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歌曲《壹去不復返的河》的分析與演唱技巧

歌曲《壹去不復返的河》的分析與演唱技巧

《不歸之河》是朱慶於1920年留學德國期間創作的,是中國藝術歌曲的第壹部作品。(1)十年後,鋼琴伴奏的五線譜在上海朱慶經營的“X書店”出版。《壹去不復返之河》從此受到歌手們的喜愛,至今仍是專業音樂學院的必唱曲目,也是演唱會的保留曲目。這位年輕的大師在創作中借鑒了西方作曲技法,以音樂表現的方式對蘇軾的詞進行了藝術創造。“它使作品不僅簡單寬廣,而且富有舒展瀟灑的風格,以及富有想象力的浪漫主義,是作者抒發對世界感受的佳作。”在異鄉為古詩詞譜曲,當然有壹種強烈的思念祖國的感覺。

歌詞出自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元豐五年(1082)七月住黃州時所寫。他上唱赤壁,下唱周瑜,最後以自己的情懷收場。從筆唱入雲,氣勢可與“黃河之水自天山來”相提並論。可以說,政治失意的蘇軾,經歷了風風雨雨,心情陰郁復雜。他通過周瑜與自己的對比,感嘆自己未遇師門,壯誌未酬,人生如夢。他的歲月已過,只能舉杯向月,壹醉方休,以解心事。但詞中沒有悲涼之感,而是壹種豪情壯誌,也流露出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朱慶以簡譜的方式,著重於在原詞中表達豪邁的氣勢和抒情的懷舊情懷。這部作品受舒伯特、沃爾夫等藝術歌曲的影響,註重詩歌的內容和意境,不註重詩歌的音韻,強調用音樂來描繪詩歌的意境,反對把詩歌的音韻作為束縛音樂的鎖鏈。他認為:“韻是壹種宣告音樂死刑的東西。”“新的音樂和歌曲的作曲方法是用音樂去演奏那首詩的意義,而不是用音樂去配合那首詩的韻腳。”③

在《不歸之河》的樂譜封底上,有壹篇朱慶寫的文章——作者的話,回憶了《不歸之河》的誕生:1920年的夏天,朱慶和他的朋友們在壹場雷雨中劃船到湖邊進行探險之旅,他們的精神受到了極大的鼓舞。當他回到住處,“壹邊聽著外面的風雨聲和松濤聲,壹邊突然有了這首音樂歌曲的動力。想了壹夜,明天早飯後,他坐在琴前,把昨晚得到的動力補上,然後寫出蘇東坡的《大江不歸詩》,這就是這首音樂歌曲的由來。”④少爺運用了歐洲藝術歌曲和歌劇詠嘆調的寫作形式,忠實地傳達了原話的精神,以吟詠古跡來表達懷舊之情,準確地把握了蘇東坡“東去,執鐵板,唱不歸河”的豪放風格,生動地表達了蘇東坡詩中所描繪的意境,也表達了作曲家的悼古傷今之情。是宋元以來中國古典詩歌美學理論中“情景交融”理論的最佳體現,即“情景無情,情無生氣”,“情景在情中”。⑥

整首歌按照原詞上下兩部分的格式分為兩部分,也可以看作是有結尾的兩部分曲式。第壹部分是“莊嚴的闊板”,在G大調和E小調之間變換調性。從具有昆曲唱腔風格的旋律入手,運用宣敘調的朗誦形式,在敘事基調中不時出現豪放渾厚的旋律,基本上壹字壹聲。鋼琴伴奏跌宕起伏,恰如其分地體現了原詞的豪放精神和情調。唱的時候要抓住主人公的英雄心態,唱出樂句裏的大臺詞,不要在休息的時候斷氣失樂。用紮實積極的氛圍支撐,打開* *的歌唱腔,讓聲音飽滿有力;吐字要清晰準確,前綴要清晰,肚子要飽滿,後綴要收起。線腔要圓潤流暢,這樣才能通過韻母中的“元音”充分發揮語言中的* * *感。鋼琴伴奏要與演唱旋律相呼應,琴鍵要有力,踏板要幹凈。在第八至第十四節的間奏中,作曲家用八度音和和弦,以急迫緊湊的節奏,生動地描繪了“空中拋石,岸上撞,卷起千堆雪”的壯美寓意。接下來,鋼琴伴奏要在“空”和“裂”的地方渾厚而有動感,“卷起千堆雪”這兩句要壹氣呵成的唱和伴奏,傳遞出音樂中壯觀而豪邁的氣息。

第二段是“生動的行板”,E大調基本穩定,采用詠嘆調式的旋律,呼吸悠長,大起大落,抒情性和歌唱性都很強。歌詞浪漫,描繪了主人公內心的柔情,表達了作者對古代英雄的思念之情。音樂輕柔優雅,伴隨著壹種蓬勃而悲傷的氣氛。唱歌的時候,音色要柔和深沈。氣息要舒展均勻,旋律要連貫流暢。吐字要清晰自然,講究中國味,* * *的聲音可以比上半部分略暗。鋼琴伴奏是上下滾動的琶音,充滿了流動的抒情感。抒情的段落最後落在e小調上,有很長的停頓,使得音樂斷斷續續。這裏要唱出聲死意斷的感覺。歌的最後“人生如夢”,心情壹變,想到自己就忍不住嘆氣,壹種沈迷於追求和思念的迷茫氣氛蔓延開來。最後突然想用強音唱《壹瓶還長江月》(ff)。戲劇性地將情緒拉回顯示器,還原豪情的本來面目。這裏的演唱要把前後不同的感情色彩做強烈的對比,充分利用* * * *的聲音,註意聲音的力度和音樂的變化。這首藝術歌曲經常由男中音演唱。

通過對作詞人和詞曲人的創作背景和技法的分析,可以幫助演唱者正確理解和掌握歌曲《壹去不復返的河》的意境,更好地完成歌曲的二度創作,體現歌曲的社會文化價值。

註意事項:

①王玉河。中國現代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華樂出版社,第二修訂版。第201頁。

②王振亞。青春歌曲評論。上海音樂學院學報,第4期,1991。

③ ④梁茂春中國第壹首優秀藝術歌曲——朱慶的《壹去不復返》。音樂周刊. 2003.1.35438+0.7版。

⑤夏程濤。唐宋詞賞析。北京出版社,2002,438+0。版本1。

⑥戴。從體裁的演變和衰落看20世紀上半葉中國歌曲創作的發展。藝術探索。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