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司,香子
晴朗的夜晚沒有灰塵,月光如銀。
倒酒的時候壹定要滿十分鐘。
這是名利雙收,卻是勞民傷財。
嘆息中的小馬,石頭裏的火,還有壹個夢。
雖然妳捧著壹篇文章,但是誰會親妳呢?
還有陶陶,快樂的天真。
妳什麽時候回家?做壹個無所事事的人。
是的,壹架鋼琴,壹壺酒,壹縷雲。
做出贊賞的評論
作者首先描寫了抒情環境:夜空氣清新,無塵無我,月色如銀。這壹夜的美,只有在月亮安靜下來後才能感受到,與白天世界的喧囂完全不同。對月飲酒,往往是詩人的樂事:酒滿瓶,獨自壹人,仰望天空,白日夢無休止。唐代詩人李百越在獨處時,抒發了他狂野的浪漫激情。蘇軾被政治紛爭困擾,情緒低落,所以此刻他沒有“向天要酒”或“舞出影子”,而是認真思考人生的意義。月夜空寂而神秘,沒有壹個人,只是冷靜地思考人生,以求解脫。蘇軾以博學多才、能言善辯著稱,經常在詩中發表議論。描寫了抒情環境後,這個詞進入了形而上的思考。作者在作品中多次表達過“人生如夢”的主題,但在這個詞中更為清晰和集中。他想說明,人對名利的追求是徒勞的,宇宙萬物都是短暫的,人的壹生就像“隙中之駒,石中之火,夢裏之夢”。為了說明人生的虛無,作者從古籍中找了三個常用的比喻。《莊子·北遊》雲:“天地有隙,則突也。”古人把太陽的影子比作壹匹白色的小馬,意思是當太陽的影子穿過墻壁的縫隙時,生命是短暫的。《文選》中,潘嶽在合陽縣的作品,李善的筆記中引用了古樂府詩“削石能見火多久”和白居易的“寄此身於石火”,也是說人生如燧石之火。《莊子·萬物論》說人“有夢,而不知夢,夢裏占夢,而後知夢;然後大睡壹覺,然後知道這個大夢,傻瓜認為他們是。”唐代李群玉的“自遣”表達了莊子的意思。蘇軾才華橫溢,在這首詞的第壹句,就用了三個字,以壹種令人驚訝的方式表達了人生的虛無,構成了壹種隱喻,有其來源。古人關於人生虛無的話集中在壹處,說明作者對這個問題認真思考了很久。上壹部影片中的討論雖然不能詳細展開,但是總結集中,已經到了很深的程度。
下壹部電影開頭,用感嘆的語氣補上對人生虛無的理解。“雖捧文章,張口誰親”是古代文人“大器晚用”的感覺,不為人知。蘇軾在元佑時雖然受到朝廷的寵愛,但實際上卻壹事無成。“團團像磨牛,壹步壹步踩過去”,他被小團體攻擊,於是有了yes感。當他沮喪時,他尋找壹種方法來釋放自己。善於從煩惱、紛爭、痛苦中解脫出來,豪放豁達,這是蘇軾人生態度的特點。他的出路是追求現實的享受,有機會就退休。“天真地享受陶陶”是他現實享受的方式。“陶陶”,喜悅的樣子。詩歌。汪鋒。楊洋先生:“陶陶先生,...只是好玩!”只有當我經常處於“陶陶”時,我似乎才能恢復和獲得人性,忘記生活中的各種煩惱。但最好的擺脫方式就是離官場太遠,隱居農村。看來蘇軾並不打算馬上隱退,何時回歸也很難預料,但田園生活是很令人向往的。彈琴、飲酒、賞山川、把玩風月、享受閑適,是中國文人理想的消極生活方式。他們無動於衷,沒有奢望。他們需要的只是大自然的壹點獎勵。“壹琴壹壺酒壹溪雲”就夠了。這是多麽崇高和詩意啊!
蘇軾是壹位思想復雜、個性鮮明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既表現出建功立業的積極思想,也常常流露出人生虛無的消極思想。如果僅僅從某壹部作品來判斷這位作家,可能是片面的。《向星子》這首詩確實表現了蘇軾思想的消極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悶心情,因為他建功立業的宏願在封建社會是難以實現的。蘇軾在步入仕途時就有壹種從青年時代就隱退的願望。其實他並不討厭生活。他的退休是有條件的,他要在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後退休,就像古代的傑出人物範蠡、張亮、謝安壹樣。所以“什麽時候回家做個閑人”要看政治條件。事實上,他在政治生涯中沒有成功,所以他沒有實現他退休的願望。晚年,他被流放到海南。全詞插入歌詞,是作者從生活中對生活的感悟,極具哲學意義,我們看完也不會覺得無聊。此詞是東坡詞中曠達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