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原因
“涇渭分明”主要是因為兩條相交溪流的水質不同,其中壹條是渾濁的,即沈積物、鹽分、有機物、浮遊生物等顆粒物的含量差異較大。渾濁水流中的顆粒被水分子包圍,形成氣泡等表面張力更大的顆粒。
這些顆粒相互粘附,使得另壹股水流中的普通水分子只能以小分子的形式附著在兩股水流的接觸面上,無法融入緊密粘附的水流中,於是形成了明顯的分割線。從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分界線界限分明、比較直的角度來看,大西洋的濁流中顆粒的粘附力是如此之大,以至於連波浪和洋流都無法輕易突破這道屏障。
但隨著顆粒物的沈澱,以及其雜質成分由高濃度向低濃度的透析,最終會融合在壹起。
二、黃河簡介
黃河位於中國北部,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壹,也是中國第二長的河流。黃河的“黃”其實是泥沙。古書載:“黃河鬥水,泥排第七。”黃河90%的泥沙來自黃土高原,這裏土壤疏松,容易侵蝕分散。每當它被暴雨沖刷,就會流失大量的水土,流入黃河。
流域冬長夏短,冬夏溫差大,季節氣溫變化明顯。流域內降水較少,以旱地農業為主,冬幹春幹,夏秋季降水集中在7、8月份。
地質影響與河道變遷
壹.地質影響
黃河的孕育、誕生和發展受地質歷史時期地質作用的控制,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力,以自身產生的沖刷、搬運和堆積為內力。
在成為河流的歷史進程中,它不斷前行,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黃河下遊的泥沙淤積從史前地質時代就開始了,此後越來越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根據各種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是古黃河的孕育期。
第四紀中更新世(11.5萬年前~ 1萬年前)是古黃河的誕生期。更新世晚期(654.38+萬年前~ 654.38+萬年前),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第二,河流的變化
在歷史時期,黃河在平原上中遊也發生了演變,有些變化很大。比如內蒙古河套河段,在1850之前的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條支流,北支為主流,陰山腳下的吳佳,南支為現在的黃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的吳佳下遊被堵停約15公裏,南支成為主流。
北支成了後套灌區的回水渠。龍門至潼關的河道也起伏較大。但這些河段的演變對整個黃河的發展影響不大。黃河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