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路遙的人生經歷

路遙的人生經歷

路遙

中國當代鄉土作家。1949 12.3出生於陜西省榆林市清澗縣的壹個貧苦農民家庭。7歲時,因家庭困難,被收養給延川縣的叔叔。在延川縣中學讀書,1969回老家種地。在這段時間裏,他做了很多臨時工,在壹所農村小學教了壹年書。65438-0973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期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陜西文藝(今沿河)主編。1980發表驚險壹幕,獲首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發表於1982的中篇小說《人生》,描寫了壹個農村知識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經歷,引起了巨大反響,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後,獲得第八屆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轟動全國。《在艱難的日子裏》獲1982當代文學中篇小說獎,同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8年完成百萬字小說《平凡的世界》,這是壹部全景式展現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小說。這本書有三卷。在近十年的廣闊背景上,作者通過復雜的矛盾和糾葛,刻畫了眾多來自各行各業的普通人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的社會沖突錯綜交織,深刻展現了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普通人走過的艱難曲折之路。這部小說以其恢弘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感情的巨大變化,所以路遙獲得了茅盾文學獎。這本書在完成前就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了。1992 165438+10月17上午8點20分,路遙因肝硬化腹水醫治無效,在Xi安逝世,享年43歲。由於路遙出生在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他壹直相信自己是“壹個農民血統的兒子”,“壹個既有農村味又有城市味的人”。他堅信“人生最大的幸福可能在於創造的過程,而不在於結果”。因此,他認為“只有在極其繁重的勞動中,人才能活得更充實。”他總是帶著深深糾結的故鄉情結和生活的沈重感去感受生活,把陜北大地作為永恒的詩意象征。每當他的創作進入低谷時,他都會獨自前往家鄉陜北的毛烏素沙漠,在那裏審視自己,觀察社會。路遙的創作散文《早晨開始於中午》正讓我們透過他的作品,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從中可以看到他對文學的執著,以及創作中的艱辛。“字字珠璣,十年心血非比尋常。”正是這壹點,讓我們看到了鮮花和掌聲之後的艱難之路。路遙的追求與成功,他的憂慮與矛盾,都與他的心理結構密切相關。他被稱為“土著”作家,主要受農民文化的影響。作為壹個農民的兒子,他深愛著自己的家鄉,繼承和接受著傳統文化的熏陶,把農民生活作為自己取之不盡的源泉。但他也是壹個“文明”的作家。他雄心勃勃,善於接受,總是對世界文化充滿期待。他喜歡《紅樓夢》和魯迅的作品,對巴爾紮克、托爾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百讀不厭。他經常閱讀各種報刊,勤於大量閱讀,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加上獨特的人生經歷,使他的創作博大精深。

編輯路遙的青春期在這壹節

路遙,這個曾經寫下百萬字文學作品,為我們的理想生活謳歌吶喊的作家,已經輕輕地離開我們19年了,雖然我們很久都不願意相信這壹點。這位土生土長在黃土地上的作家,仿佛化作了壹把黃土,落在每壹座山頂上,也仿佛化作了縷縷青煙,彌漫在每壹個山洞裏,留給我們無限的思念和財富。1949年冬天,陜北清澗縣壹個偏僻的荒山溝裏,誕生了壹個男孩。這位目不識丁的農民父親萬萬沒想到,兒子日後會成為震驚中國文壇的著名作家。路遙出生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他的家庭和社會生活的生活環境並沒有給他呈現出玫瑰般的絢爛色彩。他家很窮。十幾個人只有壹床被子,缺衣少食。越來越多的孩子成了這個家庭的主要負擔。童年很遠,特別聰明懂事。他母親曾說:“我家路遙從小就是個聰明的孩子,就是聰明的腦子(清澗方言,就是聰明的腦子),從來不讓我著急。”當他七八歲的時候,他會砍柴了。他把劈開的木頭捆成捆,堆在堿堤上。它太美了,人們不忍心燒掉它。“路遙在王家寶讀完壹年級後,貧困的家庭無法再維持生計,於是父母決定將大兒子路遙收養給數百裏外延川縣郭家溝的哥哥。那是壹個秋天的早晨,父親拖著路遙離開了王家寶,跨過九裏山,沿著岫巖河走到了叔叔家。去清澗縣住了壹夜,沒錢吃飯,父親只好用生玉米棒子餵他。第二天天壹亮,父親用僅有的壹毛錢給他買了壹碗油茶,然後繼續趕路。全程數百裏,路遙穿著壹雙破布鞋。當他到達目的地時,他的衣服已經破爛不堪了。

是的,我腳上有很多血泡。那時候路遙才8歲。第二天早上,父親借口去市場就走了。路遙躲在村裏的壹棵老槐樹後面,看著父親淚流滿面,背著包袱像做賊壹樣悄悄離開。就這樣,路遙離開家鄉五年,父母很少來看望他,也無力關心他。從清澗老家走到延川郭家溝,是路遙壹生的辛酸歷程,壹般不願意告訴任何人。1987年的壹個月夜,路遙曾經和好友朱合作談起過這件事。他說自己成年後很少去清澗縣,因為那個地方曾經是“我傷心流淚的地方”。此後,路遙壹直和養父母生活在壹起。壹個慈愛單純的養母,像黃土地上的馬菇刨花,在孤獨中燦爛綻放。她和妻子把路遙當成自己的兒子,讓他想吃什麽穿什麽。養父母有時候連口糧都供應不上,路遙就經常壹個人去荒野,在收割的土地裏,尋找剩下的玉米粒充饑。在誠實善良的養父母的資助下,路遙度過了他的學生時代。路遙的養父也是農民。他沒有孩子,家裏很窮。他勉強能負擔得起把路遙送到村裏的小學。那時候,路遙經常因為幾毛錢買不起鉛筆而發愁很久。小學的時候,路遙最怕上美術課。沒有道紙,沒有水彩顏料,連手指大小的12色硬水彩都買不到——每張壹毛錢。他很無奈,就只是坐在那裏看著同學們傷心地塗色畫畫,或者找個借口離開教室,直到下課都不回來。小學的時候,路遙觀察力很強。他曾經根據班上每個學生的長相、身高、發音習慣、家庭背景,給他們發了壹個滑稽又貼切的“外號”。路遙升入初中時,養父因為生活原因不讓他參加考試。路遙心裏明白,養父真的沒有能力供他上學。但生性倔強的路遙,卻要含淚證明自己能行!當時在1000多考生中,縣中學只招了100人。結果路遙贏了人生第壹場比賽。但是,家裏真的沒錢。半個月過去了,路遙沒有註冊。東諾西借地籌錢註冊時,學校按規定不予接收。路遙哭著找到正在縣裏開黨代會的村黨支部書記。好心的村支書領著他去見了縣長、主任、校長,最後是文教局,才收了這個窮學生。初中三年,是路遙壹生中最艱難最艱難的經歷。他沒有生活保障,壹個月連五六塊錢的夥食費都付不起,有時候連用五分之七的水做蘿蔔菜都做不起。當時學校的飯菜分A、B、C三個檔次,路遙吃的都是C類飯菜:稀飯、黑玉米、野菜。而這些都是他的好同學收集的。每個星期天,路遙都要回村裏參加勞動,喊牛耕種自留地,去地裏扛莊稼,掙工分,貼補貧困家庭的收入...因此,他受到村民的稱贊,經常獲得勞動獎。小小的距離,不僅僅是對周圍壹切的滿足,更是壹片沙漠對外界如清泉般的向往。想了解外面的情況,沒有別的辦法,只有閱讀各種書籍。於是,路遙對各種書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饑似渴地閱讀。看了幾遍課本,路遙停了下來,但他只喜歡熬油點燈,夜夜看課外書。這可能是他學習成績壹般,但是考試成績比較高的原因之壹。在17歲之前,路遙甚至沒有出過縣城,但他已經對外面的世界了如指掌。路遙夢想著有壹天能寫壹本書,把自己的想法快樂地告訴更多的人,這讓他有了寫作的欲望,於是路遙在中小學的每壹篇作文都寫得很認真。中學時,路遙對文學作品產生了興趣。那時候,他近乎貪婪地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少年近衛軍》、《毀滅》和《劉鐵》等書籍,不僅僅是為了創作,更是為了把自己鍛煉成壹個意誌堅強的人。在路遙的中學時代,對他幫助最大、影響最深的是他的班主任常友潤。常老師從路遙的作文中看出了他是個有前途的文學苗子,開始有意識地讓他在這方面發展。只要課堂上需要寫的,老師經常讓路遙去試。有壹次,班裏開讀書會,有詩歌,有散文,有戲劇片段。為了使這次活動豐富多彩,鍛煉路遙,常老師讓路遙用文學語言寫黨的連載詞。晚會上,優美的連載詞和精彩的朗誦贏得了師生們的陣陣掌聲。常老師還把自己積累的很多文藝書籍送給了路遙,包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夜以繼日》《紅旗譜》《創業史》《紅樓夢》《三國演義》等中外名著。常老師無私地把自己的財富給了這個天賦異稟的窮學生,希望路遙將來能成材。所以路遙即使成名,也把這位老師視為終身知己,經常去常老師家做客,感謝他的栽培。1966年,姚櫓中學畢業後,回到農村任教,後調入縣文工團從事編劇工作。饑餓的經歷和悲慘的生活給路遙留下了非常強烈的印象,也促使他拿起自己的筆來反映這壹切悲傷或痛苦。路遙在《在艱難的日子裏》和《平凡的世界》裏寫的東西,都有自己苦澀的影子。命運沒有給路遙帶來溫飽和高貴,卻讓他深深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和勞累。正如他在《平凡的世界》中寫道:“我們來自壹個貧窮的農民家庭——永遠不要輕視我們的出身,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將是我們壹生取之不盡的。”因為他讀書多,用筆工整,遍地盛開的陜北民間藝術之花給他“後天的滋養”,所以路遙對文學創作的信心越來越高。以“櫻花紅了”為筆名,在縣文化館油印刊物《革命文化》上發表了《塞上的柳樹》和《汽車過南京橋》兩首詩。這兩把槍壹打響,路遙就勢不可擋地向文壇進軍,有時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2011年3月29日央視第10期《人-路遙(史詩)》提到,《汽車過南靖橋》本來是打算以“櫻花弘毅”的筆名發表的,後來改為“路遙”,並提到此後壹直以路遙的筆名發表作品)路遙繼續寫下去。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與此同時,路遙與曹谷溪、白軍民、鄭濤等文壇摯友壹起,創辦了屬於他們的世界的文學小報《山花》。他們自己寫稿、自己編輯、自己印刷,努力出版《山花》,壹份充滿泥土氣息的小報。另壹方面,《山花》以其誘人的魅力,真誠地改變了他們每壹個人。對於路遙來說,似乎有了壹個重要的轉折點。正如路遙在山花十周年見面會上所說,“藝術以其巨大的魅力改變著壹個人的人生軌跡。我深深感激我親愛的“山花”,恰恰是這樣。”1973年,23歲的路遙壹步步被推薦到延安大學中文系,開始寒窗苦讀。他如饑似渴、貪婪地吮吸著文壇上的花朵,進入了人生旅途中新的驛站。

編輯這壹段,個人影響

路遙

路遙的小說《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描寫了陜北人在黃土高原上的沈重命運,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後者獲得了茅盾文學獎。1992年,42歲的路遙積勞成疾,在Xi安永遠放下了筆。從1991的冬天到1992的早春,他為《女朋友》雜誌寫了壹篇創意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1992 165438+10月17黃土高原開始飄雪的時候,路遙在42歲的時候,懷著無比的眷戀,離開了他那充滿激情的世界。路遙熱愛生活,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黃土地。在《早晨從中午開始》中,他說:“是的,我剛滿40歲。從我的生命歷程來看,我仍然可以說我的生命在正午,所以我應該完全喚起我青春的激情,重新投入到這莊嚴的工作中去。”四十二歲是作家的輝煌年齡。如果路遙不死,以他對人生的深刻體驗和艱辛思考,以他認真的創作態度,以他的筆力,壹定會為這個不平凡的世界寫出新的佳作。然而,路遙卻過早地離開了人世。路遙的早逝,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壹個無人能輕易填補的空缺。著名作家、陜西師範大學副教授朱宏說,路遙的精神遺產至少有以下四點:壹是他對文學事業的神聖感,他壹生都在建設自己的文學;第二,他對普通人的命運給予了深刻而持久的關註;第三,他塑造的人物,如高加林、孫少平等,給了社會底層,尤其是奮鬥中的青年以永恒的情感和精神鼓勵;第四,他盡可能地發掘和展示每個人潛在的簡單而寶貴的精神。這四點足以讓壹個作家不朽。“路遙是我尊敬的朋友和老師,”著名作家、省文聯副主席高建群說。壹個作家去世快二十年了,人們還在熱烈地緬懷他,談論他的作品,這本身就是對壹個作家的最高獎賞。路遙筆下的那些人物及其命運,已經遠遠超出了文學的範疇。他給了所有卑微的人物勇氣和光明,讓他們知道自己能走多遠。姚櫓文學紀念館165438+2007年10月16日是姚櫓逝世15周年紀念日,是壹座規模宏大的國家級姚櫓紀念館。

座談會在延安大學舉行,姚櫓文學紀念館正式開館。中國作協副主席陳,省作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雷濤,延安大學原校長、姚櫓研究會會長沈培昌,延安大學校長連振民等為紀念館揭幕,路遙的女兒路明明還特意寫了深情的致辭。陸明明在自己的博客上寫下了“看父親精神的壹扇窗——寫在姚櫓文學紀念館開館之際”來紀念父親,並對關心姚櫓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感謝。在姚櫓的母校延安大學舉行的全國姚櫓學術研討會,由省作協和延安大學主辦,吸引了來自15個省、市、自治區的60多位姚櫓研究專家。他們就姚櫓的文學作品、人生追求和精神傳承進行了深入探討。日本路遙研究學者安倍本實專程前來,捐贈了大量珍貴的路遙研究資料。延安大學姚櫓文學紀念館背靠文慧,姚櫓就葬在這裏。著名作家王蒙為博物館題寫了名字。紀念館占地1.80平方米,主館展覽內容分為苦難的童年、文學的搖籃、嚴達溫暖的搖籃、城鄉壹體的獨特感受、詩史畫卷、人格的永恒力量六大部分。陜西文藝界紀念作家路遙逝世十周年。2002年10月7日是著名作家路遙逝世10周年紀念日。2002年,路遙逝世十周年,陜西文藝界在xi安和路遙。為姚櫓文學館揭幕

“平凡的世界,輝煌的人生。”這首刻在路遙墓前方石上的悼詞,非常貼切地表達了路遙短暫而輝煌的文學人生。2002年6月5438+065438+10月17日上午,華夏出版社負責人、陜西省作協有關人士、專程從日本趕來的路遙研究專家等近百人參加了在延安大學路遙墓前舉行的紀念儀式。此前,陜西省作家、評論家和學者在陜西師範大學舉行集會紀念路遙。著名作家賈平凹、高建群和評論家李星,以及路遙的親友,與陜西師範大學近千名師生壹起,回憶和評論路遙的文學生涯。陜西省作協副主席肖磊撰寫了壹部6萬字的紀錄片《男人有淚》,用感性的筆觸還原了壹條真實的路。曾經因《最後的匈奴》而出名的作家高建群,還沒來得及說什麽就哭了,大聲念出了扶路上山的片段,讓很多人落淚。姚櫓公墓這是壹個安靜的靈魂安息之地,姚櫓長眠於此。陵墓由石頭建成,簡單而堅固。墓前有壹尊姚櫓的半身漢白玉雕塑,由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文學基金會、中國作家協會陜西分會、延安大學於2006年4月建立。在雕塑中,姚櫓平靜而堅定地看著姚櫓先生的墳墓。

遙望遠方,遙望母校,遙望陜北這片黃土地。雕像前有基座,黑色大理石上鐫刻著“路遙之墓”四個雄渾灑脫的大字。周圍有四組石桌、石凳,其中《路遙文集》主編陳澤順先生捐贈,石桌上刻有“陜北的光榮,時代的驕傲”;還有《平凡的世界》主編李金玉女士的捐贈,“平凡的世界,輝煌的人生”鐫刻在石桌上。姚櫓墓後有壹堵高大的石墻,墻上鑲嵌著壹只心甘情願的牛的浮雕和姚櫓的名言“像牛壹樣工作,像土地壹樣奉獻”。墓地周圍有棗樹和松樹,其中有兩棵路遙喜歡的白松樹。從這裏,妳可以俯瞰延安和姚櫓的母校延安大學。山腳下渾濁的黃色延河緩緩向東流去,河對岸的群山向遠處延伸,伸向廣袤的陜北。延安是路遙《平凡的世界》中的湟源城,是孫少平第壹次工作的地方,是邵平和小霞重逢的城市,是路遙走出陜北的起點,也是他靈魂的終點。路遙在文章中壹次又壹次地談到城市,談到這片廣袤的黃土地。艾青說:為什麽我眼睛裏經常有淚水?因為我深愛著這片土地。在姚櫓逝世三周年之際,北京、Xi、延安、榆林等地的各界人士在姚櫓公墓為姚櫓的骨灰舉行了安葬儀式。在經歷了42年的人生旅途和靈魂在平凡世界的短暫流浪後,路遙和他日夜思念的黃土地緊緊相擁,與他深深的故鄉的土地融為壹體。中國作家協會原黨組副書記王巨才在《姚櫓墓園前》中寫道,“姚櫓壹直活著,活在壹本再版的《選集》裏,活在百萬讀者無休止的發言裏。他在世界範圍內留下的數百萬部作品,以獨特的生活場景、廣闊的社會內容、鮮明的人物形象、深厚的人文情懷,感動和安慰了無數在生活底層苦苦尋覓的人們,給予他們靈感和鼓勵、信心和力量。路遙自立,寬廣,忠厚。”“在壹個億萬人民都在努力工作、創造美好未來的時代,應該有更多像路遙這樣帶著神聖虔誠的心情,在崇高的精神勞動中勤政廉政的文化從業者。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文學大繁榮大發展,才能勝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人心、引領風尚、為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盡綿薄之力的光榮使命。”確實如此。路遙是壹部大書,是人們精神世界的壹面鏡子,壹個標桿。

編輯這壹段路遙的語錄

1.“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從來都是默默無聞,吵吵鬧鬧的,永遠都是壹群自尊的人。”2.“只有不失普通勞動者的情懷,才能把握社會歷史進程的主流,才能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3.“壹個經歷過愛情創傷的年輕人,如果沒有因為這種創傷而倒下,他可能會在生活中更加堅強地站起來。”4.“其實幸福和物質生活沒有必然聯系。幸福是純粹精神層面的東西。19世紀的文學裏有那麽多上流社會的勾心鬥角和愛情糾葛。表面上看,可能有各種原因,但歸根結底,問題在於心智萎縮。”5.“如果可以把愛情總結為壹首詩,那麽壹開始就應該是抒情的,人到這個階段就可以入迷,不分天地。但是,用不了多久,它就會進入敘事,會被物質力量所幹擾,詩意會越來越少,最終會死於那種心智的萎縮。所有人的愛,不死於形式,也不死於物質力量的必然滲透,而是死於內容和精神的萎縮。精神上的東西只能被精神上的東西摧毀,貧窮摧毀不了真愛。”6.“我們承認歷史進程中偉人的貢獻。但本質上,人類生命的大廈,是無數普通人的汗水甚至生命搭建而成的。偉大的人往往試圖用紀念碑或紀念館讓自己流芳百世。真正永恒的是普通人的無人紀念碑——無盡的人類生命本身。是的,生命之樹是常青的。”7.“浪漫主義支配著生活中的壹切——這對於壹個女人來說可能是壹種危險的品質。活性分子自然是不穩定的。人需要火,但火往往能把人燒死,甚至化為灰燼。”8.“命運總是失敗的。但往往是在無數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困難中,人成熟了,堅強了;雖然這些東西在實際感情中並不都帶來喜悅。”9.“有時候走過城市嘈雜的街道,常常會在人山人海中突然停下來,思緒回到遙遠的陜北。我看到光著背的父親揮舞著鋤頭在荒山禿嶺之間開墾土地。雖然我沒有繼承父母的職業,但我會永遠尊重他們偉大的勞動精神。沒有這種精神,這個世界就什麽都沒有了,藝術創作需要的就是這種勞動。我們要有普通勞動人民的素質,永遠不要失去作為壹個普通勞動者的感覺。像牛壹樣的勞動像土地壹樣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