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時代和社會的巨大變化,壹些曾經是歷史上勞動人民唯壹的文學形式的口頭傳承文學的體裁可能會逐漸消失,壹些體裁的內容和形式不能不發生變化,還會出現我們不熟悉的新體裁。這些都是可能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整個民間文學永遠不會消失。因為它的表達媒介是最普通、最生動、最有活力的口頭語言。只要語言存在,以語言為媒介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和經歷的口頭文學就會不斷產生、存在和傳承。在中國、蘇聯等國家,除了傳統的民間文學,還有新的民間文學,即革命傳說、新笑話、新民歌、新諺語。從歷史的過往來看,過去能使用文字的上層社會的文人學者,除了他們的文字作品之外,還在制作和傳播那些口頭評論人物的軼事、段子、韻文,比如《世說新語》中的壹些故事,唐人筆記中關於壹些名人的段子。
以上四個特征不是孤立的,相反,它們是相互聯系的(前面已經提到了壹些)。這些特點主要是從民間文學與專業作家的書面文學的差異中提出來的。它們可以讓我們在相當程度上了解這類文學的特點,但這並不是故事的全部。在衡量文學的價值時,常常會提出“人民性”的概念。從內容上看,這是壹個重要的概念。壹個作家的作品是否有價值,首先取決於它是否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表達他們的經歷、理想和情感。除此之外,自然還有人的審美趣味。人民性越高,同時藝術的力量也能與之匹敵,這類作品無疑是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們的口頭創作有其巨大的優勢。在長期的階級社會中,廣大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生產者,也是許多民族文化財富的生產者。因為他們的社會地位,他們在文化創作上有不利的條件,但另壹方面,他們卻獲得了極其豐厚的報酬。他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見證者。作為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的社會生活、鬥爭、思想、感情、希望都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他們的文學和藝術傳統是社會生活這棵常青樹的果實。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是“有福”的。許多優秀的進步作家,因為同情和理解勞動人民,寫出了具有人民性甚至高度人民性的作品,這當然是難能可貴的。但由於生活本身的距離,他們的作品雖然高不可攀,但在理解和表達人的心理上往往存在壹些障礙,使得他們的作品有壹定的局限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容易在中國的古詩中找到表現人民疾苦的例子。在這壹點上,民間文學的作者自然有其優勢。只要聽聽中國過去流傳的“長工歌”和“長工地主”的故事,就能明白這壹點。他們本身就是文學內容的體驗者或見證者,所以有學者把這種流行稱為“直接流行”。
總的來說,具有優越人民性的民間文學內容相當廣泛。有些作品富有想象力地描繪了大自然和萬物誕生的奇妙景象;有些半寫實半幻想地描繪了人類早期的狀況和活動及其文化的發展;有些描繪了民族的起源、遷徙過程和傑出的領導人。有的作品描繪反抗壓迫和災難的英雄;有的描繪捉弄階級敵人的民間智者;有的是能工巧匠,醫生,表現自己的技術和醫術;有些人創造出聰明的超人或被世界震驚的女人。有些作品直接傾吐壓抑的痛苦,或抒發熾熱真摯的愛情,或表達對生活理想的向往。民間文學是人們長期社會生活的產物。它是根據他們社會生活的需要而產生和傳播的,它準確地反映了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和相關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間接地服務於他們的生活——給他們知識、指導、鼓勵和希望,其中壹些本身就是生活的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