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李漁詩歌意象的階段性變化

李漁詩歌意象的階段性變化

李煜的壹生充滿傳奇色彩,從南唐淪為階下囚。這種生活經歷無疑對他的詩歌創作有很大影響。當然,事物之間的影響是相對的。從李漁不同時期的詩歌創作中,也可以看出他內心情感的變化。這尤其體現在他的詩歌對意象的選擇上。

李煜詞現存極少,約36首。盡管如此,李煜的詩歌造詣不可小覷。詩人“以經典自娛,不幹預時事”,在文學藝術上傾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李煜詩歌的風格在不同時期有所不同,但又在不同中統壹。不同時期的形象選擇是不壹樣的。他的詩歌在前期對意象的選擇是有限的,選擇的意象往往是生活場景,描寫宮廷生活,詩歌中描寫人物、宮殿建築、服飾、樂器的意象也很多。

離別、仇恨、愛恨等意象大多出現在詩人創作的後期。自然意象和“夢”意象都出現在詩人的作品中。中後期,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和詩人心態的變化,他在意境的選擇上變得更加開放,更加關註生命,包含了對生命的理性思考,思想內容更加深刻。現代學者王國維說:“詞到了李後主,開始有了開闊的視野和深厚的感情,於是成了音樂家的詞,成了士大夫的詞。”同時,同壹意象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征,揭示出詩人不同的情感。這與詩人的生活環境和內心情感變化密切相關。由此,我們可以從李煜詩歌意象的選擇中看出詩人情感的變化。

首先,前形象

李煜詞前期的意象是有限的,包括人物意象、男女情愛之夢意象和壹些自然景物意象。這些意象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奢華的生活狀態和安於這種生活的心態。遊國恩曾說:“他(李煜)早年寫過壹些描寫他迷戀宮廷奢華生活的文字,完全是亡國之音。”

同時,無論是前期還是後期,李煜的詞都表現了他的悲涼。前期這種悲傷壹般都是在心裏想著別人的悲傷。雖然是壹種難過的感覺,但這種難過也是建立在穩定的生活基礎上的。但隨著唐朝的不斷衰落,詞人內心變得復雜,出現了壹些帶有避世傾向的詞。總的來說,李煜早期詩歌的創作意象多為生活所見,所表達的情感也很歡樂。

(壹)奢侈生活的人物形象

李漁詞中描寫的人物有宮女、* *形象、漁父形象等。通過宮廷建築和女性服飾來描寫和表達人物,表達詩人的內心感受。詩人筆下的人物大多形象優美。詩人住在皇帝的房子裏,生活環境非常有限。在這壹時期,詩人只能看到他們眼中奢華的宮廷生活,展示的主要是宮廷宴會的場景,表達他們對這種生活的滿足感。盡管生活物質上得到極大的滿足,但作為國王,他卻忍心對國王的事務不聞不問,詩人的內心是無奈的。

李煜詞中的女性形象基本都是酒席上的歌者和* * *者。康德曾在《判斷力批判》壹書中對審美意象下過定義:“審美意象是指由想象形成的壹種形象表現形式,它能使人聯想到許多事物,但又不可能用任何明確的觀念或概念來完全表達出來。”康德的解釋符合詩人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點。如《玉舍春光》(晚妝面上壹抹亮色)描寫的是宮宴的歡愉,歌者悠揚的歌聲,* * *動人的容顏,酒滿時的情景。歌手們都盛裝打扮,都很漂亮。宮女們魚貫而出,在殿中來回穿梭。音樂功底不斷吹,歌手的聲音不絕於耳,* * *人美。

珍貴的熏香香味隨風飄散。* * *姑娘們打扮得“瀟灑”“魚貫”在酒席上,更衣載歌載舞不斷。歌手的歌《唱遍大江南北》。詩人受當時花間派艷情詞的影響,經常描寫這樣的人物。然而這首詞的後兩句“歸來不熄燭,等到踏上馬蹄清夜月”,卻寫出了壹種歡宴後的寧靜感。在《浣溪沙》(紅日三尺高)中,也描繪了宴會上* * *與美女的華麗形象。通過三四句話中的“紅錦”和“金釵”兩個形象,可以看出* * *是華麗的,可想而知壹個只在宴席上娛樂大眾的* *形象是如此的華麗和華麗,整個宴席現場的奢華和歡樂是顯而易見的。詞的第三句中的“皺”字,表示* * *的衣服太長,拖到地上,隨著舞蹈的步伐落地。不僅寫出了華麗的服飾,還能欣賞到舞者們曼妙的舞姿。短短兩句話就把* * *的形象展現出來了,酒席上雞鳴的場景也描繪出來了。

結合詩人當時的生活環境,作為南唐皇後,詩人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生活閑適。這時候,詩人們看到的,無非是宮廷裏的日常生活。宴席上的情景是這壹時期詩人描寫的主要對象,而宴席上的情景有多豪華,都是通過宴席上的歌者和* * *表現出來的。然而,詞人筆下的女性形象並不都是上述詞作中所展現的美好形象,也有為他人著想、拋卻煩惱的形象。比如謝欣恩(櫻花落的前壹個月),櫻花已經落了,月亮照在臺階上,女人憂傷地靠在香薰床邊,滿滿的回憶。回憶去年的現在,似乎還在眼前,但怨恨的心情還在。

女人面容憔悴,鬢角不全,思念的淚水已經打濕了胸前的衣衫。相思之苦,無人能解,只好將這深深的向往寄托在夢想上。“蓬亂的鬢角”、“眼淚”等意象,展現了因憂郁而淩亂的女性形象。這個詞雖然也是壹個永遠在我心裏的詞,但是相比之前的永遠在我心裏的詞,在思想內容上有所提升。這首詞不僅僅是壹個女人對壹個男人的思念之情,更包含了詩人自己內心的憂慮和對生活的感嘆。相比之前的情色作品,有了很大的改變。總是在心裏以前的詞只表達了男女之間的愛情,內容空洞無意義。雖然在他的詞中仍能看到詩人的基本功,但內容非常狹窄。

同時也有像《漁夫》這樣傾向於避世的作品。《漁父》前兩句(浪意盎然,大雪紛飛)說的是浪濤翻滾如雪,桃花梅花競相開放,壹派春暖花開的景象。“壹壺酒”和“壹桿尼龍”描述了漁夫悠閑的生活。提著壹壺酒,拿著壹根尼龍的桿子,這世上能有幾個人是這樣的?詩人在最後提問的時候,其實是表現出了內心對這種淳樸的漁夫生活的向往。其次,詩人想象自己駕著壹葉扁舟,壹手拿著絲綢,壹手拿著魚鉤,壹手拿著暖暖的春風。岸邊繁花似錦,我獨自斟酒。我只是在河上的波浪中感到自由。這個詞是對《最後的漁夫》的進壹步想象和發展。詞中的“壹葉扁舟”、“壹繭壹縷絲”、“滿酒”等意象,生動地描繪了漁人遊江飲酒賞花的情景。

從這兩句話中可以看出詩人不願意面對雕零的生命,不願意向世界尋求庇護。面對所處環境的衰落,詩人向世界尋求心理安慰,內心的孤獨和憂郁顯而易見。結合詩人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南唐岌岌可危,詩人安於現狀,心態避世。當壹切都壓在他身上時,他無法恢復。再加上妻兒的不幸,國力下降。這壹時期的詩歌創作與以前的創作風格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詩歌的意象變得開闊了,內容變得豐富了,不再局限於宮廷和永遠在我心中,情感也變得豐富了。這期間,他徘徊,他矛盾,他無力應對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他不知道如何處理妻子和孩子的不幸。國家和他自己的不幸只能寄托在詩歌創作上。從詩人對意象的選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內心的痛苦和焦慮。

(2)愛情夢想被金錢陶醉。

李漁早期對夢的描寫,多是男女關系的春夢。比如《菩薩蠻》(蓬萊醫院屋頂封閉的女子),描寫的是壹個情人與壹個女子秘密幽會,從男方的言行舉止和心理活動來描繪他們的感情。詞的第壹部分描述了壹個男人剛到壹個女人住處,偷偷看到壹個女人在睡覺的場景。接下來寫壹個女人醒來遇到壹個男人的情景。“最有效的只能是想象力可以自由活動的時刻。我們越看它,就越能想到它裏面更多的東西。”線條的流動是想象的影子。

“翠雲輕”“繡衣香”這三四個字,描述的是女方的睡眠模式。女人的頭發是黑色的,枕頭扔在壹邊,女人散發著淡淡的香味。這個詞的最後兩句話說完,女人醒了,看到是情人,臉上慢慢浮現出笑容。兩人默默卻又無限柔情的想看,可見兩人之間的深情。第二首(銅簧清脆,冷竹有力)大膽地流露出男人對彈琴女人的壹見鐘情。音樂家的玉手在琴弦上彈奏出美妙的音樂。音樂很好聽,但是演奏者更美。兩個男女調情,心有靈犀。接下來的壹段文字變了,但酒席過後,親情空了,只能在夢裏相見。全詩大膽直白,不拘小節,是詩人對皇帝生活的又壹次暴露。

《纖纖玉女》描寫了壹個女人的美好形象,“使眼色”和“送秋波”這兩個句子描述了壹個大膽表白的女人的姿態,而在這裏,女人的形象出現在讀者面前。這三個詞包括女的去赴約的場景,男的偷偷約女的場景,酒席上男女壹見鐘情的場景。人物性格鮮明,情感表達大膽直接,描繪了男女之間的愛情。通過對人物服飾、情態等意象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通過這些人物的情態可以看到詩人的情感世界。這兩首詩,表達男女之情,非常直白,表現了詩人的癡情生活。結合詩人的生活狀況,詩人衣食無憂,政治無憂。在這壹時期,詩人關註自己和事件,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待感情的直接和坦率。所以詹安泰先生說李漁此時的詞是:“內容充實而意蘊不夠深刻,描寫精細而筆法不淡定了。”

(三)舒適愜意的自然形象

詩人前期的自然景物意象主要有“月”和“花”的意象,詩人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主要是渲染當時的氣氛,揭示詩人的內心感受。比如《菩薩蠻》(明月暗籠輕霧)描述的是壹個女人去赴約的情形。在壹個有花有月有霧的朦朧夜晚,女人終於要見到自己的愛人了,既興奮又緊張。慢下來,手裏拿著金線繡花鞋,快步下了臺階,跑到畫廳的南岸,擁抱想念他的人。在這首詩中,女人是周曉,詩人生動地描述了周曉與周曉相遇時的形象。

詞的第壹句對“花”、“月”、“霧”的精確描寫,營造出壹種朦朧浪漫的意境。另壹個例子是“Xi·錢瑩”,它描繪了壹個失蹤的* * *。已經是黃昏時分,月亮漸漸落山。只有幾朵雲,而“我”卻睡不著。只是因為半夜夢見了壹個思念已久的人,淡淡的相思慢慢蔓延。

我想通過大雁來寄托我的思緒,但我只能隱約聽到遠處大雁的聲音。鶯聲鳥語,繁花散盡,深院寂寥。滿院子的落花落葉,任其飄落,等待思念的人歸來,壹起欣賞。詞中有大量的自然景物意象。《小月》《素雲》說明環境。快天亮了,殘月慢慢落下。詞的開頭奠定了整個詞的悲涼基調。用“芳草”代替思念的人,依然能表現出思考的伊人的美好情態。同時華麗而不低俗,給人壹種清新的感覺。從這壹意象的選擇可以看出,詩人的《常在我心》雖然繼承了花間派的華麗,但卻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下潭“鳴鶯”、“殘花”、“壹片紅”等自然風光,呈現出壹種深深向往的氛圍。從這些自然景物的選擇可以看出,詩人雖然對人情有所思考,但這種情感仍然局限於花間詞的永遠在我心中的情感。這些自然風景的圖像可以用來描述人們生活狀態的悠閑。

第二,後來的圖像

李煜成了階下囚,從此在壹個贊助人的圍欄下過著囚徒的生活。這壹時期,李煜的詞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國家被滅的時候,他不忍心回頭看南唐的百姓,不忍心看世界發生這樣的變化,不忍心面對自己的遭遇。他把悲傷、怨恨、無奈都寄托在了自己的文字上。後世詞人詞中的意象變得十分豐富,詞的意境十分開闊,情感表達多為離別和思鄉。詩人後期作品中的意象修飾語也逐漸淡化了之前的意象修飾語,形成了“言近而遠,言淺而意深”的特點。這壹時期,詩人在經歷了種種之後,開始思考人生,作品中也包含了感受和思考人生的內容,思想水平得到了提高。後世詞人詞中的意象主要是夢境和自然景物。

(壹)懷念故國山川意象

詩人詞中的故國山水意象。“山川”意象多出現在詞的後期,詩人通過描寫故國的山川來表達對故國的向往。比如南唐建國四十年,山川遼闊,土地遼闊。高樓高聳入雲,瓊樓枝葉繁茂,蔚為壯觀。妳怎麽知道有戰爭?壹旦成為別人的階下囚,我的悲哀讓我消瘦。我還記得我倉皇出逃時皇宮裏播放的離別曲。現在我只能獨自向宮女們哭泣。在這首詩中,詩人懷念故國的秀美山川。在詩人的記憶中,南唐在全盛時期依然不可侵犯。

但誰能料到,此時的他已經是壹名囚犯,過著自己從未想象過的生活。但無論妳多麽後悔和嘆息,壹切都回不到從前。“山河”壹代指引唐朝故土,“鳳閣龍屋”直抵“韓笑”,展現南唐盛世。《玉樹瓊枝》表現了樹的優美情態,南唐山水之美與閑適可見壹斑。對比今天發生的事情,不難看出詩人對故國的向往和對自己的自責。也可以看出詩人性格的弱點。在這類與故國有關的詞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詩人寫作風格的變化。

比如《遙望江南》就是兩個首都通過懷念故國美景來表達懷念之情的壹種方式。在兩首詩的開頭,“無憂無慮的夢很遠”這幾個字已經表明了詩人的處境。“閑”字在這裏不是指閑適,而是休閑,表現了詩人被俘後的無奈。在這種情境下,詩人對故國的留戀尤為強烈,詩人將這種情感寄托在自己的夢想背後。“遠”字既描述了詩人的夢想與現實的距離,也表達了詩人的現狀與其前期奢華生活的距離。我懷念的壹件事是中國南方春天的景象。河上的管弦樂聲不絕於耳,柳絮飄滿城。春天的氣息很濃,人們賞花玩得很悠閑。

其次,我懷念南方秋天的景象,描繪了南方秋天寒冷的特點。無論是懷念春天的南國,還是懷念秋天的南國,這些美好的場景都在詩人的記憶裏。結合詩人當時的處境,可以看出詞中所表達的思鄉之情。劉熙載曾在《藝術概論》中說:“文字之美,在於不言而喻,不言而發。”李後主的詞以特定的意象寄托了對祖國的思念,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

(2)命運多變的夢意象

這壹時期的創作往往涉及對故國的懷念。詩人的國家被摧毀,被迫淪為階下囚後,受到了極大的敬仰。此時的他,只能回憶美好的時光,懷念故國的繁華。如《子夜歌》(人生可悲可恨?)什麽時候才能擺脫心裏的難過,難過到什麽程度。故國又出現在夢裏,醒來後只能獨自哭泣。又可以和誰壹起爬樓?我仍然記得秋天在楚青愉快的郊遊。過去的壹切都變得空洞,仿佛這段記憶裏的壹切都還在夢裏。《詞》第壹部寫出了詩人亡國的哀怨和仇恨,在夢中想象思念祖國的悲傷,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表達了這種復雜的情感。這裏的“哀與恨”是對牢獄生活的無奈,是自怨自艾,是對國家滅亡的惋惜,是對自己的怨恨。“獨立”壹詞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絕望感。作為亡國之君,詩人有壹種割舍不下故土的感覺,故國的美景時常出現在他的夢裏。

然而,這種差異只能增加詩人的悲傷。所以當我醒來的時候,我發現這只是壹個夢,我忍不住哭了。詞的下壹段回憶了壹次郊遊的場景,寧願不醒,也總在夢中。《高樓》描寫了詩人孤獨的處境。詩人想登上高山俯瞰故國,但即使登上了,也看不到故國。但即使他看到故國的壹花壹樹,又能怎麽樣呢?故國回不去,南唐也不再是當年的南唐。

於是,詩人回憶起當年壹起郊遊的情景,將曾經的繁華與詩人現在的落寞進行對比,凸顯痛苦。正是這種孤獨與痛苦的空虛與無奈,讓詩人感嘆“往事如煙,恍如夢境”。詩人直接而真誠地表達他們的感情。“壹件藝術品整體上是壹個感性的形象。對於這種意圖,我們可以稱之為藝術符號。”

這壹時期的詩人不僅懷念故國,也懷念奢華美好的生活。此時,詞中已經包含了對人生理性思考的思想。比如《夜哭》(昨晚刮風下雨),歌詞主要表現的是惡劣的生存環境。昨夜風雨來襲,秋風吹得窗簾沙沙作響。對環境的描述顯示了詩人的悲傷。尚勛可以看出詩人內心的焦慮和矛盾。

然而,詩中的文字表達了詩人開放的心態。世事如流水,人生如夢。在這首詩裏,詩人把人生看得很透徹,但也不過是“壹場飄來的夢”,是詩人在經歷了人事變動後對人生合理性的反思,詩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遊走。

(三)自然生命形象思維

詩人後期作品中的自然意象與早期的自然意象有很大的不同。到了後期,詩人的詩歌中自然景物變得豐富起來,自然意象所表達的情感也變得豐富起來。

詩人作品中的“月”意象具有不同的功能。首先是渲染環境的清涼感,抒發詩人的情懷。“月”的意象自古以來就是文人思鄉的典型意象,詩人眼中的月亮讓他想起了南方的繁華生活。而詩人的亡國與被俘,則通過月的意象表現了這種憂郁。比如《望江南》中的“簫在月樓”這句話,就表現了憂郁的環境。

全詩懷念南國的秋景,描繪了故國秋景之美。但詩的最後壹句“月”字表達了詩人的悲傷、孤獨和無奈,加重了他對故國的思念。又如《相約歡》以月亮為抒情對象,表達詩人的內心情感世界。獨攀西樓,月彎如鉤,感孤悲。剪不斷,理還亂是悲傷,這樣的悲傷壹直在我心裏久久不能散去。詩人見物思國,把“月”作為自己人生變化的對象。他壹個人站在西樓裏,烘托清涼的氣氛,表達詩人的離別之情和無奈。二是通過對月亮的描寫,表達我對人生的思考。

詩人後期的作品不再只是單純的情感表達。經歷了人事的種種變化,詩人的內心變得豐富起來,他的文字裏包含著對人生變化的理性思考。詩人用“月亮”這壹意象來表達他對人生哲學的思考。比如《春花秋月》什麽時候結束在《幼美》《小樓》吹春風,卻不願意在《月光》下回想故國,因為詩人在異國,世事變遷。“月”的意象在歌詞中出現了兩次,皎潔的月亮還是當時的月亮,但詩人本人已不再是自己,“月”見證了詩人的變遷。這裏將月的永恒與生命的短暫相提並論,表現了詩人對生命變化短暫的悲哀,加重了整個詞的清涼。

詞中的“水”意象。詩人借助“水”的意象,表現出內心的諸多憂慮。比如故國的建築應該還在,但是已經歸還給其他國家了。問我能有多少悲傷,仿佛壹條河的“泉水”源源不斷。詩人直言不諱,表達了對祖國的無限向往。與詩人如“春水”之河的憂郁思想形成對比的是,他記憶中故國的美好景象,感情強烈,悲傷清晰可見。流水是無盡的,詩人把自己的離愁別緒比作這流水,極大地表達了詩人自己內心的悲傷。詩人也用“水”的意象來表現人生苦短,命運無常。

比如《沙浪》(簾外雨聲潺潺)快結束了,簾外下著小雨,身上的衣服太薄,冷的受不了。我夢見我回到了故國,渴望在故國的生活。我醒來後才發現這是壹場夢。不要壹個人的時候登高遠眺。當妳看到河上無限風光的時候,內心的悲傷還是會油然而生。離開太容易,再見面太難。落花隨春夏秋冬四季,我的春天如流水般壹去不復返,現在的處境與前世相比。詩人把自己的生活比作流水。昔日的美好生活不復存在,人生的命運難以預料,難以把握,表現了詩人的悲涼,增強了詩歌的悲劇性。

詩人筆下的“落花”意象。比如《夜啼》、《謝純紅》就表達了詩人傷春愛花的心情,後面的壹句“太倉促”更是簡單的強化了這種傷春的感覺。這句“太倉促了”不僅僅是壹種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都將枯萎的感覺,更是壹種自己安逸的生活太過倉促,轉瞬即逝,只剩下孤獨的生活的感覺。第壹句話包含了詩人對生命流逝的思考。“無奈來寒雨晚來風”既說明了風雨的侵蝕導致林的匆匆離去,也表達了詩人由壹朵花變成了壹個人,早年過多的磨難導致了自己命運之春的早逝。不僅僅是在感嘆花的雕零,更是在感嘆自己的雕零。

李後主並沒有把悲傷局限在林中的花上,就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說的那樣:“已故的主,仿佛借著釋迦牟尼基督,背負了人間的罪惡。”面對這壹切,詩人是“無奈”的,這說明他內心不甘,痛恨自己無法改變的悲傷。“胭脂淚,留得醉,當重”將林花擬人化,花兒不再盛開,詞的生命到了盡頭,表現了詞人與林花互惜互悔的感情。作者對花產生了共鳴,把希望寄托在花身上,同時也通過花表達了這種希望無法實現的失望。

最後壹句“人天生恨水向東長”,詩人心中的哀怨如流水向東流,連綿不斷。這不僅僅是寫詩人的挫敗感和無助感,也是對人生痛苦的哀嘆,對世事變遷後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