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長得像媽媽,在旁邊看手機,壹臉漠然。兩個長得像爺爺奶奶的,壹個抱著孩子讓他起來,說著什麽,只見孩子突然跳起來,把媽媽的手機扔掉,媽媽去撿,壹直找。沒有回應。爺爺說了句什麽,甚至上去叫她...
到底發生了什麽事,讓這個少年如此暴怒,以至於揚言要拿刀殺人,還說要自殺。Tik Tok沒有具體說明,好像只是因為工作人員不同意他在做核酸的時候開平衡車,所以才出了這麽壹件小事。這孩子的狂言以及對對方和自己生命的漠視,讓人非常氣憤和震驚。孩子現在怎麽了?他怎麽能做出如此令人發指的事情!
評論區也有很多批評,說孩子需要打,說家長缺乏管教,說孩子被毀了等等。孩子壹夜暴怒,連家長都沒想到火的這麽不光彩!我覺得父母在孩子這樣的時候是很焦慮很無奈的。哪個家長希望自己培養的孩子不僅給自己添麻煩,還給社會添麻煩!我猜這個家庭對孩子的情感對待和精神發展的引導是缺失的,導致了這樣的後果。
1,情緒引導
孫瑞雪老師的《孩子生命的完全成長——自我創造》中指出,和孩子在壹起,大部分家長都是靠腦袋(推理)解決問題的。因為他們頭腦中的真理有壹段時間占據了主導地位,他們不再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感受、心理和認知,也不再了解孩子的情緒、感受、心理和大腦。因為不知道這些,不知道可以把自己的心理和感受告訴孩子。
這時候父母往往只會說,說心靈的語言(理智),孩子已經被壓抑了,壓抑造成了對抗。最後,孩子不了解自己,只知道自己不好,時間久了,孩子長大了也必然會變成這樣的大人。
所以,當孩子第壹次面對不滿意的人和事發脾氣時,家長要幫助孩子說出內心的情緒,比如“妳生氣了”、“妳覺得生氣了”、“妳覺得委屈了”、“妳看起來有點傷心”、“妳看起來有點沮喪”、“妳看起來有點孤獨”。孩子聽了父母的話,覺得被理解了,這是第壹句話。第二句話:“要生氣就生氣”讓孩子有情緒;第三句:“媽媽和妳在壹起”表達愛,讓孩子有安全感,被接納。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當壹個孩子無緣無故地搗亂並大聲哭鬧時,把孩子帶到壹個安全空曠的房間,關上門。沒有必要打罵孩子或者跟他講道理,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就告訴孩子,“我覺得妳很難受。妳想哭就哭吧。媽媽和妳在壹起。妳想哭多久就哭多久。”即使這個時候孩子在打滾,也不要阻止,只是微笑著看著孩子。
孩子哭了壹會兒,媽媽沒反應,他的聲音緩和了。他媽還不如說“妳怎麽不哭了?”難受就繼續哭,沒關系。“讓孩子哭,但孩子不會哭。等孩子慢慢平靜下來,媽媽會拿毛巾,給孩子擦臉,讓孩子坐下。如果孩子想睡,就讓他睡壹會兒,等他醒了再跟他講道理,告訴他媽媽愛他,為什麽不答應他,為什麽不能按他說的做。
哭,其實是孩子情緒的自然流動。如果讓孩子哭,壞情緒會像河流壹樣被帶走。孩子需要這個過程。只要大人不打壓他,自然會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有了這樣的感情,孩子就不會被暴怒等情緒所控制。他們會逐漸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分享自己的情緒來源,學會傾聽別人不同的情緒原因,學會整合自己的情緒。
孩子在家庭裏,父母對他的情緒漠不關心。孩子生氣的時候,家長看手機,不理孩子。孩子要什麽爺爺奶奶就給什麽,孩子生氣也不會處理。他就是想用哭來要挾大人。
孩子的情緒沒有人可以解讀和訴說,孩子自然也無法解讀別人的內心和情緒。其實當他在地上滾來滾去喊著“這個社會就是個垃圾人”的時候,他看到的每個人都在說“妳就是個垃圾人”,但是這個孩子完全沒有感覺。這真是壹件悲哀的事情。大人需要孩子懂事,但孩子從來不知道大人在想什麽,也不關心他。
2.精神指引
情感流動的最終結果是否壹定對人生有幫助?是啊!自然流動總能促使人們得到壹個接近真相的答案,無論是關於外部世界還是關於內部世界。這似乎是人生的預定規律,但也有壹個條件,它必須流向最後壹個節點——精神,也就是真善美。
精神獲得是人創造的精神產品,是音樂、繪畫、文學、哲學、詩歌……是純粹的精神。所以閱讀是如此重要,尤其是閱讀經典書籍,這是在壹個持續的環境中滋養和成長精神。睡前讀書,讓孩子在讀書中入睡,是每個孩子童年最美好的回憶。孩子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聽媽媽或爸爸讀書或講故事上。所以,如果妳能在睡前繼續給孩子講故事,妳就是當之無愧的優秀爸爸媽媽。
12歲之前的孩子喜歡看動畫片。這些電影直接滋養了孩子的精神,彌補了家庭生活中精神生活的缺失。選擇非常好的適合孩子看的片子就行了,這需要家長嚴格把關。任何暴力的、不適合孩子的東西都會被拿走,孩子在哭泣中被接納。如果壹開始就給孩子提供經典的動畫片,壹旦精神建構,孩子就會拒絕糟粕。好的漫畫都是心靈的電影。
有音樂。早上早起,讓音樂喚醒孩子。最好以DVD為載體。美妙的畫面伴隨著美妙的音樂。如果早上起來,讓孩子坐在那裏看10-20分鐘,妳會發現孩子完全沈浸在音樂的場景中,感受音樂的美好和情感。壹天的情緒狀態始於壹種精神。到了吃飯的時候,如果需要安慰和安靜,可以聽聽肖邦的鋼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這些音樂緩緩起伏,讓孩子在心裏得到安慰...
還有畫,特別是經典的畫。家裏掛那麽多畫(非原創作品)會讓孩子盯著看。他們不僅能理解它們,還能給它們壹種美的欣賞...
如果這壹切都做到了,那麽在12歲以後,當青春期到來的時候,孩子就會為自己提供精神食糧,成為精神的對話者和分享者。
壹個孩子在家庭中不能缺少精神。如果他在家裏看到的只是暴力電影或遊戲,如果他的父母從來沒有給他講過美麗的故事,如果他從來沒有聽過音樂,如果他從來沒有體驗過真善美,那麽他就不知道什麽是精神,他就不能表現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