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漢武帝的第壹個名字,是漢景帝的第九個兒子。生於景帝元年(公元前156)七月七日,屬雞。景帝死後三年(141),16歲登基,在位54年,第二年(公元前87年)去世,享年70歲。他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去世時間最長的皇帝之壹。謚號孝武皇帝,《祭法》說“武德以力為武”,也就是說威嚴、堅定、智慧、仁義為武。
漢武帝和劉徹壹樣,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輝煌、最傑出的君主之壹,在中國歷史上占有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他開創了壹個輝煌繁榮的時代,建立了與當時西羅馬帝國相媲美的東方最強大的漢帝國,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他還開辟了廣闊的疆域,為中國以後兩千年的疆域奠定了基礎。
漢武帝取得了空前的偉大成就,是歷史上少有的成功。然而漢武帝也是“大過”。可以說,漢武帝創造了漢朝的輝煌,帝國的衰落。
思想上:獨尊儒術。
秦漢時期是中國第壹次大壹統時期,從秦始皇到漢初的統治者都在探索用什麽指導思想來統治龐大的帝國。秦始皇“按照法家的建議行事”,結果死了。漢初統治者奉行“無為而治”的思想,對恢復和發展生產,穩定社會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這種綏靖妥協的思想和政策阻礙了社會的發展,歷史要求儒家思想得到尊重。為什麽?
統治意識形態變化的基礎中國兩千多年的社會基本矛盾是:政治上高度統壹,經濟上極度分散。如何協調政治集權與經濟分權的矛盾,使其不至於過輕過重,成為歷代統治者的壹大顧慮。
在“無為而治”的統治下,雖然農業生產有了壹定的發展,但由於政府對農民控制的寬松,很多農民為了避稅而離開了戶籍,這就是所謂的“死”。政府失去了對壹部分農民的控制,這當然不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如何從思想上控制農民,讓他們成為國家的聽話公民?
在統治階級內部,雖然代表地方割據勢力的異姓國王早已被消滅,同姓諸侯的權力也從根本上被削弱,但仍有壹些王室貴族、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的權力在不斷擴大,這顯然是對中央集權的潛在威脅。有哪些觀念可以用來規範自己的觀念和行為,從而理順君臣、上下、尊卑的關系?
在西漢妥協退讓的政策下,匈奴勢力日益擴張,肆意掠奪邊境,直接關系到西漢政權的生死存亡。天下人憑什麽思想可以忠君愛國,與侵略者決壹死戰?
劉徹認為儒家思想是解決上述挑戰和問題的好武器。
新政受挫的皇帝劉徹,剛立太子時,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他在16歲登基後,開始實施“新政”:罷免宰相魏婉,重組“三公”人選。竇太後的侄子被任命為宰相,王夫人的同父異母的弟弟(武帝的叔叔)田粉被任命為太尉,精通詩詞的儒生趙紈被任命為古學士,另壹個儒生王藏被任命為博士(相當於皇宮侍衛),成為武帝的近臣。
漢武帝還提出建立“唐明”,準備按古制推行禮樂。“唐明”是儒家常說的壹種禮儀制度。漢武帝派人備馬坐戰車,歡迎著名儒者沈工到長安,並專門指導明堂的籌備工作。
漢武帝躍躍欲試,執著於尊儒,卻遭到了住在東宮的太皇太後的反對。她憤怒地譴責武帝,斷然禁止他再從事尊孔活動。漢武帝無奈放棄了修建唐明的計劃,被迫將趙琬和王藏以罪下獄。宰相竇穎和邱天芬都被免職了。沈工因病被免去官職,回到家鄉,幾年後去世。漢武帝尊孔新政策遭遇暫時挫折。
董仲舒死於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五月。武帝二十二歲,太後寵愛兒子,不幹預政事,所以武帝有獨立處理國事的權力。因此,他最終告別了政治“禁錮期”,得到了施展抱負的機會,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董仲舒和他的“天人三策”董仲舒,廣川(今河北景縣)人,漢代思想家、學者,專研《公羊春秋》。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五月,武帝親自召見董仲舒。董仲舒壹壹回答了武帝的問題,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得到了武帝的贊賞。
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點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引入陰陽五行學說,構建新的思想體系。董仲舒說:“王道三綱可從天求”,“天不變,道也不變”。董仲舒“天人合壹”的神學思想。董仲舒宣稱皇帝受“天”之命,以“天意”統治天下,故稱“天子”。按照這種說法,帝王自然擁有絕對的統治權威,這是武帝最需要的精神武器。董仲舒以天人關系和“陽尊陰卑”思想為基礎,建立了壹套“三綱五常”的倫理觀。董仲舒建議統壹學術和思想,直接提出了“大壹統”的政治思想。
漢武帝聽到“天人三策”很激動,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天人合壹”論改變了漢統治的指導思想,從崇尚黃老無為之政到崇尚儒家禮樂文章,開啟了漢代文治的輝煌先河。它削尖了漢代士人好學尊文的壹代風尚。國家以儒選士,士以儒勵行,形成尊儒好學的氛圍;20歲就能定制,被評上了官,為國家多渠道選拔人才打開了通道;確立了儒家的獨尊地位,使儒家在政府的幫助下,打敗了百家爭鳴,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成為中國的主導意識形態。於是,儒家思想越來越深入人心,儒家思想實現了重大轉折。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實際上只是提高了儒學的地位,將其作為官方的統治思想,而並沒有完全取締各種學派。儒家之外的各派學者,不僅可以公開授課和學習,也有很多人進入朝廷做官。
政治上:改變體制
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對政治制度進行了重大變革,從而完善了國體。
屯之子景帝平定七國叛亂後,諸侯國問題基本解決,但諸侯國的影響依然存在,再次成為半獨立的割據勢力。事實證明,武帝即位後,決心徹底解決諸侯王分封、內亂等問題。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善於“揣摩聖意”的主父嚴向漢武帝獻上了壹個“推恩”的計策:“願陛下令諸侯推恩以分其子,待之於地。大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實際上是分其國。不切的話他們稍微弱壹點。”
漢武帝接受了大師父親嚴的建議,頒布了“推赦令”。僅元朔二年至六年(127 ~ 123),侯爵數量就高達121;從丁原到漢武帝末年(公元前116 ~ 87年),有44人被封,甚至有24人在壹天之內同時被封。
此外,對於有罪的封臣,剝奪他們的國家。只是到了五年(前112),漢武帝以貼金違法(按漢制,每年八月舉行盛大的宗廟祭祀,諸侯要獻金助祭,稱為“貼金”)為由,剝奪了106人的爵位。
這種“恩”“權”政策,基本上解決了漢初以來長期存在的諸侯王勢力問題。漢武帝以後,諸侯國雖然繼續存在,但作為壹種政治力量,在漢初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
為了維持西漢龐大的官僚體系,必須在各種機構中不斷充實大量的官員,這就需要壹套完整的選官方法。漢武帝為了廣納賢才,采納了董仲舒“求才”的建議,實現了考察制度與考試相結合的選官制度。
察舉,就是先考察,再做官。它起源於高祖,而明文規定則始於漢武帝。漢武帝下令全縣每年給孝老老實實的人各壹次。孝道,也就是孝子和清官,是察舉的兩個科目,後來混合成壹個科目。茶居的對象是熟悉儒學的儒生,其出路是在中央擔任郎官。除了孝道之外,茶聚的題材還包括蔡瑁、賢德創始人、賢德文學、明靜和法明。
另壹種選官方式是招有博士弟子的官員。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宰相公邀請博士生學習壹年。“射擊策略課程測試”後,通過者可以彌補文學奇聞的不足,通過課程測試者可以擔任博士。
這種選官制度保證了“獨尊儒術”的實施,進壹步擴大了選官範圍,為加強專制集權統治邁出了重要壹步。
中朝前期政府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包括兩個方面:壹是加強皇帝控制朝臣的權力,二是加強朝廷控制各地的權力。而這些都必須通過封建官僚來實現。漢武帝作為壹個成功的皇帝,在政治制度上設置了中外王朝,形成了兩個官僚體系:壹個是漢王朝,由將軍和大臣組成,也稱為內朝或內廷,是決策機關;壹種是宰相為首的外朝,是行政機關。
中外高麗制度形成的根源在於漢初政治制度本身的矛盾,換言之,它是君權與相權鬥爭的產物。漢初承襲秦制,宰相輔佐皇帝。首相的權力無可估量。這種情況在梁武帝即位之初壹直沒有改變。丞相田蚡即位不久,就掌握著大大小小官員的任免權,是壹個手握大權,大權在握的人。漢武帝對此非常不滿。有壹天,田蚡入宮扮演壹個角色,武帝問他:“妳是不是撤(任)官了?我也要除官!”只有壹句話,說明武帝對宰相的權力不滿,決心削弱宰相的權力,建立中朝。
漢武帝通過賢能對策,把壹批有才能的官員集中在自己身邊。他們受庶人委派,為官、曹、官、吏服務,從而成為侍奉武帝的內臣。他們被稱為部長的侍從,誰實際上參與審議。這些中韓官員的官階並不顯赫,但地位特殊。他們不僅參與軍務的商議,有時還奉命與大臣或大臣爭論,以致面面相覷。這種做法就是用小官來管大事,而這些小官又容易控制,從而達到以劣制尊、以輕制重、以華防外、尊君抑臣的目的。
中朝預政是朝廷政治制度的壹次重大改革,加強了皇權對國家各方面的控制,大大準確了中央決策的內容,提高了工作效率,便於人們了解武帝的意圖。
要加強對梁武帝統治龐大帝國的監督,就必須控制龐大的官僚隊伍,使他們忠於職守。但自漢景帝以來,官方和司法制度日益松懈,奢靡成為常態,官員管理惡化,導致收稅無門,民生雕敝,加劇了社會危機。
建立秘書處制度。元豐五年(106),漢朝廷正式頒布刺史制度,以巡察縣州行政,加強對地方行政的控制。朝廷將全國劃分為13州部,各州設刺史,監督所屬縣鄉。朝廷派出的刺史,排名只有600石,屬於低級官員,但職權很重,它有權監督2000石的長官和王國翔,以及地方豪強,甚至可以監督諸侯王的後事。秘書處由禦史鐘誠直接領導,屬於禦史,人事獨立。查出當地官員的違法事實後,不能擅自處理,只能上報禦史鐘誠,請求上級處理。
設置壹個隊長。梁武帝政和四年(前89年),又設李思校尉,監管史靜關白、三福(荊、左鳳儀、尤福豐)、三河(河東、河內、河南)、弘農七郡官員。
設立總理署。是總理的上司?燈被切了?┫┫𗎹┫┫┫┫𗎹┫┫┫┫┫?熵是什麽?br & gt
程、校尉、宰相司職是漢武帝時期建立的三大監察制度。這三個監察系統相互監督,大大加強了皇帝對中央官員和地方官員的控制,從而確保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和皇帝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秦漢尊經興學,儒家是多麽的難。秦始皇焚書坑儒,漢高祖溺冠辱儒。這所學校被以各種方式羞辱。儒學復興始於文景時期,完成於武帝時期,其間有兩大舉措:
智武靖博士。文景時期,儒家在詩、書、春秋三部經典中設立博士。建元五年(前136),漢武帝利用竇太後病重的事實,正式任命吳京大夫。
設置太學,普及郡學。政府對廣大國家的私立教育始於漢武帝。他采納董仲舒的建議,於元朔五年(124)創辦國子監。國子監完全以儒家五經為課程,老師聘請儒學博士為老師。辦學事務全部由宰相公主持。國子監的建立,開啟了我國歷史上“為官學優”的正式道路,適應了國家培養官員的需要,因此發展迅速。漢武帝時國子監弟子50人,西漢末年達到壹萬人。
漢武帝還推廣了文翁的經驗,“使天下各縣各國設校官”。
在中國古代帝王中,漢武帝是第壹個熱情極高、辦學成就巨大的帝王。他的壹系列振興教育的舉措,在中國乃至世界教育發展史上都是劃時代的大事,影響深遠。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使用年號的皇帝。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3年,梁武帝下令,將當年定為丁原四年,之前的年份分別改名為建元、元光、元朔、元壽,每壹年的年號都為6年。
漢武帝也是第壹個在全國統壹制度下發行歷法的皇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宣布更改禮制和歷法。主要內容有:使用太初歷法,以正月為壹年的開始,顏色為黃色。“太初”的意思是宇宙的開端,漢武帝以此命名此歷,象征著早年的“改革變革”。
上述制度變遷是漢武帝倡導儒學的具體表現,並通過這些措施將儒學滲透到政治、法律、教育和社會生活中,以鞏固其統治。
軍事上:反攻匈奴。
在武帝壹生的成就中,武功占了很大的比重。他領導的反匈奴戰爭歷時43年,15戰役,三次關鍵戰役。
元光二年(前133),武帝采納了王惠的建議,派李廣、公孫賀、王惠、五位將軍,率30萬漢軍,埋伏在馬邑附近。他還派乜壹到要塞與匈奴交易,引誘敵人。匈奴軍臣單於發現這是誘敵之計,立即領兵撤退。漢朝三十萬大軍無功而返。
雖然馬懿的計劃失敗了,但武帝全面反擊匈奴的決心不可動搖。漢武帝全面改革兵制,設置統壹的將軍制和“奉中”制,取代邱,提拔子輔之兄、奴才出身的衛青為將軍;改革兵役制度,調整軍兵種構成和訓練方式。經過壹番改革,漢軍的素質和戰鬥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大規模反擊匈奴的準備工作已經完成。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兩萬匈奴騎兵入侵邊境,從漁陽進入雁門,首都長安受到直接威脅。漢武帝采取東引西進的策略,在“河南地”(河套地區)對匈奴各部進行大規模迂回包圍作戰。匈奴毫無準備,兵敗如山倒,秦末以來長期被匈奴占領的河套地區被漢收復。
河套地區離長安壹千多裏,塔爾坎往南不過兩三天。漢初幾十年間,匈奴時常憂心忡忡,河南在匈奴控制之下是壹個重要原因。漢朝收復河套地區,利用河套有利的天險,將朔方、婺源建成抗擊匈奴的基地,既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又減少了軍需、口糧的轉運,為漢朝最終戰勝匈奴創造了有利條件。
河西元朔之戰第六年(123),武帝派衛青帶著65438+萬騎兵追擊匈奴。此役,18歲的年輕將軍霍去病脫穎而出。霍去病出生在河東郡(今山西臨汾)平陽,是個奴隸。因“善騎射”,受到漢武帝賞識,升任輔中。漢匈爭奪與霍去病有關的雁棲山軍馬場時,漢武帝任命他為姚漂的隊長。上尉是高級軍官,僅次於將軍;“腰飄”就是形容勇敢敏捷的樣子。衛青將軍也挑選了800名精銳騎兵,由霍去病指揮。漢軍上長城後,霍去病率領800騎兵沖殺前者,留下漢軍主力,壹直進攻數百裏。這支小騎兵部隊,發現匈奴部隊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突然襲擊,敵兵猝不及防,全軍覆沒。漢軍以少兵兩千余人,殺了匈奴單於的叔祖若生侯,活捉了單於的叔祖羅家璧,大獲全勝而歸。漢武帝頒布命令,表揚霍去病獲得“狀元侯”的稱號。霍去病初上戰場,就表現出超強的軍事能力。
元壽二年春(前121),霍去病被任命為驃騎將軍(與將軍同銜),率領壹萬騎兵,從隴西出發,轉戰六天,翻越雁棲山(今甘肅山丹東南),殺敵八千余人,活捉了匈奴邪王,繳獲了修土王的祭祀金。漢軍在河西首戰告捷。
同年夏,霍去病、公孫敖騎數萬人出北(今甘肅慶陽西北),行二千余裏,過居延澤(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攻祁連山(今甘肅張掖縣西北),大敗匈奴軍隊主力,俘虜匈奴土司土王、可汗閼氏、太子等百余人,殲滅三萬余人。這是自西漢對匈奴開戰以來史無前例的勝利。經此壹役,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切斷了匈奴與羌人的聯系,打通了內地通往西域的道路。
漢軍占領河西之地後,漢武帝設置了四郡,即武威(郡位於甘肅省秦縣東北)、張掖(郡位於甘肅省張掖縣西北)、酒泉(郡位於甘肅省酒泉縣)、敦煌(郡位於甘肅省敦煌西),合稱河西四郡。河西走廊也是通往西域的交通通道。匈奴被清剿後,為“通西域”,將西域各國與內地緊密聯系在壹起創造了重要條件。
漠北之戰,匈奴的支壹斜單於屢遭重創,心有余悸。他臨時將汗玉亭移至漠北,以誘漢軍深入,然後乘其兵疲而攻之。元壽四年春(公元前119年),司馬遷雕像決定出其不意地拿下匈奴,對匈奴發動第三次大戰。漢武帝調集騎兵65438+萬,戰馬140000,步兵和運輸兵65438+萬,在衛青和霍去病的指揮下,分兩路向漠北進發。這是最大的壹次探險。
衛青指揮漢軍左右兩翼包圍匈奴單於。伊誌燮可汗率領數百騎突圍逃走。漢軍乘勝追擊,死傷近兩萬人。
此役,李廣進軍東路,路途遙遠,無向導。他在沙漠中迷了路,錯過了開會時間。李光因為遲到自殺了。
按照漢武帝的作戰計劃,霍去病的東路是主力,漢武帝給他配備了最強的兵力。漢軍的“勇將”都在他的指揮之下。霍去病深入漠北兩千多裏,遇到匈奴左王獻,展開激戰。左的騎兵幾乎全軍覆沒。霍去病趁機追擊他,直到狼住許山(今蒙古人* * *和肯特山),直到茫茫大海(今俄羅斯西伯利亞貝加爾湖),才乘勝返回。
漠北之戰後,匈奴傷亡慘重,逐漸衰弱。“匈奴逃後,漠南無王庭”。
霍去病在反匈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多次獲得漢武帝嘉獎。漢武帝前後封他為食邑1?七萬戶,加上官賦。霍去病不幸病逝,年僅24歲。漢武帝很傷心,仿照祁連山為他建了壹座雄偉的陵墓,紀念這位建功立業的少年英雄。
經濟上:調整政策。
漢武帝建立了空前的成就,但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由於巨大的軍政開支,再加上漢武帝的個人野心和奢靡生活,造成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如何解決這壹危機?漢武帝調整經濟政策,壹方面堅持既定的“以農為本”的國策;壹方面,加強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發展國營工商業,繁榮經濟。
漢武帝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農業的繁榮發展進行了戰略調整和準備。
大力推廣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耕作方法和技術。在漢武帝時期,鐵農具被廣泛用於促進牛耕的農業生產。此外,還應註意農業生產技術和工具的發明和改進,如試種代田和播種工具的發明。代田是壹種保護土壤肥力的先進耕作方法,它使壟溝和田埂的位置每年互相改變,以恢復土壤肥力,有利於作物生長。壹種新的播種工具被應用於生產,它被稱為犁或犁。用大車播種不僅速度快,而且均勻,對作物生長非常有利。
興修水利,大力發展灌溉。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在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漢武帝指揮的水利工程包括漕渠、劉福渠、白渠、郭城渠、洛渠、龍首渠等眾多工程。
設置土地官員,安置和耕種土地,發展耕種土地的制度。漢武帝采納了朱父嚴移民的建議,在邊境地區設置了“驛官”。元朔二年(127),設朔方、婺源兩縣,招65438+萬戶移民;元壽四年(前119),遷徙關東貧民,居隴西、北地、西河、尚軍、會稽。五萬人。屯田制度是梁武帝王朝的壹大發明,歷代統治者紛紛效仿。
約束豪強,穩定立戶。漢武帝初期,土地兼並愈演愈烈,篡奪手段愈演愈烈。因此,抑制大地主的發展,扶持小農的經濟地位,穩定漢朝戶籍人口,無論是對保證漢朝的稅賦來源,還是鞏固統治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漢武帝在不改變稅制的情況下,用專制皇權的政治力量來打擊和抑制地主經濟的發展。主要措施如下:
遷移富人。元朔二年(127),下令將郡國豪傑及資產300萬以上者全部遷至茂陵。在遷徙貴族家庭的問題上,梁武帝與高祖不同:高祖是要在政治上打擊六國舊貴族;另壹方面,梁武帝主要通過兼並皇族來對付強國,對搞土地兼並的新貴進行經濟打擊,達到“以強淩弱”的目的。
任用酷吏,嚴厲打擊。漢武帝挑選了壹些殘暴的官員,嚴厲鎮壓那些橫行郡國、犯罪的權貴。
經濟限制。這裏指的是對工商業主、高利貸者和其他有錢人占有田地數量的限制。元壽四年(119)頒布名田令,規定:“凡有市籍之賈人及其家屬,無土地登記為農。敢令,不如天同。”
在應用了上述壹系列措施之後,漢代的農業在漢武帝時代達到了頂峰。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
運用“輕重”理論,要解決嚴重的財政和經濟困難,國家必須采取果斷措施,包括必要的機構改革。壹開始,武帝用的是張湯這種殘暴的官員,采用的是很酷的方法。結果他違反貨幣經濟規律,亂改貨幣制度,導致了嚴重的失敗。元壽四年(119),精通“輕重之術”的經濟專家開始受聘。
“重量”理論揭示了商品與貨幣的關系具有“重量”變化的特點:同壹種商品在稀缺時價格上漲,這就是“重量”;有過剩的時候,價格就會下降,這就是“輕”。圍繞市場需求波動的輕重變化。孔植、東郭鹹陽、桑弘羊等人管理財務,被譽為“三大傑出財務經理”。他們都來自大企業主的家庭。漢武帝非常重視這三位傑出的財政管理者,采取“輕重”之論,進壹步將財權收歸中央,從四個方面進行財政改革:
統壹貨幣。漢初允許郡縣國家鑄幣,但不禁止私人鑄幣,貨幣制度非常混亂。為徹底解決幣制問題,漢武帝於四年(前113)下令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禁止郡縣鑄錢,並將銅錢送中央,指定“上林三寶”鑄錢,即由隸屬掌的水平衡隊長、管仲、邊通三官鑄造,稱為“三官錢”或“
鹽鐵官營。鹽鐵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但漢初鹽鐵是私人經營,國家只設官員收稅,其余不問。尤其是文帝時期,對鹽鐵的管理完全放任自流。
元壽五年(前118),桑弘羊等人提出了鹽鐵官營壟斷計劃。這個計劃提出後,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但是漢武帝很堅決,不理會反對。元壽六年(117),下令在全國推行鹽鐵官營。
即使妳輸了,妳也會贏的。為了增加漢朝廷的財政收入,打擊商家任意哄擡物價的行為,丁原二年(115前),前農民桑弘羊試行了等損法。所謂等損,是國家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通過稅收、購買、動員糧、布、絲等基本生活資料,組織商品流通的壹種制度。原來,中國的法律規定,每個郡縣每年都要向漢室朝廷繳納壹定的貢品,這叫貢品。這些貢品的運輸比較復雜,於是在郡內設置了平損官,負責將所需的貢品及時運往京城,存放在大司農,以備公務之需;把不需要的貨物運到更貴的地區去賣,把錢上繳給大司農,非常劃算,既減輕了省縣運輸朝貢的負擔,又增加了寒亭的財政收入,還調節了地區之間的需求。
桑弘羊還要求在首都設立平準官,實行“平準”制。“拉平”是與“均輸”齊頭並進的體系。是國家控制各種商品的銷售,穩定物價的制度。“平準”制是國家實行的全面商業壟斷。平準官根據市場的價格變化,使用平均損耗官儲存的物資:某商品漲價時,賣出;當壹種商品價格下跌時,就大量購買,以穩定和穩定物價,規範市場,打擊牟取暴利的大賈富商。
鹽鐵官營、均損、平準三項政策,都是漢武帝實行的國家幹預經濟的措施。壹方面打擊了商人的投機行為,解決了政府的財政困難。另壹方面,也給民眾帶來了諸多不便。由於官辦企業管理不善,產品質量往往很差;即使虧損和拉平,也不壹定能達到阻止價格“飛躍”的目的。“我們鄙視漢奸官員,收便宜的去拿貴的,也看不出準確的程度。”這是官商的必然弊端。
征收安置和鼓勵安置。元壽四年(前119),漢武帝下令征收災荒錢。這是向商人征收的資產稅。“斤”是指用繩串起來的銅錢,1000元,1串,稱為1斤。《計算令》的頒布和實施對商人的打擊和限制最大,大大增加了他們的負擔。許多商人和富人隱藏他們的財富,不報告。元壽六年(前117),梁武帝發布辭呈,舉報隱瞞資產不報,或虛報者。漢武帝讓楊可主持葬禮,被告壹經查實,就沒收了他的財產。到了三年(前114),漢朝廷加緊執行告發令,規定凡能舉報隱匿資產、舉報虛假資產者,給予沒收資產的壹半作為獎勵,壹時間“楊可被申斥天下”。大部分中等以上的商家被指控。於是,韓廷派官員到各縣各國收錢,沒收了上億家產,數千奴婢,以及大量農田房屋。訃告令前後實行了四年,元豐元年(前110)停止。這是自漢初實行抑制工商業發展的“抑商”政策以來,在經濟領域對商人最沈重的打擊。
上述經濟政策的調整在壹定程度上達到了制約和打擊封建領主和富商大賈的效果,恢復了瀕臨崩潰的西漢政府的經濟,為加強中央集權提供了物質基礎,保證了反擊匈奴戰爭的勝利,在壹定程度上防止了大片土地的兼並,並以某種方式使流亡農民與土地重新團聚。它的進步作用應該得到肯定。然而,西漢中央集權經濟結構的轉變也加速了官僚政治的腐敗,其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外交上:韓與西域交流。
漢代所謂的“西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亞,南亞,西亞,甚至羅馬帝國。西漢羅馬玻璃器皿
狹義的西域,是指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北)、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以西、蔥嶺以東、昆侖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東和以南的地區,包括中國新疆和哈薩克斯坦中東部地區。
當時通往西域有兩條路:壹條是南路,經鄯善出玉門關、陽關,沿昆侖山北麓,西行至莎車,再經青脊,可達大嶽家,安息(今伊朗);壹條是北路,出玉門關、陽關,經前車氏國,向西到秦書,再經蔥嶺,到達大灣、康居、阿瑪奎(今土庫曼斯坦)。這兩條路因為匈奴控制了西域諸國而被封鎖。
張騫希童於菟(敦煌壁畫)張騫希童於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從投降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匈奴已擊敗大月氏,大月氏已從郁郁蔥蔥的祁連山西移。據說匈奴單於還把大月王的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