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絕句中描寫的景物,描寫的是黃鸝、楊柳、白鷺、西陵、雪、船的景色。兩只黃鸝,唐杜甫,鳴翠柳,壹行白鷺飛上天。
我的窗戶框住了白雪覆蓋的西山景色。我的門常對東去的船只說“再見”。詩歌有壹種清新輕松的氣氛和自然美。
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清”,色彩鮮明,透著早春生機的氣息。第壹句話,黃鸝在柳上歌唱,下壹句話,白鷺飛向天空,把空間拓寬了很多,從下到上,從近到遠。
上面兩句已經指出“窗含西陵秋雪千裏”。那時候是初春,冬天的秋雪想融化,給讀者壹種濕潤的感覺。最後壹句話進壹步描述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說船從“東吳”來,意思是戰事已定,交通恢復,詩人見物思鄉愁。
文學鑒賞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所作,描寫了草堂周圍美麗的春色。絕句——兩只黃鸝鳴翠柳的詩句,切入生機勃勃的自然美,營造出清新輕松的氛圍。
在前兩句中,詩人從不同的角度用含蓄的方式描述了這壹美麗的場景。翠是新綠,是早春萬物復蘇發芽時的顏色。
“二”和“壹”是相對的;壹橫壹豎,它打開了壹道非常美麗的自然風景。這首詩中“明”字最為生動,用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得更加傳神,百鳥成對,構成了壹幅生機勃勃、充滿喜慶氣氛的畫面。
黃鸝在柳上鳴唱,這是潤物細無聲的生命力。下壹句寫的是氣勢更明顯的大自然的憤怒。白鷺在這清新的天空飛翔,既是壹種自由的慰藉,也是壹種向上的奮鬥。再者,第壹句說的是黃鸝在柳上歌唱,下壹句說的是白鷺飛向天空,把空間拓寬了很多,從下到上,從近到遠,讓詩人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機充滿了整個環境,從另壹個角度展現了早春的繁華。
第三句“窗含西陵秋雪”,詩人向窗外望去。因為早春的新鮮空氣和晴天,他可以看到西陵的雪山。後兩句已經指出當時是初春,冬天的秋雪想融化,給讀者壹種濕潤的感覺。在這句話的“窗”和“雪”之間有壹個“含”字,說明在初雪融化的時候,濕氣潤濕了冬天凍結的窗欞,更能寫出詩人對初春有濕氣的生機的感受。
而“西陵”則是詩人看到窗前初雪融化時,想到草堂附近的西陵,想到西陵山上的長雪,用西陵山上的雪代替了窗上的殘雪,使表達的意境更加廣泛。此外,詩人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報效國家的誌向。幾十年的重重阻礙,他終於有了重新展出的機會,戰爭的歲月就此放下。這與詩人看到窗前融化的雪就想到了西陵,把窗上的殘雪換成了山脊上的千年積雪,從而給了詩人壹種倔強的融雪感。
最後壹句話進壹步描述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當船從“吳棟”來時,這句話表示戰事已定,交通已復,詩人見物思故鄉。
使用“泊位”壹詞有其深刻的含義。杜甫漂泊多年,沒有著落。雖然他心裏還有壹點希望,但是那種希望已經大大降低了。“博”字正好寫出了詩人希望與失望之間的復雜心情。
而“萬裏”則暗示了實現目標的難度,與第三句中的“錢球”並列,從時間和空間上描述了實現目標的難度。三國的孫權,自古以來就被很多學者譽為賢明之主。作者指孫權代表東吳,暗指杜甫對王朝皇帝的希望。
“泊”、“萬裏”、“東吳船”的組合,正是為了寫“難”字。全詩看似四個獨立的場景,但詩人內心的感受使其內容壹致,清新淡雅的景物寄托了詩人內心復雜的情感,形成了統壹的意境。
起初,他表現的是草堂的春色,詩人的心境是陶然。然而,隨著視線的遊移和景物的變換,江船的出現觸動了他的思鄉之情。表面上看是壹幅生機勃勃的畫面,但在歡快明亮的場景中,卻寄托了詩人對時間的流失、孤獨和厭倦,也寫出了詩人在有壹線希望時的復雜心情。在那種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傷感。
壹首詩的第壹對是壹組對句。草堂四周柳樹眾多,新綠的柳枝上有壹對黃鸝鳴唱,壹派喜氣洋洋的景象,五彩繽紛,形成清新優美的意境。
“翠”是新綠,“劉翠”是早春物候,柳枝剛剛發芽。“兩只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顯示出壹種生機和壹種喜慶的意味。
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只長腿的鳥優雅而自然地飛翔。
萬裏晴空,白鷺在“藍天”的映襯下色彩異常鮮艷。兩句中接連使用“黃”、“翠”、“白”、“青”四種鮮艷的顏色,編織出壹幅美麗的畫面;第壹句也有對聲音的描寫,傳達了極其歡快的感情。
詩歌的第二聯也是由對句組成的。從窗口望著西山的雪嶺。
山脊上的雪常年不融化,於是“千秋雪”就堆積起來了。雪山在天氣不好的時候是看不到的,只有在空氣清澈明朗的時候才看得清楚。
有了“含”字,這壹幕仿佛是鑲嵌在窗框裏的畫面,近在眼前。看到如此難得的美景,詩人的心情不言而喻。
如果妳向門外看,妳可以看到停泊在河岸上的船只。江船常見,但“萬裏船”二字意味深長。
因為他們來自“吳棟”。當人們想到這些船即將出航,沿著岷江,穿過三峽,直達長江下遊,就會覺得很不尋常。
因為連年戰亂,水陸交通被戰火阻斷,船只無法在萬裏順利航行。當戰爭平息,交通恢復,只有當看到來自吳棟的船只,詩人才能“在綠色的春日,開始我的家”。為什麽不讓人開心呢?“萬裏船。
2.古詩《絕句》中描寫顏色的詞有哪些?古詩《絕句》中描寫顏色的詞有:黃、翠、白、青。
原文
覺居
作者杜甫,唐朝
“兩黃鸝鳴翠柳,白鷺連天”
我的窗戶框住了白雪覆蓋的西山景色。我的門經常對向東航行的船只說“再見”
翻譯
兩只黃鸝在綠柳間婉轉歌唱,壹群整齊的白鷺直沖藍天。
坐在窗邊,可以看到西陵山上常年堆積的積雪,萬裏之外東吳來的船只都停泊在門前。
做出贊賞的評論
“兩只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飛上青天。”兩只黃鸝在唱歌,有聲音。“壹行白鷺上青天”,有壹個行為,有壹個動作。壹橫壹縱,“二”與“壹”相對;壹橫壹豎,它打開了壹道非常美麗的自然風景。這首詩中“明”字最為形象,用擬人的手法更形象地描寫了黃鸝。然後杜甫講到“窗含西陵秋雪”。我的窗外,藏著岷山千年的雪,西邊的岷山,是壹座積著千年雪的岷山。《東吳萬裏船》我家門口停著壹條長長的萬裏船。這樣就形成了歡迎和免費搭車。歡迎這座雪山進入妳的視野,送這條船順流而下。所以這艘“萬裏船”能夠通過,也說明這次“安史之亂”已經告壹段落,接近平定。這個時候船也可以通行,商務人士可以在這條河上來來往往。那麽這樣的詩本身就很美,四句對句。六朝以來就有絕句。唐代以後,絕句成為壹門非常成熟的藝術,我們很多著名的詩詞都用絕句。壹首絕句就是四句,而且四句經常不搭配,或者四句的前兩句搭配風景後兩句不搭配抒情,或者前兩句不搭配後兩句,所以現在他的詩四句都搭配了,可以說是寫得非常工整,非常用心的壹首詩。杜甫曾經寫過壹首讓人“誓不絕口,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於是他把這首詩付諸實踐。
3.2.絕句中描寫的是什麽景色,主要描寫了以下景色:黃鸝、翠柳、白鷺、藍天、西陵雪景、小船。
1,原文
“絕句”唐杜甫
兩只黃鸝鳴翠柳,
壹行白鷺沖天而起。
窗含西陵秋雪,
門博吳棟萬裏船。
2.翻譯並抄寫課文
兩只黃鸝在綠柳間輕聲歌唱。
壹群整齊的白鷺直沖藍天。
坐在窗邊,可以看到西陵上常年堆積的積雪。
來自吳棟的船只,在萬裏之外,停泊在大門前。
3.簡要分析
《絕句:兩只黃鸝在劉翠鳴》是唐代杜甫的組詩《絕句》中的第三首。是杜甫聽說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後,心情愉悅而寫的。詩人的前兩句對美麗的景色作了微妙的描述。兩句話下來,詩人因為看到吳川而思念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