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難忘的“河南電影”(周芬芳)

難忘的“河南電影”(周芬芳)

難忘的“河南電影”

文/周芬芳

這些年來,腦海裏經常閃現壹個粉紅色的小瓷碗。碗裏飄著青菜和蔥花,混著黃黑相間的紅薯面,熱氣騰騰,我媽在裏面滴了香油,淡淡的甜味...就是小時候常吃的“河南片”。

它是計劃經濟時期的特殊產物。那時,沒有足夠的食物吃。多虧了它,我的家鄉人民度過了春旱。這種純紅薯產品,幾十年後再也沒有出現過。雖然不是美味,不是佳肴,甚至和普通人餐桌上的食物不壹樣,但我還是經常懷念。我只記得自從土地承包到戶後,我就沒吃過地。我常常想,還有誰記得?還有其他人能做嗎?

我們這壹代人,只要生活在秦巴山區的農村,對紅薯總有壹種不壹樣的感情:小時候實行計劃經濟,天災人禍年年有,物資匱乏,吃不飽飯。還好紅薯活了下來;十幾歲時,土地承包給了各家各戶。雖然紅薯不再是每餐的主角,但作為壹種產量很高的作物,尤其是對人和動物來說,擺脫饑餓的農民仍然有很高的種植熱情。小少年要和大人壹起種紅薯苗,翻紅薯藤,挖紅薯,窖紅薯,曬紅薯,磨紅薯粉。尤其是冬天,他們每天都要在河裏洗紅薯,天不亮就要起來蒸紅薯餵豬...

星辰日新月異,四五十年如壹眨眼。今天的飯桌上,只有天上飛的、水裏遊的、地上跑的意想不到的東西,很少有吃不到的東西。餐廳裏偶爾會有幾個甜甜軟軟的紅心或紫心的小土豆,襯著鏤空花紋的白棉紙,躺在編織精美的紫藤盤上,十分搶眼。

紅薯為主食的日子壹去不復返了。現在紅薯多用於飼養牲畜和精細加工,尤其是加工成紅薯粉條,是當地的特色產業。不是,曾經在央視上市的十堰地方美食“雲陽三合湯”,就是用水煮紅薯粉條配牛骨老湯,輔以紅燒牛肉片和猴頭蒸餃。偶爾我會想,如果把長嶺薯業的紅薯渣曬幹磨成粉,可能是很受歡迎的地方美食。

春節前幾天,朋友從農村老家回來祭祖,給了我壹袋紅薯。她說這個紅薯煮的時候很甜很軟,特別好吃。特意讓親戚過來給我送的,過年可以吃頓奇怪的。來自別人的關心和愛護,總是讓人感動。

雨後,天氣變得越來越暖和。朋友還沒吃完紅薯,就開始腐爛了。看了很可惜,突然想起了《河南片》。

在我的記憶中,農村還是壹個很大的集體經濟,在家鄉的山上和田埂邊挖了很多紅薯坑,用來保存種薯。在那個時候,保存的機會完全取決於馬鈴薯坑的位置,聽天由命。麥收前我們就開始育秧了,從地窖裏出來的紅薯爛了很多,堆成堆,數量驚人。這些都是我們的辛勤工作和對來年的希望!集體挑選完整的種薯後,爛紅薯舍不得全部扔掉,讓成員稍微好壹點的剪掉爛疤(不清洗會變黑,煮的時候特別苦),那些發酵的紅薯(整個裏面又軟又白,裹著壹層完整的薄紅薯皮,沒有苦味)會被挑選出來分發給每家每戶。是的,沒有人想,“我能吃嗎?會不會有毒?”因為我每天勒緊褲腰帶幹活,世界上有面黃肌瘦的老人,世界上有壹群挨餓的孩子,生怕家裏少拿分。

老房子都是青石板屋頂,黃土墻。石板又大又結實,上面曬著幹紅薯、發酵紅薯、紅薯渣(過濾紅薯澱粉後的殘渣),幹凈利水。還可以防止雞啄狗和偷吃,晚上不用收,等到曬幹後可以搗成面條,再收起來儲存。

發酵紅薯和紅薯渣和幹紅薯不壹樣,可以直接下鍋煮,必須再加工。我家門前的稻田左邊,有壹個直徑兩尺多,高壹尺多的大石磨。鄰裏家庭和母親經常用石磨將幹薯片、薯渣和發酵紅薯混合成粉末(加入幹紅薯是為了增加營養和改變口感)。吃的時候用熱水揉成面團,壓成手指粗細、兩寸多寬的餅。水開了,把砧板放在竈具邊上,直接切片,飛到沸騰的鍋裏,放入蔥、姜、油、鹽、菜苔。這是“河南片”最常規的吃法。

“河南片”是來自河南嗎?我不知道。我依稀記得小時候聽大人說過,這種做法來自鄰近的河南。那些年,河南也連年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稻麥絕收。只有紅薯耐旱耐濕,可以在平原和山區種植,含糖量高。整株完全不浪費,最重要的是產量高。但是最大的缺點是不容易保存,容易腐爛。隨後,“河南片”誕生了,也只有它能在關鍵時候把紅薯救命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勞動人民的生存智慧真是令人驚嘆。“河南電影”和河南有沒有關系並不重要。

那時候,冬春農閑的時候,幾個生產隊會齊心協力,搞壹場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戰爭,晝夜不停地修梯田、修溝渠。父親在外地工作,母親和姐妹晚上上班。我喜歡坐在稻田邊,看著遠處山坡上燈火通明的工地。那裏的大探照燈把半個山照得亮如白晝,黑暗中的光影就是神奇和輝煌。這裏充滿了人和熱情,這也是我所關心的。

有時候白天,我也跟著媽媽和姐姐去工地。我喜歡看哥哥姐姐們在工地上拉“旱船”。旱船不是船,是修梯田和運石頭的工具。壹塊厚厚的木板,四角綁著又厚又濕的麻繩。人們從坡的高處向低處挖了許多兩三尺寬的壕溝,填上適量的黃土,澆上水,形成滑滑的黃泥面。年輕的女孩和男孩,拉著裝滿大石頭的幹船,沿著黃泥溝飛快地向山下跑去,幾乎要放開地面。砰的壹聲巨響,幹船停了下來。空中,塵土飛揚,場面好驚險。

嗯,那時候壹群和二姐差不多大,才17到20歲的女人,拉起“旱船”是那麽的勇敢,絲毫不遜於男人。工地離家很遠。休息時,每個家庭有壹個人回去做飯和餵牲畜。各家送的飯都差不多,大多是“河南片”。我媽壹個人忙不過來,就讓我給在工地上幹活的姐姐送壹份飯。壹碗飯,主食,油,鹽,菜,湯壹應俱全。出門的時候,我媽讓我別玩了,看路。不要弄灑了。她怎麽知道,我把飯塞到我姐手裏的時候,湯基本上沒剩多少了。

小時候特別喜歡粘著二姐,跟她在壹起。如果我不想走,她會背著我,不煩。吃飯的時候,我也擠在她的凳子旁邊。我不忍心立刻吃我喜歡的東西。每當我把“河南片”放到壹邊,二姐就會逗我。不喜歡就給我,趕緊用筷子拿走。我哭著踢我腳的時候,馬上還給了我。

壹想到“河南片”,我就很想念二姐。不幸的是,我的二姐在1983年因為壹些人的落後觀念和無知而意外去世,連壹個舒服的日子都沒有過。現在,在這個繁榮的時代,要是她還活著就好了...

作者簡介:周芬芳?十堰市雲陽區作家協會會員,喜歡文學和寫作。作品以散文、小說、詩歌為主。熱愛生活,記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