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難過的不是看到九州:我只是難過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統壹。
這首詩應該是陸遊給兒子的遺言,也有可能是陸遊的最後壹首詩。這首詩表達了壹個垂死老人永遠不會忘記被外國入侵破壞的祖國的情感。他希望在祖國光復的那壹天,他的孩子們能告訴他勝利的消息。從這首詩中,人們可以感受到壹位老詩人在生命彌留之際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這句話出自陸遊的《秀子》。
向兒童展示
當妳死的時候壹切都是空的,
但是看到九州我很難過。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族犧牲不會被遺忘。
《秀子》是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的遺願。語言不假,直截了當。它表達了詩人壹生的心願,傾註了詩人滿滿的悲傷。詩中所蘊含和積澱的情感極其深刻和強烈,卻又用極其樸素和平實的語言表達出來,自然達到了真實動人的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
陸遊(1125—1210),字服務理念,取名翁芳。漢族,殷珊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年輕時受到家庭中愛國思想的影響。當高宗還是壹名詩人時,他受到禮部的考驗,並受到秦檜的欽佩。孝生秀才。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造。晚年退隱故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不變。他寫了很多詩,包括九千多首,內容極其豐富。表達政治抱負,反映民間疾苦,天馬行空;描寫日常生活也是新鮮的作品。與王安石、蘇軾、黃庭堅並稱“宋四大家”,與楊萬裏、範成大、尤茂並稱“中興四大家”。詞的量沒有詩的量大,但貫穿著如詩般吞殘的愛國精神。楊慎說他的詞美與秦觀相似,他的詞美與蘇軾相似。著有《劍南詩集》、《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安學筆記》等。
縱觀他的壹生和他的九千多首詩歌,始終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形成了他詩歌創作最顯著的特點,奠定了他在祖國詩壇的崇高地位。他生前寫的《示子》詩更是感人至深,名揚四海:
我知道當我死的時候,地球上的壹切都與我無關。但唯壹讓我心痛的是,沒能看到祖國統壹。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不忘告乃翁!
翻譯成現代漢語是:
我知道,當我死去的時候,世界上的壹切都與我無關;但唯壹讓我難過的是,我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壹。
所以,當宋軍收復中原失地的那壹天到來的時候,妳會舉行家族祭祀。別忘了告訴妳老子這個好消息!
這首詩是陸遊的傑作。臨終前,他還念念不忘女真貴族占領的中原疆域和人民,熱切盼望祖國統壹,所以特地寫下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兒子。從這裏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多麽的執著、深沈、熱烈、真摯!難怪從南宋開始,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都會被它感動,尤其是在外敵入侵或者祖國分裂的時候,引起無數人的歌頌。
陸遊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民族矛盾極為尖銳的時代。12世紀初,中國東北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陸遊出生後的第二年,晉國占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惠帝、秦帝被流放,國家滅亡於北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南逃,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建立政權時,不僅沒有努力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為丞相,打算下跪與晉人講和。紹興十二年(1142),交涉成功。趙構不要臉,自稱是郭旭的臣子,並承諾每年獻上25萬兩白銀和25萬匹絲綢,與晉人共標淮河。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成了金人的地盤,北方的廣大人民被金人奴役,而南宋的小朝廷只是和平的壹隅,在敵人的威脅下茍延殘喘。後來趙佗、金在簽訂的《隆興和會》和寧、金簽訂的《凱西和會》,還是屈辱媾和。這種情況當然是絕大多數歷來反對民族壓迫的漢人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在這個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而陸遊就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
陸遊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前半年。由於童年時期逃離敵人的入侵,又受到家人和親戚的愛國言論的啟發,陸遊對當時嚴重的國難有著深刻的感受,所以早在青少年時期,他就在心中種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從此,無論是在朝廷和地方做官,還是在川陜前線參軍,晚年在紹興老家生活,這顆種子都生根、發芽、幹枯、開花。雖然不斷地被風雨摧殘,但它也成長了,成長了,終於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清代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有壹段話,很概括。他說:
翁芳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先正後邪的序,所以他冷若冰霜。就《春秋》之義而言,無非是過者,故終身不變。入蜀後,在使臣王彥的庇護下,途經南鄭,拜見蜀、杜。他躊躇滿誌,真的很想吞手吞雲,他的詩十有五六是恢復的。出蜀後,仍是十之三四。七十年代以後,...沒有恢復名譽的野心。但正如其《感中原往事》所言,“乞東海洗湖沙”,《老馬遊記》所言,“中原旱蝗已衰,王師北伐發函。當它聽到鼓聲激昂,仍有可能贏得國家和趙巖”時,它仍然難以忘懷。彌留之際有“王師將定中原日於北,家祭不忘言”之說,讓鳥飛的野心可見壹斑。
當然,這裏所謂的“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統計,而且只是定量地、表面地看;但也可以看出,陸遊的“蘇誌”是壹以貫之的,從小到大。特別是這首《秀兒》詩,是他生命盡頭爆發的愛國火花,也算是他壹生愛國思想和詩歌的總結。
歷代文人墨客,讀過《秀子》這首詩,無不為之動容。早在南宋,劉克莊就有壹句絕句說:
還不如死前看到魯的死狀,容易氣開。呂霄很慚愧,就把王師推薦到了洛陽!
這是在1234年金朝被蒙古滅後,南宋政府從淮西移兵至開封城,從開封分兵收復洛陽。劉壹激動,以為陸遊的後人會遵照他的遺願,把這個喜訊告訴乃翁。然而好景不長。以歌舞湖光山色和奸臣為主導的南宋小朝廷,連倒下的遊牧民族都抵擋不住,何況是“與張鈁為敵”的蒙古軍隊。多虧了愛國軍民,這個搖搖欲墜的政權維持了四十多年。這時,南宋遺民林景熙寫了壹首《讀了陸放翁的詩》的詩,其意極其沈痛,後四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