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王安石的梅花闡釋、意義及寫作背景

王安石的梅花闡釋、意義及寫作背景

王安石的《梅花》

角落裏有幾個李子,淩寒壹個人打開。

我從遠處知道那不是雪,因為有香味飄來。

詠梅的這首詩是關於早春梅花的。全詩雖然只有4句20字,卻生動地描繪出了早春梅花的風韻和芬芳。前兩句“梅花在角,淩寒獨自開”,描述的是春寒料峭的初春時節,萬物未萌,除了角上的幾朵梅花。這兩句形容梅花,不是形容它的形狀,而是形容它的精神。“角”字表示位置;“獨開”與“數梅”相互照應,傳遞出梅花為天下第壹的信息。“淩寒”壹詞詮釋了時間,凸顯了春梅在寒冷中怒放的個性。但這兩首詩寫梅花不顧寒盛開,也不是第壹次了。在此之前,其他的詩已經描述過了。比如南朝詩人謝寫的《早梅》詩說:“春來早,獨不疑寒。怕掉到花叢裏之後就沒人看了。它緊扣“早”字,用“疑”“懼”等詞表達人們的心理狀態來個性化梅花,從而生動地體現了其抗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與前兩句相比,後兩句“不是遠方的雪,是因為有壹股淡淡的清香”,更加新穎獨特。“遙知非雪”,著眼於人的視覺形象,含蓄地寫出了梅花的純潔潔白。這首詩雖然否定了詩人在遠處看到的角落裏的梅花是雪,但實際上卻在曲折中體現了梅花潔白如雪的顏色。試想,如果這朵梅花不是白色,而是紅色或其他顏色,詩人會把它和雪聯系起來嗎?正因為梅花似雪,唐代詩人張騫的《早梅》詩才“不知會不會很快開,只疑冬雪過後不會消”,把梅枝當作雪枝來體現白梅早開艷如雪的特點,是錯誤的,給人壹種“錯”的感覺,壹種“錯”中的陌生感。

《遠識非雪》這首詩,既含蓄地描寫了梅花的純潔潔白,又間接說明了前兩句寫的“墻角怒放反寒梅”這首詩,其實是詩人從遠處隱約看到的,與下壹句“為香而香”壹起寫出了梅花的清香,訴諸人的嗅覺。詩與詩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顯示了整個詩歌結構的嚴密性。

詩人寫向梅,沒有使用任何形容詞,也沒有潑墨如雲,而是巧妙地、自然地用了“似最不凡”(王安石語)和“遠識”兩句詩。這兩首詩之間有因果關系。正是因為梅花的芬芳,詩人才“遠觀知非雪”。如果梅花沒有香味,詩人在遠處隱約看到時,難免誤以為是雪枝。把梅花寫在兩句互為因果的詩裏,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和張煒的詩《早梅》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這首“遠方知音”的詩,也不壹定意味著詩人真的聞到了遠處梅花的香味,從而得出那是梅薛飛的結論,而只是白寫,極大地表達了濃郁的梅花香味。

意義:如果說這首詩《梅花》中唱出的梅花,不僅使人領略到了它盛開的魅力,而且給人留下了它香、色俱佳的鮮明印象,那麽這首詩本身就如同它唱出的梅花壹樣,賞心悅目,具有藝術美。

寫作背景: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年過半百,長期懶政的王安石經歷了兩次辭官,兩次重任。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嘉祐三年(1058),他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實行富民強兵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並,加強統治力量,以防止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宗申熙寧二年(1069),他參加政事。次年,他當上了宰相,依靠宗申推行政治改革。並支援西河等五州,改善與西夏作戰的局面。新法律遭到保守派的反對。熙寧七年被革職。次年重新分階段;辭官九年,仍居江寧(今江蘇南京),被封為蜀公。

表明了他不忘政治,拒絕超脫事物的積極態度。另壹方面,由於宗教派別在推行新法時越來越搖擺不定,王安石的處境越來越艱難,他不得不求助於佛教來緩解自己的精神壓抑。王安石前後期詩風迥異。前期主要學習杜甫關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精神。他在後期的詩歌中,沿著杜甫“詩體漸老漸精”的道路,在對仗、用典、格律等方面精益求精。還吸收了王維詩歌的優點,進壹步提高了藝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