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石徑彎彎斜斜,白雲中有幾戶人家。我停下馬車只是因為我喜歡楓林的夜景。結霜的楓葉勝過鮮艷的二月花。
==========================================
項斯山航
原文
綠林中也有人,壹條運河有幾條支流。當天下午,山又回到了峰影,草地上落滿了鹿身上的泥痕。蒸茶出茅屋,隔著竹籬聽絲聲。每次賣藥回來都會毫不猶豫的去島雲。
做出贊賞的評論
項斯除了做過小官和丹徒縣令,還在野外生活過很長時間,對山野的風景非常熟悉。這首《遠足》是關於山村野趣的。由於詩人細致的觀察和深刻的體驗,這首詩清新、細膩、貼切、寫實。讀起來很迷人。“綠林中也有人,壹渠幾分。”開始展現山中美景——有風景,有人,有村莊。“壹”和“分”這兩個字很形象。“宜”字表示這裏雖已長成深林,但並非無人居住,而是“有人”。壹定有壹個村子是給某些人的,但詩人沒有直接說“也有壹個村子”,而是說壹條小溪是幾戶人家共用的,這使得他的發言非同壹般。在這裏,壹片森林,壹條小溪,幾戶人家,壹幅美麗的山村地圖,都是由十四個大字畫出來的。第二副對聯更詳細。詩人用“點畫法”選取了“山上的中午”和“帶泥痕的草”兩個平常的東西,寫出了壹幅極不尋常的詩情畫意。《山上的中午》乍壹看似乎平淡無奇,但壹旦被《峰的影子》渲染,流水、奇峰的倒影、搖曳的美景立刻呈現在眼前。同樣,“帶泥痕的草”也很常見,但壹旦渲染出“鹿群”,馬上就能體現出鹿群奔跑、蹄子落在草後的喜人場景。“點染”本來就是中國畫的壹種技法。它是壹點壹點染出來的,深淺、遠近、深淺不壹,在紙上的景象更為鮮明。“點畫”在詩歌中的妙用,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在平凡中看到陌生,陌生源於平凡。兩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試想壹下,說《山上午》、《泥痕草》當然沒意思,哪怕只是《回峰影》、《穿越鹿群》也挺沒意思的。只有先用“點”字,再用“染”字加上“三”字,那麽這幅對聯中的兩幅畫面才突然向讀者展現出壹種動態的美的境界。第三部分,詩人準確地抓住了晚春山村最有特色的東西——焙茶拔繭,打開了詩的意境。巧妙的是,詩人沒有直接說出山村裏的農民是如何忙著采茶、分茶、炒茶煮繭、還蛹、吐絲的,只說在茅屋升起的炊煙中聞到了蒸茶的香味。透過竹籬,我聽到了繅絲的聲音,讓讀者自己享受農耕的收獲。在這裏,詩人創造的意境通過通感的方式讓讀者感到更加親切。按照詩意發展,似乎尾聯應該把詩人寫進山村。但不然,“誰賣藥回來,就毫不猶豫地跟著他進島雲。”詩人走著走著,遇到了賣藥材回來的老人,他和老藥農壹起走進了迷霧山島雲。這個筆集意味深長,是詩的精華。詩人為什麽不投身於制茶絹絲的熱氣騰騰的山村,而躲在空蕩的雲山裏?“隨便”這個詞隱約透露出他的難處。項斯生於唐末的亂世,他覺得自己無能而又野心勃勃。在另壹首詩中,他寫道:“送禮無益,已回家也不恥還”(《歸山》)。這裏所說的“不恥歸來”,也表現了詩人拒絕仕途,甘於隱居山林的心境。“我不惜隨島雲”,如最後壹句似收而不收,余韻猶存。這首詩的特點是構思巧妙,造型多變,遊山玩水,清晰地寫出了作者在村內外的經歷。寫風景,風景明媚;抒情而意味深長;創造出深刻的境界,真是傑作。
============================
邢珊·葉茵(現代詩人)
青山不知道我姓什麽,我也不知道青山的名字。飛往白鳥似乎是為了相互了解,它讓我感覺對這些山很熟悉。
翻譯
青山不知道我是誰,我也不知道青山的名字。飛過的白鳥似曾相識,她呼喚著我和那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