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請介紹壹下《中國古代文學觀》這本書

請介紹壹下《中國古代文學觀》這本書

作者:吳成全,吳大釗

類別:精選作品

完成時間:1695

必讀理由

由於所選文章短小精悍,大多膾炙人口,易於記憶,這本書近300年來壹直受到學者的青睞,並在廣大民眾中廣為流傳。

創作背景

《古文觀止》的編者是清初(今浙江紹興)叔侄吳承權、吳大徵。取其右,字楚才。壹輩子學古文,才能讀經典的歷史。康熙十五年(1676),在福州輔佐叔父之子學習古文,後終生授庫。除了參與編撰《中國古代文學觀》壹書外,他還與周炯、周誌燦等壹起,仿照朱的《通鑒》,編撰了通俗的歷史讀本——《陸略》。官位很大,說話語氣也很重,還沈迷於“古學”和“人才”。他壹生的主要經歷就是在老家跟叔叔壹起教書。

第二,吳編纂《中國古代文學管窺》耗時數年。起初,他們只是編了壹些講義來教這個男孩文言文。後來經過多年的教學,對古文的感悟越來越深,講課也越來越精,以至於“好人手寫”就走了。“向先生”看完後嘆了口氣,勸他們“交出來,公之於眾”。就這樣,他們把《平日學習的學生若幹》編成了壹本書。手稿編好後,送到歸化(今呼和浩特)供吳興祚審閱。興左,字伯承,留村,為權取叔。曾任兩廣總督,時任漢軍副總司令。他“讀而數之”,認為此書對初學古代漢語者大有裨益,便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作《端午》壹書的序,並“急於將其編成梨棗”。這樣就有了最早的《中國古代文學觀》的刻本。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近十年來,許多中國古代官制的譯本都是以中華書局為藍本的。中華書局的書有兩種:壹種是1959版。這是壹本從原古籍出版社轉來的書。這本書“根據薛瑩·唐本的觀點斷句,並糾正了壹些明顯的錯別字”。第二個是1987版,也就是安平秋校。本版雖以1959為基礎,但已與英學堂原版核對,與文福堂版、胡愛井版、弘文堂版核對,並與從相關史書、集子及其他藏書中收集的古文進行了校勘,補充了程權撰寫的《二五之序》及例字。所以是目前能看到的最好的版本。

作品縮寫

明清以來,出現了許多古文選本。如果流傳很廣,影響很大,仍然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能長盛不衰,與二五編書的指導思想與人大不同有關。

有的前輩編選古文選本,有的借用註釋發泄犬儒主義,或倡導壹種正氣、壹種精神;有的是借古文,標榜壹種體裁,提升壹種文風。兩者雖然都介紹了中國古代散文的思想和藝術特色,但都偏向於理和文,兩者都不可避免地有狹隘或孤陋寡聞的嫌疑。第二,吳不是這樣的。他們“雜選古文,原是為初學者而設”,既有對吳先生“弟子”的,也有對“童子”“學人”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編壹本老師可以用來教學,學生可以用來自學的古代漢語教材。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第壹,編輯要合理選文,以公正客觀的態度,打破刻板印象,真正選出古文名篇,讓學生全面正確地了解古文的精神特征和藝術特色;第二,編輯風格要合理,滿足教與學的需要,特別方便自學。這兩點二武都做到了。

先說選的文章。《古文》* * *選自周明時期61位作者所寫的222篇古文(含4篇駢文),其中西漢前後散文100篇。西漢以前有34部《左傳》,11《國語》,15《司馬遷》。西漢以後,唐宋文章94篇,明文18篇。唐宋時期,“八傑”占78篇。八派中,韓愈24篇,柳宗元11篇,歐陽修13篇,蘇軾17篇。可見,《古文觀止》所選古文主要來源於先秦、川端康成、唐宋。應該說,每個時期古文在選文中所占的比例,大體上可以反映出古文興衰的歷史情況。書中不僅有大家的名著,也有並非出自大家,但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影響很大的名著。因此,入選作品中不乏優秀作品,涵蓋作者範圍廣泛。而且,由於註意選擇不同題材、體裁、風格的作品,初學者可以充分了解中國古代散文的藝術特點。但適度的選文數量,使讀者能夠領略到其中的美,品味到最好的。

再說文體這本書的文體也是“給初學者看的”。書中內容按時代分為12冊。每篇文章都在重要的詞上用圓點標出以引起註意,並在聲調停頓處加標點以使句子更容易閱讀,同時還做了註釋。第二,吳認為兩種註釋對初學者都很有用,他說:“古文有兩種註釋,才能豁然明白。如果有評論不評論,或者有評論不評論,壹個人的身體怎麽樣,知其面而不知其血,知其血而不知其面?就是字義典故的匯編,後面還有評論,看的人看的明明白白的就火了。”(《例文》)筆記是註釋,首先是註音。所謂“就是編曲的聲音,並在字下註明,方便閱讀。”(同上)第二是解讀。所謂“是需要解決難題的人編的,也就是目前來說,隨性語言從來沒有被忽視過,是初學者補充的”(同上)。三是“典故註釋”(同上)。評論就是評論。首先,評論文章內容。比如評論漢武帝上諭中求異料的那句“有不凡之功,必待不凡之人”,意思是“武帝之誌,外露於不凡”。二是對文章藝術的分析,其中大量的文章是以結構形式進行分析的;包括揭示課文大意,整理上下文,概括段落大意,講解語言之美。這樣的評論因為詞、句、章、段,完全分布在原句下面。二者關系密切,實際上是評論者在整體把握文章藝術特點的前提下,對文章寫作藝術的具體分析。而且措辭簡潔,點到即止。對全篇藝術特色的歸納,以總評的形式放在文末。經常評論藝術特色,經常討論內容。文字短的話就劃掉,但不超過壹百字的話就能說出整篇文章的藝術特色。結合文章中的評論看完全文,再看總評,讀者往往有壹種壹覽無余、豁然開朗的感覺。

主評論

所選文章可以囊括古文精華,註釋也可以掃除閱讀理解古文的障礙,批註也可以解釋行文的妙處。這種閱讀方式自然會受到初學者的歡迎,所以吳興祚說“學之有道,用之有道”(序言)。當然,《古代文學觀》的選文也有不足之處:秦文選文較多,子舒未選;八代選本太少,唐宋選本過於集中於八派,而南宋作品根本不選本,元代作品也缺乏。明代雖有18篇入選,但大部分都不是“觀”的作品。而且藝術分析有很多高明的想法,很難跳出繼承與融合的格局。

《中國古代文學管窺》的優劣主要是由它的編輯方法帶來的。《武成書》的編纂方法是“集”或“輯”。所謂“剩下的兩個人不是胡巖的選擇,都是浮雲。”集合呢?“收集古文,收集古今人的選擇,細述者短,淺述者繁,結合散,定者錯,糾者錯。作家們對古人的奧地利有自己的思考和深刻的含義。讀者取此而用美或遺,概觀難記,故另二人湊(例)。

評點主要取自陸、樓、謝、唐、毛、金,以樓、毛、金意見最多。大部分的評論都是直接記錄下來的,如《卸客》、《送李願去盤古序》、《送序》等總評,都是抄自婁文集。有些詞被錄下來作註釋,如《捕蛇者》、《玉溪詩序》,有壹半的詞摘自婁的文集。《關於金學傑的總評》、《避諱之辯》和《史記·二郎文》有壹半摘自《毛選集》。壹些對晏子長生不老的壹般評論,《五帝傳》、《吊古戰場女》、《候倫》等。摘自《金氏家書選》。《答任安之信》、《報孫之信》、《栽樹駱駝》、《豐樂亭註》、《洛陽名園註》、《鑒元題註》等對樓評的總評都是以原評為基礎的。《得林解》、《為官之辯》、《致歐陽舍人書》的總評,是毛評論的表現。《千赤壁賦通評》是對金評點的改寫,《先驗故事通評》則是在評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有壹些評論是把各家的理論和自己的結合起來的,比如嶽陽樓總評,讀《孟嘗君傳》和《西語亭》,也就是樓金共論。這種優中選優、集大成的方法,在逐句逐句、逐段評論的時候用得比較多。如《後後論》第壹段末的註釋“能忍是壹種觀念”取自魯的批語,而“其意不在書”下的註釋“此句及文首亦論”則取自金的原註釋。第二,吳之所以“取名家舊註,兼顧個人利害”,是因為他們認為“各取其妙解,有不少疏漏之處,當取其所長,補其所短,便是絕配”(《例》)。其實還有壹個重要原因,就是這本書是給孩子學習的。無論選擇什麽觀點,發表什麽評論,都要力求“誠實”和“安全”。新穎但不怪異,實用且避免走偏。所以他們不選擇那些激進的或者離經叛道的文章,不記錄有思想特色、有偉大人格、充滿情感的評論。他們往往采取博采眾長、闡釋原文註釋的方法,以求註釋全面、穩妥。這樣,古文觀止就有可能吸收各種文選的全部優點,這壹點長期以來受到中國古代愛好者的歡迎,以至於魯迅在談到文選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時,把它和文選壹起提到,說“乍壹看似乎很可笑,但兩者對文學的影響是壹樣的。”

關鍵知識點

《古文觀止》是作者在浩瀚的中國文學海洋中,以犀利的視角收集到的最華麗、最有價值、最具代表性的精美古文,所以這本書也是古文的最佳選集。數百年來,不僅學者們熟悉它,普通大眾也喜愛它,並廣為傳播。雖然因為作者思想的局限,選文帶有濃厚的理學色彩,但它確實為讀者搭建了壹條欣賞古代漢語精華的捷徑,所以聲譽不降也是必然的。

準時背誦

古無良心義,不敢攀;不在乎就不敢背;壹段,壹勾,不在法度,不敢不同意韻,不敢寫。

中國戲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