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記憶對我是忠誠的,
比我最好的朋友還忠誠。
它靠燃燒的香煙生存,
它生活在繪有百合花的筆上,
它生活在壹個破舊的盒子裏,
它以倒下的樹莓為食,
它生活在壹個半醉的瓶子裏,
在過去被撕碎的詩歌上,在幹花上,
在昏暗的燈上,在平靜的水面上,
在所有有靈魂和沒有靈魂的事物中,
它無處不在,就像我在這個世界上壹樣。
它膽小,它害怕人們的噪音,
但是當我孤獨的時候,它來拜訪我。
它的聲音很低,
但是它的單詞很長,很長,
很長,很瑣碎,永遠不願意休息;
它的話很老套,總是講同壹個故事。
它的音調很和諧,總是唱著同壹個調子。
有時它模仿壹個愛焦的女孩的聲音,
它的聲音是無力的,
但也帶著眼淚,帶著壹口氣。
它的訪問還不確定,
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常常當我已經上床睡覺時,我感到困倦;
或者選擇壹個清晨,
人們會說這不禮貌,
但我們是老朋友了。
這是微不足道的,永遠不會停止,
除非我悲傷地哭泣,
或者睡著了,
但我永遠不會討厭它,
因為它對我忠誠。
創作背景:我的記憶寫於1927年大革命失敗之後。當時的青年知識分子由於在黑暗的時代面前找不到希望和出路,陷入了抑郁、仿徨和逃避的狀態,他們內心的困惑是當時現代派詩歌內在精神的主要特征。
這首詩是詩人咀嚼過去生活的回憶,是用心情寫出來的。這份記憶是忠實而親切的,是安慰生活的知心朋友,也是悲喜交加的心情。
為了寫出這種心境,詩人將自己的記憶人格化,用各種具體生動的形象來表達這種抽象的情感,使讀者直接感受到詩人所傳達的情感和精神,這是非常富有自由式詩歌和散文之美的。
2、《秋夜思》
誰動刀尺?
心也需要秋裝。
傾聽鮫人的呼喚,
聽聽木葉的呼吸!
風從四面八方吹來,
偷聽內心破碎的聲音。
詩人說:心是鋼琴。
誰聽說過古代的春雪?
對知道真相的死者的安慰,
有人把它掛在了樹梢上,
為了自然-
但是我曾經聽過的那種飄蕩的聲音。
還有破碎的泡桐伍肆,
只會讓人從串串欄想到過年。
創作背景:1935年春,留學法國的戴望舒從巴黎歸來。他失去了他的舊愛和初戀情人——施江年,他的朋友施蟄存的妹妹。在失戀的悲痛中,他尋找新的溫暖,並很快與穆李穎的妹妹穆李娟墜入愛河,成為伴侶。
在這首詩裏,戴望舒以壹個詩人的敏感,感受著從秋夜的體表的冷到內心的冷。心是壹把豎琴,而“破碎的伍肆書童”是壹顆破碎的心。心雖已受傷,但未死,仍有希望,“從弦思過年”。
這首詩是戴望舒中期從象征主義詩歌向現實主義轉型的代表作e 69 da 5 e 6 ba 90 e 79 fa 5 e 98193313331356636。戴望舒的詩《秋夜思》寫於1935年7月6日,後收錄於1948年2月上海興群出版社出版的詩集《災難的歲月》(這本詩集是戴望舒生前出版的最後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