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老舍與青島導論結束語

老舍與青島導論結束語

老舍與青島

老舍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

壹些作品如《四世同堂》、《茶館》。

等等,成為現代文學中的經典。

1951年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

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死於迫害。

20世紀20年代,老舍用趙子嶽、

《老張的哲學》等小說。

。1934初秋,老舍從濟南到青島。

我被聘為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

從內陸“火爐”到“北國之壹”

綠洲”,在北京長大多年的老舍。

我對自己的選擇很滿意。

在學校,老舍為學生開放。

文學概論、小說實踐、歐洲文學思潮、外國文學史等。

到山東大學時,老舍35歲。他是壹位藝術作家,寫了許多有影響的小說,如《老張的哲學》、《趙子嶽》、《小坡的生日》、《爾瑪依娜》和《牛天賜傳》。進入高等教育領域,老舍同樣出類拔萃。他的《文學概論》風格獨特,是壹部頗有影響的文學理論專著。他的小說實踐,結合自己的創作經驗,簡單生動,讓學生受益匪淺。優秀的作家也是優秀的學者,老舍表現出非同壹般的雙重身份。

老舍平易近人,誨人不倦,是壹位深受學生喜愛的好老師。他講課認真,表達幽默,有壹套行之有效的、受歡迎的教學方法。比如在他的寫作課上,他總是很認真的批改作業,從結構、段落到標點符號,壹條壹條的復習。他總是尋找壹些好文章在同學中傳閱。老舍熱情支持文藝青年在校園裏創辦“刁鬥”,作為學習和創作的園地。更有甚者,他為雜誌寫了《我的創作心得》等文章,還幫忙做了壹些修改稿件的具體指導。

大學是學術中心,思想中心。老舍在山東大學做過多次學術講座,從中風民族的力量到詩詞散文到文藝典型人物,向師生宣傳民族精神和文學知識。

老舍對青島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寫了《青島與山大》,壹篇充滿愛國思想感情的美文。他編著了《櫻海集》、《蚌藻集》兩本小說集,可見他對青島的眷戀。他參與了《夏日故事會》的創辦,記錄了青島的生活。

1936年夏天,老舍從山東大學辭職,成為壹名職業作家,在青島寫作代表作《駱駝祥子》。1937“七七事變”後,老舍離開青島到濟南,就職齊魯大學,後離開山東參加抗日愛國運動。

老舍在青島的社會活動

(1)海邊聚會(2)老舍與聊城熏雞(3)老舍與盛夏錄。

聚集在海邊

青島是壹個避暑勝地。1934年前後,每年夏天,國內許多作家學者雲集青島山東大學。洪深、聞壹多、、、、趙少厚、、趙太謀、丁山、遊國恩、楊、、王亞平、肖滌非等。,要麽在盛大長期工作,要麽在盛大短暫停留,彼此交往密切。老舍與這些朋友相互學習,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35年夏,趁著暑假,老舍向洪深、臧克家、王亞平等人求婚。辦壹個短期文藝刊物,得到批準,請了十二位作家當作家。就這樣,7月14日,青島人民日報印了第壹期刊物,是為了暑假記錄。(註:見王亞平:老舍和關於暑假的故事(老舍故事之壹),青海湖4號,1981。)

《暑假筆記》的作者有:王玉琦、王統照、王亞平、老舍、杜宇、李同育、吳伯簫、孟超、洪深、趙少厚、臧克家、劉錫盟。“他們是十二個不同風格、不同情調、不同見解、不同立場的文人;他說話的方式甚至不同。”“他們在壹點上是相同的;都是文藝愛好者;他們都看得很清楚,文學藝術和政治、法律、宗教壹樣,也是人類自己創造的增進人類幸福的工具。他們不能‘自我放縱’;他們想給所謂的作家和藝術家和政治家壹樣的權威。”“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壹個共同點——那就是見人。1935年夏天,在避暑勝地青島,他們必須保持‘夏季’的姿態。”(註:洪深:《暑假筆記》,1935年7月14青島人民日報。)這是洪深在《暑假實錄》第壹期的“引言”中說的。這段話委婉含蓄地解釋了這個短期出版物的目的。

老舍發表了長篇小說《丁》、《小品文西紅柿》、《談西紅柿》、《暑假》、《檀香扇》、《立秋之後》、《等待暑假》、《完了》和《詩歌三定律》等刊物。他的詩和其他詩壹樣,語言和風格都很幽默。再來說說西紅柿。從青島的“西紅柿隨處可見”說起,中國有很多外國人,吃外國臭豆腐鄙視“山東瓜子”和大蒜的人大概也有很多。臺詞諷刺了壹些人的“奴役”心理。言語平靜戲謔,但內容嚴肅。檀香扇也寫得不錯。這部作品從另壹個側面接觸到了“國民性”的問題。“說到民族老不老的問題,自然不方便刨根問底。最好先點點頭,咂咂嘴:‘我們年紀大多了;妳是孫子!”所以,就算我爺爺被我孫子打了,也是他孫子年幼無知。大度壹點,連抗命都不告。這叫‘實力’。知道了這件事,不談國事是比較明智的。”作家並沒有止步於對落後的“國民性”的諷刺,而是把筆又轉了過來,把矛頭指向了強敵面前的國民黨反動派阿q相。戲謔的話語背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悲憤。其他的作文因為要說到“暑假”這個總的話題,所以有些模糊。即便如此,因為每壹篇散文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表達,所以還是有壹種特別親切的味道。《避暑山莊》這篇文章揭示了作者在歡迎和送他去忙亂的生活中的辛酸感受。

暑假每周在《人民日報》發表壹次。後來供不應求,於是多印了800頁道教紙,折成八小頁,送到書店去賣,賣得很好。到刊物第十期時,投稿作家已陸續離開青島。他們的“暑假本來就是照顧人的事”“在青島有事做”。暑假結束,“柯壹家早早回鄉,亞萍遍遊山川,年輕時去北平,趕回濟南……”(註:老舍:結束了,暑假筆記第10期。已近深秋,“廣東月餅和青島暑假好像脫節了”,於是刊物終於出版到第十期。老舍的《完了》,即使是最後出版,也是在第十期的顯要位置。

老舍很喜歡這個刊物,也很懷念這個暑假朋友聚會海邊的生活。他寫了詩歌三定律來表達對逝去朋友的懷念。

老舍在青島的社會活動(續)

(1)海邊聚會(2)老舍與聊城熏雞(3)老舍與盛夏錄。

老舍與聊城熏雞

1935年的壹天,老舍先生和青島的肖滌非教授出去喝酒。肖教授帶來了壹道聊城熏雞作為開胃菜。老舍嘗過之後稱贊道:“味道獨特,這輩子都沒嘗過。”當得知這種聊城特產還沒有命名時,老舍說:“這雞顏色黑,裏面紫,看起來像鐵錚錚。是不是挺像劇中那個無私的黑包?”簡單來說就是叫“鐵公雞”。消息傳開後,聊城的熏雞就這樣得了“鐵公雞”的名號。抗戰時期,這種熏雞基本失傳,解放後逐漸恢復。現在人們可以品嘗到香而不膩、風味獨特的鐵公雞。

老舍與“夏季小說”

如果有人專門研究中國現代報紙的文藝副刊,他絕對不會放過老舍曾經共同創辦和編輯的《夏記》。當夏天來臨時,1935,12作家和學者聚集在避暑勝地青島。但是,誰也不想在這個“文化荒島”上做壹個“真正的閑人”,就同意馬上開壹個演講場所。於是,依托青島人民日報,但實際上獨立編排、裝訂、銷售的文藝副刊《夏日故事》應運而生。這12位知識分子是老舍、王玉琦、王統照、王亞平、杜宇、李同育、吳伯簫、孟超、洪深、趙少侯、臧克家、劉錫盟。從7月第壹期14到9月最後壹期15,歷時兩個月,每周壹次,散戶海洋3分。* * *發了10,就死了。這是壹份很特別的文藝副刊,典型的同行刊物,隨著酷暑和秋風而消亡。它充滿了文化人特有的靈感品質,卻壹點也不書生氣,處處顯示出這群文化人“詩苦文拙”的高尚品格。出版商們聲稱,他們的共同追求是把文學藝術像法律、政治、宗教壹樣,視為“促進人類幸福的工具”。

老舍作為《暑假的故事》的主力,當時在山東大學中文系任教,家住青島。世界各地的文學朋友齊聚壹堂,他當然會盡地主之誼。生活中除了招待文學朋友,他最投入的就是辦《夏日故事會》。他的手稿共發表9期10,先後有11篇文章,其中散文7篇,舊體詩3篇,短篇小說1篇。在這些文章中,老舍經常借題發揮,批評時弊。比如散文《西紅柿》和《再談西紅柿》,用西紅柿在中國的傳播來提醒國人警惕資本主義的“文化侵略”,而對那些“吃外國臭豆腐,鄙視‘山東瓜子’和大蒜”的人進行了尖銳的諷刺。在小說《丁》中,老舍表達了對中國社會日益“西化”的關註。他在攻擊外國人、富人和女士的同時,表達了他對地獄裏的窮人和營養不良的學生的同情。這部小說也是老舍較早嘗試使用意識流手法的典型代表。小品《避夏》《等夏》也隱含了作者對世界貧富不平等的憤懣:“有錢人可以征服自然,沒錢的癩蛤蟆只是墊桌腳。”檀香山則猛烈抨擊不信科學、不接受新事物的“國粹”主義和落後的國民性。最後壹期發表的《詩歌三定律》是老舍真情實感和友誼的坦率表達。他在詩前的引言中寫道:“這個夏天住在青島,我會拿到朋友的論文,享受壹次海浴。秋來,永別了聖賢,永別了久違的人!”美好的相聚,“攜手踩沙”,昔日的淑兒,為何不讓壹向重視感情的主持人難過?“故人東奔東西南北,領國於哀!從此桃園夢,* * *韋桑海賞天才?”好在還有很長的時間,希望明年:“別把錢扔了,青州瓜給妳準備好了!”只是歷史很難重演。1936酷暑來臨,老舍自然要招待壹些去青島的文學朋友,但他不想再辦雜誌了,就辭掉了山大的職務,全身心投入《駱駝祥子》的寫作。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