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演講是壹種工具,是壹門科學,是壹種武器,是壹門藝術,是壹種綜合性的社會實踐,學好它當然不容易。但絕不是有些人想的那麽高不可攀,高不可攀。探究國內外著名演說家的成功之路,不難發現,那些蜚聲世界的傑出演說家,並不是天生的天才,而是通過長期不懈的艱苦訓練才獲得成功的。正如美國著名演說家戴爾·卡內基所說,“演講絕不是上帝賦予少數人的特殊才能。”世界上沒有天生的演說家,如果有,也是妳在不停地奮鬥。那麽,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演講水平和口語表達能力呢?根據20多年學習、掌握和運用演講的實踐經驗,我認為壹個人要提高演講水平和口才,必須做到“八多”:讀、聽、問、寫、記、思、學、練。
第壹節:多看,多聽,多問。
演講是壹個人說話,大家“聽”,大家“看”,借助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的藝術手段進行的實踐活動。壹個人要想對聽眾說得口若懸河,振振有詞,首先要“多看”、“多聽”、“多問”。
第壹,多看。
多看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壹,多看演講和口才方面的書和文章。演講很有科學性和藝術性。因此,演講者必須認真系統地閱讀壹些與演講有關的書籍,如:演講學、演講美學、修辭學、邏輯學、心理學、語言學、傳播學、倫理學、教育學等。,充分掌握演講的知識和規律,打好紮實的理論基礎,再把理論轉化為實踐,以理論指導實踐。這樣才能在實際應用中快速提高演講水平和口才。
目前,國內外關於演講理論、演講實踐和演講技巧的書籍越來越多。有演講和口才的雜誌報紙也出現了,很受歡迎。比如邵守義主編的《演講與口才》,自1983創刊以來,越來越受歡迎,出版量早已過百萬。被讀者譽為“論證的良師、溝通的向導、公關的良友、人才的搖籃。”曾獲全國優秀期刊獎,是全國100種重點期刊之壹。
第二,多看別人的演講,多看名人的演講視頻,多看電視脫口秀和電視辯論。這樣,我們可以增強對演講的感性認識,提高對演講中情景語言技巧運用的理解,認識到演講的重要性和本質。
看演講,尤其是那些風度優雅、動作優美、舉止得體、表情豐富的演講,是壹種美的享受,也是壹種藝術的熏陶。在古希臘,人們以觀看著名演講為榮。在國外,人們在參加演講活動時要穿著正式的禮儀服,衣著整潔,用無比虔誠和崇拜的目光看著演講者。他們把看名人演講視為文化水平高、社會地位高的標誌之壹。
第三,“多讀書”的意義還表現在要求演講者仔細觀察社會、生活、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和變化,以及與演講內容相關的事物。要善於用自己的眼睛看到表面、本質、方面、深度、細節、過去、現在、未來。我們不能對客觀世界的方方面面心不在焉,充耳不聞,視而不見。而是要把眼睛當成相機,把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和素材拍攝下來,在大腦中進行分析,整理後儲存在腦海中或者記錄在筆記本上。
言語活動是壹種高級的交流活動,也是壹種復雜的智力活動。演講者往往肩負著嚴肅的政治使命或教育使命,經常面對陌生的、不斷變化的聽眾。只有符合社會需求,符合聽眾心理特點和交流需求的演講才能成功。因此,演講者在臺上演講時,要多關註聽眾,用眼神與聽眾交流,觀察聽眾的表情和反映,以便及時調整演講思路和內容。
第二,多聽
壹個演講者要告訴別人,讓自己的演講變得優美,壹個前提條件就是先多聽。
第壹,多聽別人的演講和發言,提高音頻語言的表達能力。林肯,資產階級革命家,美國第16任總統,是舉世聞名的偉大演說家。他的成功在於他從青年時代就開始苦練演講口才,看的多,聽的多。年輕時,他當過農民、伐木工、店員、郵遞員、土地測量員等等。為了成為壹名律師,他經常步行30英裏到壹個法庭去聽律師的辯論,看他們如何辯論和手勢。他壹邊聽著那些政治家和演說家慷慨激昂的演講,壹邊模仿他們。他聽著到處旅行的福音傳道者的布道,揮舞著他們的手臂,在天空中晃動著他們的聲音。當他回來時,他以他們為榜樣,在樹林和玉米地反復練習他的演講。演講的成功使林肯最終成為壹名雄辯的律師,並最終步入政壇。
二、多聽廣播電視播音員、節日主持人播音、講話,提高自己普通話的標準水平和音色、音質、音量的水平,達到講話語言流暢、悅耳的目的。
三是聽自己的演講練習或錄音(喜歡)。正如羅馬哲學家塞內卡所說,“在妳對別人說壹件事之前,妳應該先對自己說。”初學演講的人應該在上臺前練習幾次。他們可以對親戚朋友說話,找壹個孤獨的地方,或者對著鏡子或錄音機說話。每次講的時候都要認真聽,仔細找出語言問題,或者請圈內人挑毛病指出弱點和不足,認真改正。如果能堅持試講,每次演講前多聽幾遍,長期下來口語表達能力會不斷提高。
四是學習“聽”的藝術。要學會說話,首先要學會“聽”。“聽妳的話,勝過讀十年書。”能“聽”字的人,不僅能把握和理解別人說話的意思,還能仔細欣賞和猜測別人說話的技巧。他們還能從別人的言語中聽出弦外之音和弦外之音,同時還要觀察他們的臉色和氣色。
壹個年輕人去拜訪蘇格拉底,向他請教演講的技巧。蘇格拉底壹開始沒說幾句。這個年輕人沒有認真聽講,而是打斷了老師的話,講了很多來展示他的才華。蘇格拉底說:“我可以教妳說話,但我要付雙倍的學費。”年輕人問:“為什麽要翻倍?”蘇格拉底說:“我要教妳兩門課,除了說話,我還要上壹門課:如何閉嘴聽別人說話。”
第三,多提問
演講是壹門科學,有很多客觀規律和成功經驗。但是很多人都有這樣壹個誤區,認為言語是天生的,壹個人兩三歲就能牙牙學語,好像沒費多大力氣,自然就會了。所以很多人並不太在意說話的藝術和技巧,更不用說求教、學習、用心學習了。雖然有些人認為說與說是有學可上的,但僅限於看書或聽錄音,又不好意思向別人請教,結果事倍功半。
柏拉圖說:“不知道自己的無知,是雙重的無知”。英國詩人雪萊說:“我們學得越多,就越發現自己無知。”。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知之為也。”壹個人要想提高自己的演講水平和口才,就必須放下架子,丟面子,虛心向有經驗的演講者和只在同行中學習過的專家請教,不懂就問,羞於提問。這樣可以讓他的演講和口才能力有質的改變,事半功倍。
由於廣播電視的普及和錄像設備的應用,幾乎所有大型、重要的會議和活動都會被記者錄制下來,制作完成後會多次播放給廣大觀眾。現代人的言語不是過眼雲煙,而是有完整音像的永久保留。所以,大家特別是領導幹部,壹定要註意自己的發言、匯報、講話,高度負責。在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無論是國家元首還是普通民眾,在發表重要講話和演講之前,都要向專家請教演講口才,接受專家的指導和指點。西方國家的所有演講口才咨詢服務公司都忙得不可開交。好在我們國家很多領導幹部已經開始接受演講和口才的輔導和咨詢了。
第二節:多寫,多思考,多學習。
第壹,多寫
對於不太擅長演講和即興發揮的人來說,多寫是提高口才的有效方法。多寫主要有兩個要求:
第壹,多寫演講稿和演講稿。無論什麽規模、什麽層次的會議或活動,只要妳認為自己有發言的可能,就要抓住機會,提前做好準備,認真寫好書面稿,不斷修改完善,然後背下來,以備不時之需。上臺演講的時候,盡量不要帶講稿。如果能長期堅持,循序漸進,也就是先寫好書面稿,背下來,再走下舞臺;慢慢只寫幾個大綱;然後打個草稿就行了;發展到最後不要準備,可以隨機應變,見機行事,口若懸河,振振有詞;他演講口才的水平會從量變到質變,達到壹個更高的層次。
二是多寫學習演講與口才的體會,用文字寫下自己對演講口才的理解和感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同時,把妳在工作和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flash語言記在筆記本上,以備將來參考。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好記性不如爛文筆。
第二,多思考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韓愈也認為:“業精於勤,荒於趣,行於思而毀。”無論是舞臺上的演講,還是日常生活中的演講,都是壹個語言思維和邏輯思維的過程。它是將大腦中的思想,即無聲的語言,轉化為口語的過程。人們在思考和交流思想的過程中必須依靠語言的幫助,而思考的內容和交流的思想只能通過有聲語言的表達來體現。否則沒人知道妳在想什麽,也沒人知道妳在想什麽。
言語發自內心。壹般情況下,壹個人心裏想的,嘴裏都會說出來。妳說的是妳剛剛想到的;剛才想的就是下面想說的。想和說,想和表達,互相交流,來來回回。口語不同於書面語的特點,如想說就說,想說就說,決定了說話人既要機智靈活,又要深思熟慮,三思而後行,“君子動口而敏”。這是多西的要求之壹。
多思考的第二個要求是,時刻冷靜思考,反復分析為什麽有些人的發言很通俗,很有哲理,很有深度,很寬泛,讓人很感動,受益匪淺;為什麽有些人說話沈悶,漫無邊際,沒有啟發性,甚至有攻擊性?多思考的人能從中悟出道理,獲得經驗教訓。
多思考的第三個要求是,說話之前要在頭腦中仔細思考,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背”,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要考慮不同的演講內容,“唱妳去哪座山的歌。”在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說話時,要認真思考自己該說什麽,能說什麽,不能說什麽,越想越多,力求做到“誓不驚人死不休”。“說壹次之前要三思,說兩次也壹樣。”這是名人演講的經驗。
很多想法的第四個要求是“壹天救自己三次。”每天都要反思自己說過的話,對那些比較貼切和成功的發言進行總結和舉壹反三;對於壹些錯誤的,不恰當的話,甚至是冒犯性的,適得其反的話,要分析原因,關起門來思考,改正,盡量避免在以後的發言中出現說多了,導致災難的現象。
第三,多學習
“問渠何處如此清,因有活水之源。”古今中外所有的著名演說家,都是基於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所以,任何想成為演說家,口才出眾的人,都必須在“多學”上下功夫。
1,多學習知識。
英國哲學家、政治家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前蘇聯偉大作家高爾基曾說過:“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壹個人懂得越多,就越有力量。”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意大利藝術家和哲學家列奧納多·達·芬奇說過:“對某種東西的愛是由知識產生的。知識越準確,愛就越強烈。要做到準確,妳必須對妳喜歡的所有事物及其每壹部分都有透徹準確的了解。”所以,多學習知識是提高口才和演講水平的前提。因為知識是口才的基礎,沒有知識,肯定沒有口才。
產品越厚越好。壹個優秀的演說家,壹個能言善辯的人,必須學識廣博,聯想豐富,能言善辯,才能上下千年,行萬裏路,跋山涉海,廣為海內外引用。壹個機智的演說家還必須具備即興發揮和回答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談笑風生,妙語連珠,巧妙提問和回答問題,恰到好處。要做到這壹點,沒有深厚的知識積累是不可能的。
“不積跬步,則得千裏;不積小流,成不了江河大海。”如果妳想給某人壹杯水,妳應該有壹桶水,但不是半桶。那些沒什麽知識,胸中沒什麽墨水,沒什麽知識,沒什麽技能的人,根本談不上能言善辯;妳說話的時候,要麽胡說八道,要麽出醜犯錯。所以說者要多學習,要廣學習,要博學。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世界各地、三教九流的宗教、政治、經濟、軍事、體育、科技、工業、農業、文藝、醫療保健等等,應有盡有。
2.學習更多的演講技巧。
壹個敢說會說的人不等於口才,就像壹個會騎自行車的人不是藝術,只有雜技演員嫻熟的騎車表演才能稱之為藝術,演講是壹門綜合性的藝術,真正掌握這門藝術並不容易,它包括很多技巧,如字正腔圓、回讀音、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和儀表禮儀、控制現場和隨機應變的方法、即興表演的技巧、辯論的藝術、精彩的對話方法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從理論到實踐系統地學習和運用演講的技巧。
古希臘著名演說家狄摩西尼之所以能夠登上古希臘演講藝術的巔峰,成為當時“十大演說家”之首,是因為他熱衷於演講藝術,積極向演說家和專家請教,有意識地學習和訓練演講的基本功和技巧。
3.學會做人。
演講是壹種思想政治實踐活動;言語是真理的吶喊,是靈魂的聲音,是個性的展示。因此,演講者必須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良好的道德品質、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無窮的人格魅力。只有這樣,演講者才能說服、感染、打動和激勵人們,從而促使人們采取行動。
早在2500年前,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說過:“他為人正直,做事不發號施令;他的身體不對,雖然他不服從。”“言必行,行必果”。“君子動口不動手,小人動口不動手。”這裏說的是言行壹致。
中國古代教育家荀況說:“言可言,行可為,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行之,國儀也;嘴巴會說話,身體不行,國家能用;言為善,行為惡,國魔也。國家的統治者應該充分利用他的財富,讓他的工具得到利用,並擺脫他的惡魔。"我國當代教育家、著名演說家景教授認為:"作為壹個演說家,必須言行壹致,自信,表裏統壹,言而有信。"
“話在嘴上,不在身上。”語言是心靈的鏡子,行動的影子。壹個人的行動和行為是最好的語言。眾所周知,把言語變成行動比行動變成言語要困難得多。所以,壹個人要想成為壹個合格的演說家,壹個受歡迎的演說家,就必須學會做人,樹立良好的形象,展現人格魅力。
第三節記得多
這裏的“多記”是指把知識儲存起來,記在腦子裏。記憶是演講者儲存材料、充分發揮聯想、暢所欲言的前提。優秀的演說家往往有驚人的記憶力。著名作家王蒙曾經說過:“沒有記憶的作家是白癡。”這種說法對說話人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壹、記憶的能力和分類
記憶是頭腦中感知和經歷的反映。記憶包括記憶、保持和回憶(重新認識、重新觀看和重新做)的過程。人腦中約有6543.8+05億個神經細胞,每天可記錄約8600萬條生活信息。據估計,人的壹生可以通過記憶儲存1000萬億個信息單位。其功能相當於壹臺14次方的10電子計算機,相當於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總量的50倍,即5億冊圖書的信息量。這種信息存儲能力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所達不到的。
記憶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機械記憶、意義記憶和情緒記憶。這三種不同的記憶在演講中有不同的用途。
記憶是壹種可以增加或減少的大腦功能。它和人體各個器官的功能壹樣,用時進,用少了退,不用了浪費。記憶力可以通過合理的使用和訓練來提高,也可以通過放棄使用和鍛煉來逐漸衰退。演講需要記憶,沒有記憶或照本宣科的演講,會影響演講的效果。因為演講者必須熟記演講的內容,所以隨時隨地在公共場合表達是可能的。所以,學習說話可以訓練壹個人的記憶力,增強記憶力可以不斷提高說話的水平,這是壹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和結果。
第二,對更多記錄的要求
人的智力結構通常包括觀察、記憶、想象、思維和創造力。這五種能力對於演講藝術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其中的記憶對於特別優秀的演講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演說家要想口若懸河,能言善辯,口若懸河,就必須有知識儲備和高超的記憶力。京教授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演說家,他從來不先寫壹篇好的演講稿,但他在任何演講中也從來不馬虎。他總是在深思熟慮後做壹個“草稿”,把所有的內容都儲存在腦子裏。所以他每次走上講臺,從來不會對自己的發言說壹句話,甚至不會說壹張紙,也從來不會坐下來說話。他總是站在麥克風前,興致勃勃地與侃侃交談,壹口氣擺出兩三個小時的姿勢。古今中外,他的大腦就像壹本百科全書,令人驚嘆。如此嫻熟的表達能留下記憶,尤其是基於淵博的知識和敏捷的思維的理解記憶,是不可想象的。
那麽怎樣才能提高說話的記憶力和水平呢?古今中外著名演說家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壹個優秀的演說家在知識的記憶上要做到五百。
1,記住壹百句名言和哲學格言。
大多數哲學名言是壹個思想體系和整體結構的精華;經過時間和實踐的檢驗,為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可,具有壹定的思想性、真實性和指導性的語言;這是對人類智慧的精煉總結。
詩有詩眼,書有書魂,言有言意境。壹首有聯句的詩,可以稱為好詩;壹本有名言的書,有閱讀的價值;同樣,如果演講中有壹句哲理名言,會讓聽眾受益匪淺,難以忘懷。因為無論演講者闡述的觀點多麽不落俗套或超凡脫俗,實際上都或多或少地被歷史上的名人討論過。名言總是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名人的影響也是永恒的。因此,演講者要抓住聽眾的深層心理,適當引用權威來源的哲學名言或語句,讓它們為自己理論觀點的論證服務,加強自己演講的說服力。
2.記住壹百首詩詞歌賦。
中國是壹個詩的國度。詩歌和辭賦分別是文學創作的壹種形式。從它們開始出現的那壹天起,就有了口口相傳的特點。中國古代不快樂的叫詩,快樂的叫歌。現在壹般稱它們為“詩”。它是由現實生活激發的沸騰的情感浪潮的產物。在內容上,高度濃縮全面,感情強烈,想象豐富。在形式上,語言必須精煉、準確、有表現力,同時要有鮮明和諧的節奏和韻律,便於人們口頭背誦。
言語的語言和詩歌的語言都具有聲音的特征。好的演講要有詩意的語言,優秀的演講者要有詩意的激情。實踐證明,那些充滿詩意激情和詩意意味的演講,壹旦被演講者說出口,就仿佛長了翅膀,可以飛進千萬聽眾的心裏,成為震撼人心的鼓點,鼓舞人心的號角。
所以,壹個成功的演說家,應該多讀詩詞歌賦,腦子裏多記詩詞。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就算背不出來也能背出來。在演講和日常生活中,適當引用壹些詩詞歌賦,不僅能產生優美的意境,還能提高演講者的文學品位和藝術魅力。
3.記住100個感人的故事,古今中外。
演講的目的是解釋和鼓勵,也就是說,演講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演講效果最好的基礎是聽眾首先被演講內容所感動,然後聽眾在“敘事討論”中不自覺地接受演講者的思想和觀點。如果演講者只講壹些空洞的、沒有說服力的“大道理”,就不可能增強演講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事實勝於雄辯。在演講中引用確鑿的事實和感人的情節來證明自己的理論觀點,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壹。演講者引用的例子越具體、全面、生動、感人,對演講觀點的證明就越有力,聽眾的印象就越深刻,越有說服力。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在我們身邊的現實中,有著許許多多,形形色色,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想成為壹個能言善辯的人,就必須積累這方面的素材,有目的有意識地多記壹些故事情節。這樣,在演講和日常工作中,演講者可以用生動通俗的語言自如地講述與內容相關的故事,使聽眾保持輕松的心態和濃厚的興趣,從而更容易接受演講者的觀點。
4.記住壹百個幽默笑話。
幽默是人類在與自己的鬥爭中鍛煉出來的武器,也是壹種以愉快的方式喚起歡樂、使人快樂的藝術。幽默是人們在語言運用中思想、知識、智慧和靈感的結晶。笑話是當今社會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藝術手段。它通常是壹個短篇故事。但是笑話不壹定代表幽默。換句話說,幽默的人可能會講笑話,但會講笑話的人不壹定是幽默的人。
總的來說,聽眾渴望聽到輕松有趣的演講。那種語氣過於嚴肅,內容過於單調的演講,很難得到聽眾的好評。演講者要善於穿插壹些軼事、趣聞、幽默、笑話等。在演講過程中,使演講的觀點形象化、生動化,使聽眾能夠理解和記住這些觀點;還能增進演講者與聽眾的交流,調動演講的氣氛,加強現場效果,消除聽眾的壓力,振奮聽眾的精神,使聽眾專註於演講本身;同時能給聽眾帶來歡樂,讓會場充滿笑聲,讓聽眾更加喜歡和信任演講者。大多數雄辯和優秀的演說家在他們的演講中非常註意幽默語言的使用。所以初學者壹定要在多背誦笑話和幽默語言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幽默語言,才能逐漸提高自己的幽默感。
5.記住壹百個在不同場合說的句子。
在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經常遇到壹些需要我們說幾句話的場合,有時候只是幾句話,如果合適的話,就能給我們很大的幫助,解決我們很多大小問題;但是,如果妳不表達妳的意思,妳含糊不清,心煩意亂,那麽妳就會被動,甚至從妳的嘴裏帶來災難。
壹個能言善辯的人,在任何場合都能準確、生動、簡潔、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意圖,讓別人很愉快地接受,並能很快地談出自己想做的事,建立良好的友誼,甚至覺得壹拍即合。相反,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不會說話的人。他們無法用語言充分表達自己的意圖,往往會讓別人聽起來很吃力,導致工作和溝通困難,嚴重影響工作和事業的發展。除了口語表達能力差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們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情境下,沒有掌握足夠的說話技巧和套話。
總之,人的記憶力是無限的,只有認真記,勤記,反復記,積少成多,由量到質的轉變,那麽,隨著知識儲備的越多,口才也會越來越優秀。
第四節多練習
偉人毛澤東很久以前就告誡我們:“語言不是隨便就能學好的,妳得下功夫。”演講和口才的技巧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學的。和其他天賦壹樣,口才來自於刻苦學習和刻苦練習。“劍鋒來自磨礪,梅花香自苦寒。”古今中外壹切雄辯的演說家、雄辯的演說家、雄辯的溝通者,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後天的刻苦努力和刻苦實踐的基礎上,靠自信、勇氣、努力和鍛煉而成的。
第壹,當眾講話很可怕。
幾年前,美國壹家咨詢公司對數千名公民進行了壹項特殊的心理測試,其項目是“妳最怕什麽?”測試的統計結果出乎意料。人不怕天不怕地不怕,不怕死亡,不怕車禍,不怕癌癥,最怕“當眾講話”。
演講是大家都聽的“當眾演講”的高級演講,所以當眾演講需要很大的勇氣和膽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很多人在壹般的交談中可能有說有笑,但壹旦被告知站在舞臺上,在壹個黑洞洞的腦袋和壹雙銳利如箭的眼睛面前說話,他們就會語無倫次,驚恐萬狀,充滿尷尬和失望。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普通人身上,也發生在偉人、名人、著名演說家身上,他們在沒有經過艱苦的訓練,掌握演講技巧之前,都有過類似的情況。
古羅馬演說家西塞羅曾經覺得自己“臉色蒼白,四肢發抖,整顆心都在顫抖。”美國演說家詹寧斯·布萊恩(Jennings Bryan)說,當他第壹次站在講臺上面對觀眾時,他的“雙膝顫抖在壹起”。當馬克·吐溫第壹次站起來發表演講時,他“覺得嘴裏塞滿了棉花,脈搏跳動得像金杯百米賽跑壹樣快。”政治家路易·喬治(Louis George)說,“我第壹次試圖發表公開演講時,真的處於壹種尷尬的境地。不是刻意描述,完全是真的。我的舌頭頂著上顎,壹句話也說不出來。”更何況,在英國歷史上,有壹個叫尤斯雷利的首相曾經說過,他寧願率領壹支騎兵隊上前線,也不願在下議院發表演講。
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首相,是壹位傑出的演說家,被列為世界10著名演說家之壹。然而,丘吉爾第壹次在議會發表演講時,翻了個大跟頭——講到壹半時,突然忘記了下面的話,他記不清了。他臉紅了,不得不打斷他的講話,尷尬地回到座位上。但他並沒有氣餒,致力於演講技巧的學習,經常鍛煉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好事多磨·丘吉爾最終成為20世紀著名的演說家和傑出的政治家。以上例子說明,如果壹個人沒有學習和訓練過演講和口才技巧,那麽當眾演講肯定是很可怕的。
中國著名的演說家李燕傑從小就不喜歡講話,更不用說在公眾面前講話了。剛參加工作時,他甚至不敢在小組會上發言。人們說他很害羞,像個大姑娘。後來加入南方工作組,做群眾工作,逐漸鍛煉自己敢說話。他說,“即使是壹個笨手笨腳,不敢對著人群說話的人,只要肯努力練習,努力學習,把演講和事業聯系起來,也能成為壹個好的演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