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辛棄疾,人們馬上會想到“金戈馬鐵,虎吞萬裏”的英雄形象,他的文采和軍事謀略都會勃然大怒。他的詞“永裕寇亭懷古”表明,他似乎是壹個事前就預見到南宋“凱西北伐”失敗的諸葛亮:
“千古江山,英雄未尋,孫仲謀。舞亭唱臺,風雨總吹走。夕陽照在長滿草樹的草原上,人們說這裏曾是劉裕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率領北伐,收復失地多麽有力啊!
元嘉,封狼為住許,獲北方圍殲。我回南方四十三年了,還記得揚州戰火紛飛的戰爭場面。回頭壹看,河貍廟下,有烏鴉社鼓。誰會問,廉頗老了,胃口還好嗎?"
這部追憶往昔、關懷當下的“傑作”,常被後人評論。因為文學的生意,推測辛棄疾在“慶北伐”之前對南宋準備不足深感憂慮,預言北伐將以失敗告終。辛棄疾在編《文選》時,也註意到《文選》寫於凱西元年(公元1205年)春,即他離開京口去鉛山的時候。種種跡象表明,他很可能篡改了寫作時間,以顯示他對凱西第二年(公元1206年)北伐失敗的“預感”。
其實,閱讀宋代《玉堂記》的筆記,可以看出辛棄疾與當時的韓侜周完全站在同壹戰線,是抗金戰爭的發起者之壹:“議邊事,主與議之人。(龔指辛棄疾):‘齊襄公報了九五之仇,我和金(中國)就* * *不穿天衣了!’韓國總理執政時,符合大眾討論。自然,同盟會的失敗打開了局面,江淮之間打了很多年。"
陸遊,詩歌上的大師,可以稱得上大家,但至於政治軍事,卻是個庸人。陸遊的生活是好的,但並不好。當他十幾歲時,他是考試中的第壹名,排名在秦檜的孫勤之上。這讓老秦怒不可遏。他不僅“搞定”了考官,還記住了“陸遊”二字。他吃醋的時候就是不讓他贏。直到宋孝宗即位,他才“被賦予”陸遊的文人背景。後來因“作供、鼓噪是非、力勸張軍作戰”,被免去北京官職。
陸遊在外任職期間,有幸受到宋代崇文風尚的保護,壹生富貴閑人,為皇帝修錄,賦詩作歌,生活幸福。當然,有才華的人總是不甘寂寞的,上了年紀的人還是“晚年出,為韓拓舟寫《南園讀古泉》,且看討論”。
就連朱也是這樣評價他的:“其(陸巡)可高可近,又怕被權貴把持,不至於壹夕皆盡。”
韓侜舟被殺後,陸遊怕惹上麻煩,就集中力量刪掉了自己以前為韓葉寫的《南園讀古泉》和《南園》,而寫了壹篇四朝好謁葉少翁,並詳細抄了這兩篇。陸遊很有文采,文筆也很棒。讀他寫的《古泉》,可見他七十多歲時的油嘴滑舌和才華橫溢。
80歲的老人,除了華麗的文筆,看到他在韓太師面前諂媚的姿態,特別難過。勢利和入鄉隨俗是必然的。當然,中國的政治生態幾千年來就是這樣。壹個人掌權,自然迎合四面八方,人口眾所周知。山水之樂,也是雅趣修養的體現。如果妳在政治上失勢了,或者被政敵打倒了,即使妳把“公”的東西放在“公”的招待所裏,也壹定會成為生活“奢侈”的壹大證據,敵人會把“公”的土地和別墅都放在失敗者的頭上。
韓脫州,其實並沒有犯下滔天大罪。他的北伐,也是被辛棄疾、陸遊等人說服的,他們想借此揚名立萬。
但人只要失敗,萬惡之源就會來壹個,敵人寫的“墓誌銘”壹定會千方百計歪曲,而他們生前的“朋友”只能無奈地嘆息(這還不錯,大部分“朋友”都會毅然加入敵人陣營,向老朋友潑臟水,以示劃清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