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大詩人詩歌中的物候學
竺可楨
中國古代傳說中有兩句詩說:“花應盡物,石不能最悅。”但現在看來,石頭和花雖然沒有聲音和語言,卻有自己的壹套結構組織來表達本質。自然科學家的任務就是了解這種本質,這樣石頭和花就能說出宇宙的秘密。而且到目前為止,自然科學家已經成功地做了大量的工作。以石頭為例,化學家用同位素方法讓石頭說出年代;地球物理學家用地震波讓巖石表達它們離地球表面的深度;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通過地層學的手段初步摸清了地球表面,也就是地殼三四十億年的石頭歷史。況且花是生物,語言更生動活潑。如前所述,正如賈思勰在《齊·姚敏書》中指出的,杏花盛開,仿佛是在告訴農民要趕快犁地;桃花盛開,仿佛在暗示農民要趕緊種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鳥來了,我們農民知道它說的是什麽:“爺爺奶奶,割完麥插完糧。”從這個角度來說,花鳥是大自然的語言。重要的是我們能理解這種暗示,理解這種傳遞,從而理解和改造自然。?!
壹方面,我國唐宋時期的壹些大詩人關註民生疾苦,在各地收集了大量的支竹詞和民歌;他壹方面熱愛自然,善於理解鳥語花香的暗示,模擬這種民歌竹枝,編詩。這些詩中,有很多因為蘊含著睿智的話語,流傳至今,依然被人們所稱道。明末學者黃宗羲說:“詩人提取天地之清氣,以月、露、風、雲、花鳥為性情,其景與意不可分。”月、露、風、雲、花、鳥在天地之間,轉瞬即逝,詩人卻無法擺脫。凡夫有月有露有風有雲有花鳥,非其性情,極雕不可親。“換句話說,月、露、風、雲、花、鳥是自然的壹種語言,從中我們可以學到自然的本質,也就是自然的規律。偉大的詩人能夠掌握這種語言的意義,所以他們可以把它編成詩歌,傳給來世。物候是壹年中月、露、風、雲、花、鳥的過程。唐宋大詩人在唱響物候方面成就卓著。& gt8 | N & amp
唐·白居易(樂天)十五歲時,曾寫過壹首贊美芳草的詩(《送別古草》):“茫茫草過平原,隨四季來來去去。野火從來沒有完全吞噬它們,它們在春風中又長高了……”詩人顧況看到這首詩,大加贊賞。曾被顧況誇口,此詩傳世。這四句古詩指出了物候學中的兩個重要規律:第壹,芳草的盛衰有壹個年周期;第二,這個周期隨著氣候變化而變化。當春風來的時候,小草醒了。V0 & gt七
溫帶地區的人們,經過壹個寒冷的冬天,希望春天的到來。但是春天來臨的標誌是什麽呢?我們可以從很多唐宋詩詞中找到答案。李白詩:“東風青瀛洲草青,紫宮紅樓春覺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寧。有句諺語說:“江南岸的春風是綠色的。明月幾時照我?”據宋洪邁《容齋續》載,王寫此詩時,原“春風再來”。他深思熟慮後,認為“至”字不妥,改了好幾遍,才加上“綠”字。李白和王安石在詩中用“綠”字象征春天的到來。時至今日,在物候學上,花木的開花仍然是春天的重要標誌之壹。王安石這首詩的妙處在於物候具有地域性。把這首詩哼成“春風和青澀的江南”是不合適的。因為在大江南北的開封和洛陽,春風帶來的象征更多代表的是黃沙而不是綠葉,所以李白的《扶風英雄歌》有“洛陽三月飛湖沙”這句話。雖然句子中的“胡沙”暗指安史之亂,但河南春天有大沙塵暴也是事實。gMS [1
可以肯定的是,樹木的綠化是早春非常重要的指標。但是,各種樹畫綠的時間不壹樣。哪種樹可以算是早春指數?從唐宋詩人的吟詠來看,劉陽是最受重視的。柳樹被選為早春的代表並非偶然。壹是因為柳樹開花早;第二,因為分布廣,從南邊的武陵到北邊的關外,到處都是。它不怕風沙,也不太低窪。唐·易立《激流見使臣》詩雲:“大漠南春色達激流,綠柳綠賽瑪多。”劉禹錫在四川寫下《支竹詞》:“江上竹樓晴雨,西天春暖花開。橋東橋西有柳,人來唱。”足見從大漠南到川東,大家都把綠色維生素作為春天的象征。王之渙《塞外》中有壹句絕句,說“羌笛何須怨柳。《春風不關玉門關》。這首寓意詩的意思是,妳只能從長城外的笛子裏聽到折柳的音樂。但在今天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到處都是柳樹。所以在《送愁神》詩中,有“春風楊柳千萬株,六億神州滑如瑤”之說。如今,春風柳樹已不局限於玉門關。百萬美元
唐宋詩人對候鳥也很關註。他們關註早春的燕子,春末夏初的西南杜鵑,華北華東的杜鵑。比如杜甫晚年入川,杜鵑鳥的分布在《杜甫》詩中寫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福灣沒有杜鵑花,雲安有杜鵑花。我曾經去過金城,在水邊建房子。竹子有壹公頃多,樹木參天。杜甫晚春來,哀呼其間...“z。
南宋詩人陸遊,76歲寫下《初冬》詩:“壹生詩領時光,愛初冬霜。楓葉越好,梅花越香……”這證明陸遊是有物候意識的。他不僅關註物候學,還用它來預測農時。比如《鳥鳴》這首詩就可以說明這壹點:“野人無歷日,鳥鳴知四季;二月聽規矩,春耕不晚;三月聞黃鸝,少婦憐蠶饑;四月杜鵑,家蠶上簇;五月烏鴉叫我叔,小苗愁草……”陸遊可以稱得上是壹位能聽懂自然語言的詩人。
我們也可以從唐宋詩人吟誦的物候中看出各地、各時的物候不同。換句話說,物候南北不同,東西不同,山地平原不同,古代和今天也不同。為了了解中國在南北、東西、高低、位置、古今時間、物候等方面的不同,我們必須同時與世界其他地方進行討論,以便取長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