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面可以知道,無論是對作品的感受,還是對作者的感受,都離不開朗誦者的生活經歷和真實體驗。藝術實踐壹直強調深入生活,以求獲得真情實感。“妳在紙上得到的東西是淺薄的,妳永遠不知道它不實用。”這是事實。但是,任何藝術家的個人生活經歷和體驗總是極其有限的,不可能為藝術創作提供全部的直接感受。經驗告訴我們,對作品的感受大多是間接的。就像小說家壹樣,作品中人物的所有故事,都有可能是自己親眼目睹的,也有可能不是自己親眼目睹的,很多都是來自合理的虛構。所謂“合理虛構”,其實是基於現實的間接感受的產物。
當然,對於藝術創作者來說,感覺自己的作品有個人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支撐,總是更容易喚起真實感,產生興奮感。著名朗誦藝術家曲賢河作為煤礦藝術團團長,壹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帶領藝術團為礦區壹線工人演出,無數次親自下到礦井深處,對礦區的生活和煤礦工人有著深厚的感情。在壹次大型詩歌朗誦會上,他朗誦了壹首名為《父親,我們在桌邊等妳》的優秀作品。這部作品以礦難為背景,通過壹個普通礦工家庭對其父親——殉難礦工的無望等待,表達了礦難事故的詛咒和對遇難礦工及其親屬的憐憫與同情。作品很長,準備時間有限,但曲賢河在表演中卻流暢流暢。特別是他滿眼淚水地念叨著“爸爸,爸爸,回來,回來!”用壹種由衷而痛苦的語氣。妳怎麽能,妳怎麽能,完全從壹個晚上的壹部分變成壹整個晚上?父親,我們仍然坐在餐桌旁等妳。”他聲音哽咽,熱淚盈眶,觀眾為之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