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正月十五晚上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也稱為上元節和元宵節。正月十五將舉行元宵節,這將把除夕開始的慶祝活動推向又壹個高潮。在元宵節的晚上,街道上裝飾著燈籠,人們欣賞燈籠。猜燈謎和吃元宵已經成為幾代人的習俗。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漢代。在隋唐時期,它發展成為壹個盛大的燈籠市場。宋元時期,京都燈籠市場往往綿延數十裏。元宵節的時間在漢代僅限於正月的第十壹個晚上,在唐玄宗延長到三個晚上,在明朝從正月初八持續到正月十七。唐代元宵節出現雜技,宋代開始出現燈謎。明代增加了戲曲表演。燈籠市場上使用的彩色燈籠也被解釋為“橙色燈籠”,“絲綢燈籠”,“五彩羊皮燈籠”,“無骨麥稭燈籠”,“燈籠燈籠”,“孔明燈籠”。始於南宋的燈謎生動有趣。經過歷代的發展和創造,至今仍在使用的字謎有100多種,如基礎格子、擺動格子、滾動格子、白色格子、許和格子等。大多格式有限,要求巧妙,而且都很巧妙。
吃元宵的習俗始於宋代。意在祝願新的壹年全家團圓,和睦幸福。元宵分為固體和餡料。有辣、甜、酸、鹹五味。可煮、可炒、可炸、可蒸。桂花酒做元宵,肉餡、豆沙、芝麻、桂花、堅果做的五味元宵,蔥、芥菜、蒜、韭菜、姜做的五香元宵,各有特色。
清明節
清明節掃墓是與喪葬習俗相關的節日習俗。據記載,古代“墓非墳”,也就是說只挖墳坑,不建墳丘,所以不記載祭祀。後來,墳墓和墳墓,祭祀掃墓的習俗,有了支撐。秦漢時期,墓葬祭祀已經成為壹種不可或缺的祭祀活動。
據漢代《顏延年傳》記載,顏雖遠在北京千裏之外,其家人仍將在清明“歸東海墳”。就中國人的祖先崇拜和血緣意識的發展和加強而言,晏延年的行為是合理的。所以古代未納入規範的墓祭,也納入五禮:“士家上墳,納入五禮,是宜的,永遠是套路。”有了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會盛行。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兩太陽重,故稱“重陽”,重陽節也是“老人節”。這壹天,老人們或賞菊陶冶情操,或爬山鍛煉身體,為桑榆的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重陽節,人們賞菊花,戴山茱萸,帶酒爬山,暢遊暢飲。九月重陽節,天高雲淡,金風送爽,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因此,登高成為重陽節的壹個重要習俗。生活在江南的人們正苦於無山可攀,無高可攀,於是防米粉餅,再在餅面插上壹面彩色的錦旗,以示攀(餅)避災之意。
還有重陽節插山茱萸、喝菊花酒、吃重陽糕等習俗。山茱萸又叫月膠,是壹種重要的植物,氣味濃烈,可以防止臭味。重陽花糕是用粳米制作的時令美食。
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秋高氣爽。當妳擡頭時,妳可以看到所有的植物和山脈。這其實是壹種郊遊,是我國人民的壹種傳統體育活動。
欣賞菊花。菊花也叫黃花,屬於菊科,品種很多。重陽節,菊花盛開,飲菊花酒。《藝文集》引《續晉陽秋》曰:“世人九日(九月)飲菊花酒。”據說古菊花酒是第壹年專門為重陽節釀造的。9月9日,采摘初綻的菊花和少許綠色枝葉,與糧食混合釀造,再壹起用來釀酒,放在第二年9月9日飲用。據說喝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學角度來說,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暈、降血壓、減肥、瘦身、補肝氣、和胃益血。
插入山茱萸。山茱萸,又名“月膠”或“矮子”,是壹種常綠小喬木。
吃重陽糕。重陽糕又稱“菊花糕”、“花糕”,是古代的“餌”。因為“餅”與“山茱萸”、“高”諧音,所以在重陽節爬不了山的時候,可以吃點餅聊以自慰。據說,在封建時代,皇帝還會在重陽節用花糕宴請大臣。騎射活動。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節、五月節、艾節、端午節、重午節、午節、夏節。雖然名字不壹樣,但是各地人的習俗都是壹樣的。端午節是中國兩千多年的老習俗。這壹天,家家戶戶掛鐘造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遊百病,戴香囊,備祭品。
端午節的第壹個意義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戰國時楚國人。生於楚威王武歷正月初七,或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層含義是伍子胥的忌日。著名的楚國人伍子胥和他的父親、兄弟都被楚王殺死了。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到吳國幫助吳國伐楚,在五戰中進入楚國都城郢城。當時楚平王已經死了,子胥挖了壹個墳墓,鞭打了300具屍體,為殺父仇人報仇。吳王何璐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吳軍士氣高漲,被越國打敗。越王勾踐求和,夫差答應了。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但夫差不聽。吳被越國屠殺,被越國收買。他被讒言陷害,夫差相信了他,給了他壹把劍,子虛死了。子胥,忠臣,視死如歸。臨死前對鄰居說:“我死了以後,要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京東門上,看著越軍進城滅吳。”夫差聽了大怒,於五月五日把子胥的屍體用皮子包起來扔到河裏。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節的第三個意義是紀念東漢孝順的女兒曹娥,她救了溺水的父親。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在河裏淹死了,幾天都沒有看到她的屍體。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日夜在河邊哭泣。17天後,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盡,5天後撈出父親的屍體。這就被傳為神話,再傳到縣衙總督那裏,縣衙總督把它立為碑,讓弟子韓丹春作悼詞。孝女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有金所作碑。後來,為了紀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廟。她居住的村莊被重新命名為曹娥鎮,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為曹娥河。
端午節的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於六月五日殉難。後人欽佩他的詩歌,哀悼他的英勇事跡。它是為了紀念詩人節而舉行的,詩人節被定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秋瑾出生於浙江紹興。她年輕時擅長詩詞歌賦,喜歡騎馬擊劍。她被稱為木蘭和秦良玉。28歲參加革命,影響很大。他策劃了壹場起義。他在會上被清兵逮捕,不屈不撓。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宣恒口英勇犧牲。
掛鐘: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的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戶戶都掛著鈴鐺和雕像來辟邪。唐開元皇帝在歷山講武後回宮,瘧疾肆虐。他夢見壹大壹小兩個鬼穿著紅襠褲,偷著楊貴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廟裏跑來跑去。大鬼穿著藍色的長袍,戴著藍色的帽子,抓住了那個小孩,挖出他的眼睛,壹口吞下。當被明朝皇帝問到時,大鬼說:我姓鐘馗,也就是說,我是最厲害的武術家。我願意為陛下驅除邪靈。明朝皇帝壹覺醒來,瘧疾就好了。於是我讓畫師吳道子根據我在夢裏看到的畫了壹幅鐘馗捉鬼的畫像,並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節的時候貼出來驅邪。
艾葉掛菖蒲: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把菖蒲、艾葉、石榴花、大蒜、龍船花做成人形,叫艾人。在大廳懸掛艾葉,剪成老虎形狀或剪成老虎的絲帶,貼上艾葉,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楣上,有驅鬼的神奇功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對聖人屈原之死戀戀不舍,所以很多人劃船追趕救人。他們爭先恐後地追趕,可是到了洞庭湖就沒有了蹤跡,因為那是賽龍舟的起源,然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紀念。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賽龍舟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的臺灣省。當時臺灣省的行政長官江在臺南市的鶴溪半月池舉辦了壹場友誼賽。現在臺灣省每年五月五日舉行龍舟比賽。香港有劃船比賽。最近英國人也效仿我國,組織鬼隊,舉辦比賽。
吃粽子:荊楚的人們在5月5日煮糯米或蒸粽子餅扔到河裏祭祀屈原,所以他們把糯米扔在竹筒裏,怕被魚吃掉。後來,他們逐漸用粽子葉包裹的大米代替了竹筒。
喝雄黃酒:這種習俗在長江流域的人們中非常流行。
遊蕩百病:這種習俗盛行於貴州的端午節習俗中。
佩戴香囊:端午期間兒童佩戴香囊,不僅有辟邪驅疫的意思,正面還有點綴的樣式。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絹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系成壹繩,做成壹串形狀各異,各種精致,引人註目。
中秋節
嫦娥奔月的傳說
很久以前,天空中有十個太陽。他們使土地冒煙,莊稼燒焦,人們熱得無法生存。當時,有壹個叫易的人。他力氣特別大,能拉開萬斤之弓,射大蛇猛獸。他非常同情受苦的人們。他用盡全力拉弓搭箭,壹口氣射下九個太陽。最後壹個孫不敢認錯,伊就把它留下,讓它早出晚歸,為人民多做好事。
從那時起,易的名字就傳遍了全世界。他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後來,伊娶了壹個名叫嫦娥的女孩為妻。他們彼此相愛,過著幸福的生活。
嫦娥美麗,勤勞,善良。她經常把彜族打獵打下來的野生動物分發給村民。壹天,伊去山上打獵,在路上遇到壹個道士。道士對易說:“妳對人民有很大的貢獻。我給妳壹包神奇的藥。吃半包就長生不老。若全吃了,便成仙升天。”伊把神藥拿回家交給嫦娥保管。他準備找壹個合適的時機,和嫦娥分享這袋神藥,夫妻白頭偕老,永不分離。
射陽成名後,很多人向他學武。他的壹個弟子逢蒙也向他學習射箭技巧。表面上對易很恭敬,但他有壹顆壞心。他知道妳家裏藏著壹種神奇的藥,於是偷偷想出了壹個餿主意。今年8月15日,我帶徒弟出去打獵。
晚上,逢蒙獨自偷偷溜回來,闖入嫦娥的房子,強迫嫦娥交出神藥。嫦娥大聲喊著,可是伊還沒有打獵回來。我能在哪裏聽到她?為了不讓神藥落入無恥的逢蒙手中,嫦娥只好打開藥袋,把神藥全部吞進嘴裏。突然,嫦娥覺得自己的身體像燕子壹樣輕,情不自禁地飛出窗外,飄向天空。嫦娥舍不得離開親人和家,就飛到了最近的月亮上,住進了廣寒宮。
回到家,妳聽說了這件事,急忙出門,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我在圓圓的月亮上看到了嫦娥的影子。村民說嫦娥會回來的,勸妳耐心等待。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日,伊思念嫦娥,就把嫦娥愛吃的水果拿出來,放在院子裏,做了圓圓的月餅,表示團圓,希望嫦娥回來。壹年又壹年,嫦娥仍然沒有回來。慢慢的,人們有了過節的習慣。每年8月15日,都要準備月餅、水果等食物。
“十二度為美,圓極為中秋。”這首詩中的“中秋”指的是婦孺皆知的中秋節。
在中國,壹年中有許多與除夕有關的節日,中秋節是人們最喜歡的節日之壹,也是最有詩意的節日。中秋節也有壹些別名,如八月半,團圓節,月亮和晚上。因為中秋節在8月15日,也就是八月的壹半,俗稱“八月半”。因為中秋節人們有晚上請親戚朋友喝酒玩月亮的習俗,還有媳婦回省就要回家的習俗,中秋節以滿月為標誌稱為團圓節。因為據說唐明帝在這壹天晚上參觀了月宮,所以這壹天被稱為中秋節。至於中秋節是什麽時候開始的,文獻上沒有答案。在古代,專門記載新年季節的專著《荊楚歲時記》是唯壹沒有記載中秋節的。就連唐代寫的《初學》這本書,也沒有關於“中秋”的文字。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有兩種觀點:壹種認為中秋節與秋社有關。周雲金和何的文章《閑說四季》說:“也許是因為中國是壹個農業國,家事與四季關系很大。古人播種時崇拜土地神祈求豐收,收割時也崇拜土地神報豐收,感謝神靈保佑。前者叫‘春禱’,後者叫‘秋報’。八月十五是水稻成熟的季節。這壹天,家家戶戶祭拜土地。很有可能是‘秋報’遺留下來的中秋節,在後世成功之後逐漸變得盛大。”另壹種觀點認為,中秋節與古代祭祀月亮的習俗有關。徐傑順和陳順軒合著的《中國的風俗》壹書說:“中秋節的起源可能與古代對月亮的原始信仰有關。中國古代神話中有女媧捧月、嫦娥奔月的故事。《禮記·祭法》中有‘夜明月祭’的描述。秦漢以前的禮儀中,已經有了秋分之夜,規定天子上京城西郊的月壇。北京的月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月亮的地方。從唐詩中有關中秋節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已經與中秋節聯系在壹起了。到了宋代,節日活動已經非常盛大。南宋時期,杭州中秋賞月,是壹個街頭巷尾的交易之夜。直到第五鼓,在月亮上玩的遊客在城裏跳舞,他們才知道這壹切。\'"
春節的起源和傳說
春節的由來和傳說春節和年這個概念的本義來源於農業。在古代,人們把山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Hebe:“年,五谷熟。”。夏商時期,夏歷產生,以月亮的圓缺為月,壹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月,看不到月亮的那壹天為新月,正月初壹稱為壹年的開始,也稱為年。年號始於周朝,正式定於西漢,延續至今。然而,古代把正月初壹叫做“大年初壹”。直到近代中國辛亥革命勝利,為了順應農時,便於統計,南京臨時政府規定民間使用夏歷,機關、廠礦、學校、團體實行陽歷,陽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1日為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在國際上使用公歷紀元,並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俗稱公歷年。農歷正月初壹通常是在立春前後,所以農歷正月初壹被定為“春節”,俗稱農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臘祭祭祀儀式,以除夕和正月初壹為高潮。在傳統節日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辭舊迎新、迎新祈福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壹:熬夜過年。
守歲是舊年最後壹夜熬夜迎新年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忍年”。探究這壹習俗的起源,民間流傳著壹個有趣的故事:
在太古時代,有壹種兇猛的怪物散布在山林中。人們稱他們為年。它的外表猙獰,本性兇殘,專吃鳥獸和昆蟲。它每天都在變口味,從磕頭蟲到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逐漸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那就是每365天去人們集中聚居的地方品嘗新鮮的食物,出沒的時間是天黑以後,黎明時公雞壹叫,就回到山裏。
確定了年肆虐的日期後,人們就把這個可怕的夜晚當成了壹個關口,稱為年,想出了壹整套關閉大年初壹的辦法:家家戶戶在這壹天晚上提前做好晚飯,關好火,把爐子打掃幹凈,然後把所有的豇豆捆起來,把房子的前後門封好,躲在屋裏吃“年夜飯”,因為這個晚飯是不確定的。除了要請全家人壹起用餐,以示和諧團聚,還要在用餐前祭祖,祈求祖先的保佑,平安度過壹夜。吃完飯,誰也不敢睡,坐在壹起聊天壯膽。漸漸養成了除夕不睡覺的習慣。
守歲之風興起於南北朝,梁代不少文人都有守歲詩。“壹夜連兩年,五小時分兩年。”人們點燃蠟燭或油燈,徹夜守夜,象征著趕走所有邪惡的疾病,期待新的壹年好運。這種習俗代代相傳。
春節傳說2:萬年造歷論
相傳古代有壹個叫萬年的年輕人,看到當時的節日比較混亂,就有了壹個精確設置的計劃。但是他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壹天,他在山上砍柴砍累了,就坐在樹蔭下。影子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壹個日晷來測量壹天的時間。後來懸崖上滴滴答答的泉水啟發了他,他開始做壹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久而久之,他發現每三百六十天,四季會循環壹次,天氣的長短也會重復。
當時的國君叫祖逖,經常被變幻莫測的天氣所困擾。知道了壹萬年後,他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帝,向祖逖解釋了日月運行的真相。祖逖聽後很高興,覺得有道理。於是我離開萬年,在天壇前建了日月亭,又建了日晷臺和漏壺亭。我希望我能精確地測量太陽和月亮的規律,計算出早晚的準確時間,並創造出壹種歷法來造福世界人民。
有壹次,祖逖去了解萬年歷的進展。當他登上日月神壇時,他看到天壇旁的石壁上刻著壹首詩:
日出日落360,又重新開始。
草木分四季,壹年有十二圈。
得知萬年歷被創造出來,我親自登上日月亭探訪萬年歷。萬年指著天象對祖逖說:“現在十二個月了,舊的壹年過去了,新的壹年又開始了。請為君造節。”祖逖說:“春天是壹年的第壹年,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由來。
冬去春來,年復壹年,經過多年的長期觀察和精心計算,他算出了準確的陽歷。當他向他的繼任者展示陽歷時,他被銀須覆蓋。君主深受感動。為了紀念壹萬年的功績,他把陽歷命名為“萬年歷”,並把它命名為日月壽星。以後過年的時候人們會掛上壽星圖,據說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的第三個傳說: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始於約1000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歷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集》、《燕京歲時年譜》等著作,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符濤”。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傳說有壹個鬼世界,裏面有壹座山,壹棵覆蓋三千裏的大桃樹,樹頂有壹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壹鳴,夜遊的鬼魂就會趕回鬼域。鬼域之門位於桃樹區的東北方向。門邊站著兩個神,分別叫申屠和雷宇。如果鬼魂在晚上做了壹些不自然的事情,申屠和雷宇會立即找到它,抓住它,用芒草做成的繩子綁起來,送給老虎。所以世界上所有的鬼魂都害怕申屠和雷宇。於是人們把它們雕刻成桃木,放在家門口,以辟邪防害。後來,人們幹脆把申屠和雷宇的名字刻在紅木板上,認為這樣做也能消災。這種紅木板後來被稱為“符濤”。
到了宋代,人們開始在紅木板上寫對聯,壹則不失殺煞之意,二則表達美好祝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他們還在象征幸福和好運的紅紙上寫對聯,並在春節期間貼在門窗兩側,以表達人們對來年好運的良好祝願。
為了祈求家族長壽,壹些地方的人們還保持著貼門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了兩個門神,所有的妖怪都會害怕。在民間,門神是正義和力量的象征。古人認為長相奇特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氣質和非凡的技能。他們正直善良,捉鬼捉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鐘馗,這個被人們推崇的捉鬼人,就是這樣壹副奇怪的樣子。所以民間的門神總是怒目而視,面目猙獰,手裏拿著各種傳統兵器,隨時準備與膽敢上門的鬼怪作戰。因為中國房子的門通常是兩個相對的,所以門神總是成對的。
唐朝以後,除了和,人們還把唐朝的兩位武將秦和尉遲恭當作守門人。相傳唐太宗生病,聽到外面鬼叫,徹夜不眠。於是他讓兩位將軍手裏拿著武器到袖手旁觀門口,第二天晚上就沒有鬼魂騷擾了。後來,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種習俗開始在民間廣泛流傳。
春節詩歌:田家元宵
(唐)孟浩然
昨晚打回北方,今天從東方出發;
我已經很強了,沒錢還擔心農業。
桑田耕父,蓮鋤隨牧童;
田說今年的氣候,* * *充沛。
賣癡呆癥的話
(唐)範成大
除夕夜,人們不睡覺,厭倦了萎靡不振,強行過年;
孩子叫走長街,雲有癡呆叫人賣。
除了晚上
(唐)萊古
事關團結已成空,萬裏相思壹夜之間。
擔心到烏鴉死去,妳會再次看到春風。
農歷月的第壹天
(宋)王安石
除了壹歲的鞭炮聲,春風把溫暖送進屠蘇;
成千上萬的家庭總是用新桃子換舊桃子。
元日玉樓春
(宋代)貓胖
年年蓮花落漏,碧井屠蘇沈凍酒。
曉寒還在騙人,春天的她很苗條。
美女催千秋長命,柏葉青椒披秀色袖。
在我的家鄉深處,我並不了解對方,但我只和董軍在壹起。
除夕
文天祥(南宋)
幹坤空,歲月去堂;
路的盡頭風雨交加,窮的那壹邊全是冰雪。
生命隨歲月消逝,身體被遺忘;
沒有殺蘇夢這回事,夜還早是燃燈。
支付新年電話
(明)文徵明
我不想見面,但我想談談,著名的論文都是我們。
我也跟人扔幾張紙,世界太簡單不太空虛。
是新的和正確的
葉青(明)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加過年,春光舊山河。
梅劉放充滿驕傲,散漫而蒼老;
塗素成喝醉了,嘲笑白雲。
今天是除夕。
(清)黃景仁
千笑萬緩,憂從外藏。
高高站在石橋上的人,仿佛在人間,凝望天空,卻見壹星如月。
鳳城新年致辭
(清)查沈星
巧剪試新羅,畫彩金如飛蛾;
從此剪刀閑置了壹個月,20歲之前的閨房針線比較多。
吳佳元旦
(清)孔
小舒白發不盈跌宕,養老竈居然睡了。
剪燭幹夜宵酒,花盡春錢。
聽燃鞭炮的童心,看桃花字的變化。
鼓角加壹朵梅花,連笑過年。
大年初壹占用了柳亞子的魅力。
董·
* * *歡聲笑語過年,鴻雁淑女送梅花;
大家在祝酒詞中互相敬酒,表達新年的祝願,在所有的人都還不滿足之後,又壹起品嘗這勝利的茶,談論時事。
唯忠報國,家無天堂;
歌舞伴京城迎佳節,遠眺延安風光。
春節期間看花市。
林·
麥傑見面看花市,卻像畫廊壹樣靠著騎樓;
捆好的盆栽壹字排開,草類植物木質清香。
徹夜燈火通明,歌聲令人心醉。
正是這壹年,景色美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