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可以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和討論。學生們體會到了作者的選詞:壹個“懸”字非常準確、生動、巧妙地把天都峰陡峭如直上直下的特點描繪出來,與文末的“攀”字襯托,產生壹種朦朧之美。這樣,通過對關鍵詞的比較和咀嚼,可以品味語氣的魅力,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到之處,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
運用想象力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事物的理解靠直覺。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內涵,就要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導”,將語言和人物所描述的場景轉化為生動的“形象”素材,讓學生在沈浸式體驗中陶冶情感,感受文本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如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二課《秋》,以課文中的意象因素為媒介,再創造藝術美,閉眼遐想課文中描述的意象圖,將許多秋天的景象連成活動的場景,在腦海中“放映電影”,乘著想象的小船在五彩斑斕的美景中自由遨遊,在美的感染中充分領略秋天的特點,培養語感。
聯系生活
生活經驗是語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礎。某些詞總是出現在某些生活場景中。沒有生活經驗,語感的培養是蒼白的。只有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體驗文中所描述的情景,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形象逐漸生動、具體,所擁有的感情才是真實的。比如《登天都峰》壹文中的“爬啊爬,我和爺爺終於爬到了天都峰的山頂”。這個獨特的“終於”生動地展現了他們努力後的成功和滿足感。但如果學生不能聯系生活去品味,恐怕很難體會到“終於”這個詞的魅力。
第四,轉移表達
在培養語感的過程中,不僅要對課文中的語音、字、詞、句進行品味和琢磨,還要以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的訓練為杠桿,拓寬和加深語感。教師引導學生有重點、有計劃地設計壹些新穎、靈活、紮實的拓展訓練,把理解、積累、運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四季》,這是壹年級的詩,每壹段都有相同的結構。老師抓住這首詩的語言特點,讓學生模仿寫作訓練。“它對他說,‘我是天空。’“根據詩的內容畫壹幅畫,在課堂上背誦自己寫的詩。在壹系列的畫、模仿、背誦訓練中,學生利用閱讀活動中獲得的知識和情感,整合創新思維,促進遷移,從而加深、拓寬、美化、敏化學生的語感。遷移表達就是讓學生運用自己在課文中感受到的表達方式和寫作方法進行壹些口頭和書面的寫作訓練,讓學生的語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動詞 (verb的縮寫)生活經驗
夏丏尊曾經說過:“敏銳的語感是需要的,我們不應該僅僅試圖從語言中去揣摩它,而應該把我們的生活經驗與語言聯系起來。.....有了這種準備,我們就能通過文字的橋梁與作者的心靈相連。”因此,語感的培養強調調動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積累,喚起學生的個人情感,設身處地為作者著想,容易與作者的心意相契合,對語感的培養很有幫助。比如《這片土地是神聖的》中的關鍵壹句說:我們愛地球,就像壹個出生的嬰兒附在母親溫暖的懷抱裏。為了子孫後代,妳應該奉獻妳所有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地球。學生看完後,老師問:作者把地球比作什麽?學生說:媽媽。老師問:在妳的人生經歷中,母親是怎樣的?有的說母親善良可親;還有人說,母親給孩子無私的愛;還有人說媽媽很偉大。老師引導情境:作者心目中的地球是怎樣的母親?請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同學們默讀後,有的說地球是美麗聖潔的母親;還有人說,地球還是壹位無私的母親,她已經把自己無私地奉獻給了人類。可見,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讓學生體會自己的感受,學生和作者達成了壹種相互認同的感覺,學生的情感是自然的。
總之,小學生語感的培養是壹項多方面、多層次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長期努力,完善語感教學策略。
雲南省教育廳。雲南教育,雲南教育編輯部。
(作者單位:雲南省曲靖市沾益縣大坡鄉示範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