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表明壹種持續的積極的心理狀態。壹個人能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定位,應對日常生活的壓力,對社會和家庭都是有價值的。
在我國,心理健康概括為:心理的各方面和活動都處於良好或正常的狀態。理想狀態是保持人格完善、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緒適當、意誌合理、態度積極、行為適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許多研究證實,心理健康問題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心臟病和癌癥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指數與社會孤立、暴力傾向、人際關系、不健康生活方式等負面問題存在潛移默化的關聯。
如何增進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改善心理健康和培養積極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1)健康飲食習慣:多吃五谷雜糧+水果蔬菜。
健康均衡的飲食有益於健康,合理的飲食結構可以保持體重,預防疾病(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癥等。).當然,這對我們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大腦只有獲得足夠的營養,才能維持良好的運轉。
現在老齡化問題越來越明顯。隨著年齡的增長,中老年人不得不保持均衡清淡的飲食結構,對包括高血壓、心臟病在內的慢性病有很好的預防作用。2014,英國華威大學薩維裏奧。
Stranges團隊在《BMJ日報》上發表的壹篇文章證實,每天吃五種以上不同的水果和蔬菜有益於身心健康。
2)規律的運動習慣:適合體質+循序漸進+持久法。
就像健康的飲食壹樣,定期鍛煉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同樣重要。現在的城市化生活節奏快,人們經常長時間坐在室內,不僅對身體造成負擔,而且對心理健康也有負面的連鎖反應。
每個人都可以把散步作為主要的鍛煉形式,而且老少皆宜。此外,有研究證實,當步行與團體相結合時,會產生奇妙的效果。例如,參加戶外散步不僅可以改善心態,還有助於積極預防壹些常見的精神疾病。
除了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的鍛煉項目,還要在循序漸進的基礎上制定規律。經常鍛煉能對身心產生持久的積極影響。
3)優質睡眠時間:深度睡眠。
壹些科學家證實,每天睡眠少於5小時會增加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即使是輕微的睡眠問題也會損害健康。長期睡眠不足,很容易積累精神問題。
養成規律的作息制度,尤其是周末或節假日,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從而保證睡眠質量。
需要註意的是,酒精、咖啡因和高糖食物會擾亂睡眠。
4)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通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找到誌趣相投的朋友,參加各種興趣班和活動。在滿足精神需求的基礎上,註重情感的溝通、思想的交流和娛樂的互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加活動中的相互互動。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於應對各種壓力!
帶著現實的目標出發
或許,妳會覺得以上的食物、運動、睡眠都是老生常談。但是,既然都知道了道理,為什麽還是有很多人覺得難以付諸行動?專家建議,通過建立有利於心理健康的目標,可以有動力地堅持漫長的健康之路。
另外,目標需要提前設定,同時把飲食、運動、睡眠等目標告訴家人朋友,形成監督作用,每周或每天記錄目標完成情況。
做好健康管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健康管理是對個人或群體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其目的是調動個人、集體和社會的積極性,有效利用有限的資源,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風險評估是健康管理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部分,只有通過健康管理才能實現。它是慢性病預防的第壹步,也稱為風險預測模型。它基於收集到的大量個人健康信息,分析並建立生活方式、環境、遺傳等危險因素與健康狀況之間的定量關系,預測個體在壹定時期內患某種疾病或因某種疾病死亡的可能性,並據此根據人群的需求提供針對性的控制和幹預,從而幫助政府、企業、保險公司和個人以最小的成本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