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我記得有些詩就體現了這個意思——不直接解釋,而是從側面多角度回復,讓對方感受到我想讓他感受到的東西。

我記得有些詩就體現了這個意思——不直接解釋,而是從側面多角度回復,讓對方感受到我想讓他感受到的東西。

詩歌鑒賞全程突破【引導內容】。如何欣賞壹首詩?妳欣賞什麽?通過教學實踐,筆者發現“讀、懂、聯、結”四步鑒賞法比較有效。壹、閱讀“閱讀”是從文本中獲取大部分第壹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壹途徑。對於詩歌來說,“讀”尤為重要,因為讀詩獲得的第壹手材料是欣賞詩歌的前提。如何閱讀?可以事先設置情境,讓學生在某壹情境中朗讀,情境可以是愉快的情境,也可以是悲傷的情境,讓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朗讀優美的詩歌,在悲傷的情境中朗讀豪放的詩歌或田園詩。妳也可以選擇與妳事先讀過的詩歌類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詩歌,進行比較。閱讀的形式靈活多樣,只要有利於詩歌欣賞,都可以使用。如慢讀、快讀、慢讀、抑揚頓挫讀、閉眼讀、凝視讀、搖頭晃腦等。讀書的目的是讀詩的節奏,讀詩的意境,讀詩人的心境(情感)。比如讀南唐皇後李煜的《於美人》壹詞,才能把握其聲調和節奏的輕重緩急,理解詩人的心境。尤其是“小樓昨夜有東風,故國不忍回望明月”和“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這兩句話,不讀就無法把握運氣的長短,不讀就無法知道情緒的喜怒哀樂。同時,通過閱讀,也能牢牢抓住詩歌中的重要詞語(關鍵詞——詩眼或詞眼)和具體意象。比如《小樓昨夜東風》中的“妳”(關鍵詞)壹詞,《故國不堪回首月明月》中的“明月”(意象)。“讀”是感知詩歌的第壹步,讓學生感受詩歌意境的輪廓和作者的情感。雖然模糊朦朧,但為詩歌的深度鑒賞奠定了基礎,指引了方向。二、啟蒙“啟蒙”是基於“讀書”所獲得的第壹手材料的理性思考過程。通過悟,可以更具體地把握詩歌的意境、作者的心境等鑒賞內容,所以這壹步更為重要。那麽,“意識到”什麽?理解詩的意象和詩中的關鍵詞(詩眼或詞眼)。1.學生在認識意象之前,首先要明確詩歌意象在詩歌中起什麽作用,這樣才能在認識的過程中變得盲目和有針對性。詩歌意象的作用與散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如出壹轍,壹般都有這些作用:營造氣氛(如琵琶《離友時營造蕭瑟落寞的氣氛》中的那句“楓葉滿園燈心草”),借景物抒發感情(這是詩歌中慣用的“伎倆”,詩歌中描寫的景物壹般都有這種作用),塑造背景或環境(這種作用與“營造氣氛”類似),但也有區別,即意象群是通過多重意象組合而成的人物。意境是作者從自然景物中提取若幹具體景物加以描繪而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意境。它向讀者展示了壹幅立體的畫面,目的是給人壹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對於讀者來說,只有“走近”或“進入”,才能感知到境界之美和作者的情感。如“松樹林裏的月光,小溪裏的水晶石”,“晚霞在渡口徘徊,夜宵的炊煙從房屋裏飄上來”,“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圓”,“秋水* * *天壹色,晚霞寂寞齊飛”,“千裏之外,晚霞寂寞關城”都是意境深遠的詩句),襯托人物的性格或性格(這個角色是寫在文字裏的)。如雪、竹、梅、松、鶴、蓮、鐘平、金風、尤魯等。,烘托人物高尚的品格、堅強的性格、純潔的情感,奠定情感基調(如柳永《雨鐘》前三句“寒心,晚為亭,陣雨始歇”,為全詞奠定了淒涼悲涼的基調),烘托了景物。暖景襯托冷景——“太陽經青松錘煉”,亮景襯托暗景——“那裏陽光,進了壹片小樹林,從青苔裏照回我”,滿景襯托空景——“詞雁歸來,月滿西樓”,物質語言(或物質狀態)襯托意境——“池塘棄樹,仍倦談兵”等。),和景物烘托感情(這個作用在詩歌中比如李白《春思》中的“妳北草碧如玉,我桑葚曲青絲枝”這句話,就是用桑葚草的“藍”和“綠”來烘托強烈的思感,“絲”和“枝”分別與“思”和“知”諧音。也有悲傷的場景襯托悲傷,快樂的場景襯托快樂,或者快樂的場景襯托悲傷。比如杜甫的詩《登高》以悲情場景襯托悲情,而他的詩《壹鳥過江白》則以歡樂場景襯托悲情。當然,這些功能在詩歌中並不是獨立的。在壹首詩中,所有的功能都可能組合在壹起,這就要求我們不能顧此失彼。有了圖像的諸多功能,理解圖像看似有理有據,但如何理解呢?先找出詩中的個體意象或意象群,再揣摩感知。如果是個體形象,壹定要用人文情感去欣賞。比如劉禹錫詩歌《石頭城》中的個體意象“潮”,在欣賞時必須賦予其人文情懷。“潮”給人的感覺總是來來去去。來的時候好像很激烈,很狂野,充滿激情。當它猛烈地撞擊海岸或者沿著海灘耗盡力氣的時候,它看起來很平靜,看起來有點無力或者沮喪或者失落。對此,我們可以想象壹下:潮來了妳是要索取什麽,還是要發泄什麽?回去的時候是滿足還是冷遇?結合後面的“孤獨的背影”就可以知道了。由此可以推斷,作者是用潮水來烘托“故國”的荒涼與寒冷,以此來烘托風景與環境;同時,它也揭示了作者對歷史蒼桑的感情,這是交融場景。如果意象群是這樣,他必須進入壹個由多個意象組成的畫面,用各種感官去感受。如杜甫《登高》詩中的“天高風急,猿啼鳥啼,碧湖白沙歸巢”壹句,詩人調動聽覺和視覺,將“秋風”、“天高”、“猿嘯”、“沙屋”、“江鳥”等意象組織起來,構成了壹幅美麗的畫面近景”時,會有視覺上的開闊感,聽覺上的悲涼感,為全詩奠定了悲涼的情感基調。同時,開闊的視野襯托出作者漂泊的孤獨,以此來襯托風景。——這些都是通過塑造意境表現出來的利益。2.理解關鍵詞詩歌中有壹些關鍵詞高度聚集了作者的情緒或者描述了氣氛。我們稱這些詞為詩眼或詞眼。它是通過強烈的節奏被“閱讀”感知的。例如,“小樓昨夜東風”中的“有”,杜甫《書香》中“綠草如茵,鳥語花香”中的“子”和“孔”,都是關鍵詞。理解詞,我們通常從詞的本義入手,去理解它在詩歌語境中的深層含義。比如“再壹次”就是“再壹次”,說明春風壹個季度壹個季度地吹在小樓上,也壹個季度壹個季度地吹在小樓裏的人的心上。“故國”艱難,時間越來越長,只好給亡國之君李煜加上層層哀愁,甚至到了難以承受的程度,包括惋惜、嘆息等。——“妳”字所聚集的感情,溢於言表。“自我”和“空虛”這兩個字,形容的是武侯祠的落寞和淒涼的氣氛。第三,在啟蒙的過程中,我們對詩歌鑒賞的方方面面都有細致的把握,但這只是對詩歌價值相對單壹的定位,並不全面。因為有些詩還是有現實意義的,所以在欣賞的時候也要聯系作者當時寫作的背景(包括社會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等因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具體、全面、客觀、公正地欣賞詩歌。這也從壹個側面告訴鑒賞者,必須具備壹定的歷史知識,了解相當多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狀況。比如《石頭城》這首詩,僅僅把作者對“故國”興衰的感受作為最後的欣賞內容是遠遠不夠的,也違背了作者寫這首詩的真實意願。因為詩人劉禹錫寫這首詩的時候,唐帝國日漸衰落,朝廷大臣互相排擠,出現了“牛李黨爭”,宦官專權依舊;當地緩沖區的分裂勢力再度擡頭。所以他這首詩的主旨應該是諷刺現實,即通過六朝的滅亡來表達對國運衰敗的感嘆,希望當時的統治者能夠前車之鑒。四、結1。詩歌類型與宏觀賞析我國的詩歌種類繁多,每壹種類型的詩歌都有壹定的相似性,所以總結詩歌的類型及其宏觀賞析也是非常重要的,讓學生知道壹種三種,最終達到賞析各類詩歌的目的。中國詩歌可以分為許多類型,如借景抒情、詠史詩、傷春送別詩、流放旅行詩、田園詩、托物抒懷詩、送別友人詩、永遠在我心中詩、談禪論理詩等。但同時,它們又是重疊的,也就是說,欣賞這類詩歌的方法也可以用來欣賞其他種類的詩歌。欣賞各類詩歌,要掌握壹些宏觀的欣賞要領:借景抒情,理解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詩人寫景所表達的情感,把握其寫作技巧和語言特點;詠史惜古詩,要聯系背景,理解情感(感興亡或寄托哀思或諷刺當下);傷春送別的詩,用來抒發青春飛逝、壯誌未酬的情懷,或表達對親人、朋友、愛人的無限思念;旅途中的詩歌,是漂泊詩人的所見所聞引發的對遠方故鄉的憧憬和向往。山水田園詩是詩人以山水田園詩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寧靜的山野和悠閑的田野,創造出壹種田園詩般的生活,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和對寧靜祥和生活的向往。以物表詩,是指詩人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運用象征、利益等手段,將自己的理想和人格利益融入到壹個具體的事物中,以達到表達意誌的目的;邊塞遠征詩反映了邊塞戰士不畏艱苦、保衛邊疆的戰鬥精神,或描寫戰士與親人思念的深厚感情,或諷刺勸導驕橫跋扈的統治者;送友人送別詩,借景物渲染離別的悲涼氣氛,抒發難舍難分之情或勉勵之意;總是在我心裏的詩裏,寫閨閣女子對丈夫長期不在的抱怨或對駐守邊關的丈夫的思念;談禪的講道理詩,是詩人在詩中訴諸自己對類似禪的事物的頓悟或觀察,往往有壹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空靈境界;等壹下。2.詩歌欣賞的主要目的是“讀、懂、聯”,只是解決了如何欣賞詩歌的問題。至於什麽可以欣賞而不遺漏,這是壹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針對這壹問題,2002年的高考筆記已經做出了明確的定義,即著重從意象、表達技巧、語言三個方面對詩歌進行鑒賞。所以總結的時候壹定要牢牢抓住這三個內容。對詩歌意象、表現手法、語言的鑒賞要見下表:鑒賞類鑒賞要舉例說明意象品質、人格、節操等。”物散成泥,卷成塵,唯香不變“思想感情的特點”樹葉如瀑布的水花般落下,而我看長河總是滾滾向前“都是用來表現詩歌中的景物(或環境)特點”用春天的綠草染臺階, 而在樹葉下歡快鳴叫的鳥的表達技巧借景抒情(或融景或移情於景)“花瓣已如淚下而和孤獨的鳥已唱出哀怨”持物以表誌(或象征)。 持物抒懷的詩對比(或對照或對比)。修辭(比喻、擬人、誇張、互文、雙關等。)“涼月如眉懸柳彎,越看越美。《漁舟前有荷葉》從多角度(由遠及近、由上而下、由遠及近、由近及遠)運用了辛棄疾的經典名句“京口顧北亭回首往事”。)“在來自廣闊天空的尖銳大風中,猿在嗚咽,鳥兒在清澈的湖泊和白色的沙灘上飛回家”帶有清新、自然和簡單的田園詩%D%A補充:%D%A如何欣賞詩歌?欣賞詩歌的風格。風格是指作者在大部分作品中體現出來的相對固定的特征。如李白《秋蒲之歌》:白發三千尺,愁似長。鏡中不知何處得秋霜。這首詩是關於悲傷的,李白通過誇張的手法突出了自己悲傷的處境:頭發因悲傷而變白,壹下子長了幾千尺。誇張手法的運用不僅突出了李白哀愁的沈重,而且使其詩歌在藝術風格上也很優雅。和這首詩壹樣,他的很多詩都很優雅。比如他寫的《廬山瀑布》:直下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他寫詩送別好友王倫:桃花潭深千尺,不如王倫;(《致王倫》)他描述了經過險峻的三峽時的情景:他在雲端告別了白帝,回到江陵待了壹天。這些詩極其誇張,充滿了優雅的特色,充分展示了他的優雅風格。再如杜甫《論遇順流而下》:在齊王家常見,崔也聽過幾次。是江南美景,落花時遇君。這首詩是杜甫在安史之亂後逃到江南,很高興見到他的老朋友李龜年時寫的,他過去常常在皇親國戚的家裏見面。老友終於相見,如今又是“江南好風光”,是多麽幸福。但是杜甫高興的時候指出,他是在“落花時節”遇見妳的。那就是:我應該為終於見到妳而高興,但現在我們的國家毀了,我們卻不能盡情歡呼。“落花季”讓他們的幸福相遇有了壹種沈重壓抑的氣氛。杜甫的詩就是這種情況。即使寫喜事,他的詩也打上了時代的烙印,顯得沈重壓抑,因為他經歷了壹個盛唐盛衰的時代。因此,他的詩歌風格主要是陰郁的,如“這遙遠的西站的新聞!北方已經被收復了!起初,我止不住淚水從我的外套上湧出來”;(《皇軍收復黃河兩岸》)“朱門酒臭,路有凍死骨”;(《從北京到豐縣》,500字)“然而在黃昏時為壹個早已消失的皇帝的悲哀感到遺憾,我在唱他的總理在山上還沒有被陌生時唱的歌”;(爬樓)“但在他能征服之前,他已經死了,英雄們從此在他們的外衣上哭泣”;(書香)等等。這些詩歌都承載了杜甫沈重的感情,悲傷和無奈,使他的詩歌形成了壹種沈郁而鮮明的風格。即使同壹個題材,由於作者的經歷、藝術修養等差異,寫出來的詩也有不同的風格。比如在詠梅,陸遊寫道:驛外有斷橋,孤芳自賞。已經黃昏了,更是風雨交加。我無心爭春,每壹群人都眼紅,都被搗成泥,碾成灰,唯有芬芳不變。陸遊在這首詞中,通過在險惡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梅花形象,表達了他不屈服於險惡環境,堅持自己純潔品格的感情。這裏透露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天下皆濁,唯我獨尊”的清高婉約風範。毛澤東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懸崖上已經是壹百英尺的冰了,只有花很漂亮。喬不爭春,只報春。當山花浪漫時,它在灌木叢中歡笑。在這首詞中,毛澤東寫下了梅花即使生長在懸崖上的冰中,也不屈不撓,樂觀向上,充滿活力地裝扮著大地的形象。在它的努力驅動下,大地生機勃勃,百花齊放,萬物綻放,它能謙遜包容地躲在花叢中,欣慰自豪地微笑,從不居功自傲。毛澤東通過梅花的意象,壹掃中國古代人固有的憤懣悲涼之聲,抒發豪邁情懷,風格豪放。對於同壹個作者,作品風格往往不止壹種。如前所述,毛澤東也寫過《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放眼長城內外,只有無邊無際。上下江邊,波濤迷茫,山舞銀蛇,原蠟象。如果要和天氣比,壹定要看晴天的紅色連衣裙,特別妖嬈。全國美女太多,無數英雄競折腰。他們珍視秦王漢武,卻失去了文采。唐宗宋祖,有點風騷,是壹代驕橫,成吉思汗。他只知道彎弓射大雕塑,過去也去過,數過風流人物。他仍然看著現在。這首詩的意象是崇高而宏大的,如千裏之冰,萬裏之雪,萬裏長城,滔滔黃河,舞動的群山,奔馳的高原...作者通過這些宏大的意象,表達了人民在* * *生產黨的領導下稱霸天下的壯誌豪情,全詩氣勢磅礴,豪情萬丈。風格豪邁壯闊。而毛澤東的《答李淑壹》和《小美人》風格婉約。如《於美人》:枕上有什麽心事?江河大海翻波。夜長,怎麽會難懂?無奈的穿上衣服坐在寒風中。天亮了,所有的思緒都是灰色的,我極度的疲憊和無助。殘月壹鉤西流,沒有理由不流淚。這首詞是毛澤東和楊開慧結婚前寫的,因為他們吵架了,毛澤東被楊開慧疏遠了。這個詞是典型的婉約詞,表達了毛澤東骨髓的悲哀。欣賞詩歌的意境。意境是指詩歌中情感、觀念、環境、氣氛的統壹。詩歌壹般都有優美的意境。白居易《錢塘春遊》:嘉亭西北鼓山寺,水面平雲低腳,幾只早鶯爭暖樹,其新燕啄春泥,花愈來愈艷,淺草不能有馬蹄。我愛湖的缺東遊,愛青楊蔭下的白沙堤。這首詩裏,壹級水,低雲足,早鶯,暖樹,初來的燕子,春潮澎湃的泥土,嬌艷的花朵,短嫩的草,都洋溢著春天的氣息。這首詩描寫了初春獨特的環境氛圍,這是詩的“境”,同時表達了詩人沈醉其中的心情。這就是詩的“意”,這首詩裏的“最喜歡”是作者無法控制的情緒。類似的意境優美的詩歌還有王維的《山居秋夜》、柳宗元的《江雪》、杜甫的《《春夜喜雨》》等。欣賞詩歌的表現手法。詩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有對比、誇張、對比、虛實結合、情景交融、襯托。比如李白的《訪越古》:越王勾踐破武貴,將士華服還鄉,宮女如花滿春廳,今日只剩鷓鴣飛。在這首詩裏,勾踐滅吳的盛況和現在只有野鳥飛的慘淡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裏明顯用到了對比。因為對比的運用,作者對人生無常的感受更加深刻。運用對比法的詩歌有李漁的《於美人》和辛棄疾的《破陣》。再比如樂府民歌《上邪》:上邪,我要認識妳,我要長命百歲。山無墳塋,河無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才敢與妳。這首詩說,如果山中沒有了山峰,河流就會全部幹涸,冬天會打雷,夏天會下雪,所以我才敢和妳斷絕聯系。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裏用了誇張,也正是因為誇張,才生動地表達了我對心上人始終不渝的愛。運用誇張手法的詩歌有李白的《秋浦歌》、《望廬山瀑布》、《毛澤東的梁祝答李淑壹》、《沁園春·長沙》等。再比如樂府民歌《長江洞飲馬》:青青河岸的草,連綿的思遠路。長途跋涉真是不可思議。以前做夢都夢到,夢到自己在旁邊,突然覺得自己在異國他鄉,在不同的縣城,沒有相見。這首詩,從河邊的草地到遠處的古道,介紹了主人公苦苦思念心上人的敘事。前兩句是“先說別的事引起詞被唱”,所以是比喻。由於隱喻手法的運用,為下文纏綿的抒情基調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運用對比法的詩歌有《關雎鳥》、《孔雀東南飛》等。在《長江洞飲馬》這首詩裏,作者寫的是主人公對心上人“遙不可及”(心上人不在身邊,在異國他鄉也見不到他,想他也沒用,還不如不去想),而且是“突然感覺在異國他鄉,在不同的縣城,再也見不到面”。這是主人公面臨的真實事實,是真實的寫作。作者寫男主角“夢見過去,夢見在我身邊”,這是男主角夢中不真實的事實,醒來後男主角就不見了,所以這個寫法是空的。這首詩采用了現實與虛構的結合。因為現實與虛構的結合,很好地表現了主人公對心上人的渴望從清醒到癡情甚至殘暴的心理過程——多麽癡情的向往!運用現實與虛構相結合的詩詞有辛棄疾的《破陣》、陸遊的《十壹月四日的風波》、蘇軾的《江城子》等。再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抒情詩的意象主要有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太陽、人,這些意象具有相同的特征:荒涼、廢墟、無生氣、孤獨。運用情景交融手法的詩歌有柳宗元的《江雪》和李商隱的《夜雨》。另壹個例子是杜牧的宮殿:在褪色的舊皇宮,宮華寂寞河,宮女們已經白發蒼蒼,並討論唐玄宗的盛況。在這首詩中,殘破的宮殿、寂寞的花朵、白發的宮女、無限輝煌的往事相映成趣,生動地反映出盛唐風光不再重現,給人以世事多變、人生無常的無限感慨。這首詩,因為運用了烘托手法,使詩的意象更加豐富、生動、傳神。運用襯托手法的詩歌有李白的《王敬亭山》和張的《漁歌子》。欣賞詩歌選詞造句的修辭奧妙。比如王安石《春風與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充分表現了江南春意盎然的氣息。王之渙的《鷺樓記》中的“登壹層樓,開三百裏眼界”和的《送別杜副將赴蜀中任職》中的“海中知己,天為鄰”是名句,因為它們分別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博大的豪情。類似的名句還有屈原的《離騷》,其中“路漫漫其修遠兮,修遠為Xi,吾將上下而求索”;既然上天給了人才,就讓它被利用吧!"在李白的《進酒》中;"在杜甫的《登高》中,樹葉像瀑布的水花壹樣落下來,而我卻看著長河滾滾向前;蘇軾的“不知廬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等等。這些詞語和表達方式深刻而富有表現力,需要深入地去欣賞和品味。鑒賞詩歌要從以上幾個方面下功夫,多背誦壹些名篇,更有利於提高鑒賞能力。郭沫若在回顧自己童年時代的詩歌時說:“我小時候背過很多唐詩,當時不懂它們的意思,卻鉆進了肚子裏。再大壹點,妳會逐漸理解它,解決它,融入妳的內心,安排在妳的筆下。”正如老郭所說,只有背詩,才能“理解它,理解它,融進我們的心裏”,甚至“在筆端調度它”。%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