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傳統節日。以誇馬、飲馬奶酒為主要內容而得名。主要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和鄂爾多斯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持續壹兩天。為了慶祝豐收,互相祝福,除了準備足夠的馬奶酒,我們還用全羊席招待客人,並舉行賽馬,邀請民謠歌手演唱祝福語,向蒙古老醫生贈送禮物,並在烏蘭齊木表演或放映電影。據說那達慕節就是源於此。
2.厚南段
後南節是布朗族壹年壹度的盛大節日,在農歷三月清明節後的第七天舉行,即陽歷13年4月至15年6月。節日中,主要活動是互相潑水,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原始的傳統方式——迎日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日節。
3.華山節
花山節又稱“踏華山”、“跳花會”,是苗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中西部的四川南部和雲南東南部。節日因地而異,通常在農歷五月的端午節前後舉行。節日期間,苗族人盛裝聚集在傳統的跳欄裏。青年男女在跳欄中央的花桿上跳舞,青年男子還舉行爬桿、賽馬、射箭、唱歌、跳舞和選美比賽。人數早就達到幾十萬了。
4.潑水節
潑水節又稱“洗佛節”、“冷河傷寒節”,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那壹天,中國西雙版納、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以及香港九龍城、臺灣省新北市中和區等海外泰國人聚居地的人們壹大早就起床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4月中旬,壹般持續3到7天。
5.火把節
火把節是白族唯壹的節日。在白族人家拉瑪、勒摩都有。除漢元節外,它是白族壹年中最正式、最隆重的地方節日,在白族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相比之下,官方認可的白族節日“三月街”僅流行於泛洱海地區的大理南部地區,其影響力和重要性遠不及火把節。火把節被簡單地認定為彜族的民族節日,導致白族人很多抱怨和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