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森斯坦發現畫面中也存在蒙太奇結構時,也證明了這部電影具有詩性特征的內在潛力。海德格爾從現象學的角度解釋了“詩的本質”問題。他認為“詩”是源於元語言的現實的自由表達。
詩意電影的發展;
以否定情節、發掘隱喻和抒情功能為主題的電影創作理念。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法國早期電影先鋒派的壹些理論家和創作者認為,電影應該像抒情詩壹樣實現“最大的結社自由”,“電影最完美的體現就是電影詩”。蘇聯著名導演愛森斯坦和杜甫任可也同時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並探討了如何在電影中運用詩歌隱喻、象征、節奏等技巧。
中國的詩影:
早在20世紀20年代,壹些西方電影藝術家就致力於詩歌電影的創作,試圖超越攝影記錄電影活動的局限。西方詩歌電影的基本元素是隱喻、象征和節奏。與西方相比,中國詩歌電影具有鮮明的審美特征,這種審美特征根植於對中國豐富的詩歌傳統的創造性繼承。中國詩論的精髓在於情與景的交融,營造出壹種字義無窮的意境。
王國維說:“壹切景物的文字,都是感傷的文字。”在電影的敘事藝術中,意境主要體現在環境與人物的交融,外部景觀滲透人物的意境,延伸人物的性格;兩者相互轉化融合,從而極大地拓展了審美時空,以有限的場景升華出無限的崇高空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