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淺談晉人清明上河圖題詩

淺談晉人清明上河圖題詩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因展現汴京的繁華景象而聞名於世,研究者眾多,成果豐碩,如《清明上河圖綜合研究》(劉元林著,臺北文藝出版社,1969版)、《清明上河圖研究文獻匯編》(遼寧省博物館編,萬卷出版公司,2007年版)等,當然,對張公等晉代詩人的10首題畫詩的研究也不少只是這些研究都是圍繞著《清明上河圖》的流傳展開的,還有壹些未完成或不準確之處。有的著述沿襲元好問《中州集》卷二之誤,將張公堯視為之孫,有的著述將其視為宋人(如《故宮博物院藏趙題畫詩》,山西教育出版社65438+),由於學科的劃分,書畫界反復研究的《清明上河圖》及其詩作,壹直未進入文學研究者的視野,頗為遺憾,故略作闡述。

就金石詩而言,張公堯、李全、王、張士奇等人所作之詩,未收入元好問《中州集》、《全金石》、薛、郭《全金石》、顏、康金生《全遼金詩》、《金石年譜》。所以可以說,這10首詩,是金石遺失的。現在不想逃避辭職費,記錄如下:

通衢車馬,才宣和元年。當天翰林傳了壹本繪本,風景也就那麽好。

水門到了東邊的睢曲,但景邑規模不如水門。老先生從來不戒飽,所以他知道他今天會成為壹個土堆市場。

楚下了李的船,橋上的南橋也是烏煙瘴氣。喚回壹個五彩夢,笛聲鼓樓如壹方。(朱龔瑤)

舊梁國的都城叫鄂闕,有20座城門和5條運河。東南最泛濫的是什麽,江淮乘船,汽車。

車轂上風扇被打磨,珠簾滿是歌。如今老人都哭了,還恨和平,恨政治。宋朝的奢侈,尤其是在鄭玄和鄭玄之間。

京都要恢復這個豐裕,根本的計劃是達到漢朝的高度。我不管遠處的百姓疾苦,鬥門千船。宋末花石的運氣就是從這個門來的。(葉君禮泉)

閣樓酒滿煙火,溢於國玉城百萬家。誰把荒涼送進野草,威遠獨裁就是邪惡。

兩座橋絕不會過河,東門橋是二橋,俗稱上橋下橋。十裏聖歌城市房屋公司。現在我盡我所能,卻在看風煙。(王)

畫橋在壹曲,兩岸風光舉世無雙。現在滿眼都是碎石,人還得珍珠。

樊華夢斷兩橋,唯有龍汴水東。誰知那壹年的畫日,在千家萬戶的窗簾之中。(博平張士奇)

上述10首詩,體裁都是四言詩,題跋方式大體相同。四位作者中,張士奇的生平不可考。現將其他三人的生平事跡敘述如下。

張弓的醫詩

張弓藥子石,本名朱堂,滕陽(今山東滕州)人。他出生在壹個貴族家庭。他是金星臺尚書省偽右丞相、左丞相張效春的兒子。所以他是在父親的陰影下入仕的。他曾在鹽城(今河南鹽城)為官,後又擔任常(置徐州)的副使。他的父親張效春(?-1144)從宋到齊。張公堯生平資料十分有限,僅有《中州集》第二卷《張彥成公堯》和第九卷《張孝》。他的兒子,名叫,他的孫子張,名叫毛宏,在成安二年(1197)中了進士。

李權字玉,安陽人,名破玄居士,張水野翁。《中州集》第四卷李版權簡介。他的父親李瓊(1104-1153)是國寶,原是北宋的統制官,後來。

李泉詩歌

他投奔偽齊,入金後與萬艷宗弼伐宋。後來,他得知亳州人、向導,並在武寧軍中擔任官職。李全借助金錢進入仕途,但仕途並不順利。大定年間,督襄州酒稅。趙秉文明昌(1192)三年左右,調任河南任判官。香洲之後,他還專門拜訪了李全(《汲水集·伊安先生言行錄》卷十壹)後來朝廷很有才華,把他作為文學家召入朝廷。《晉代文學家王慶升年譜》推測他是成安年間(1196-1200)的文學家,卒於成安年間。

王耔宜賓(1123?—1203),易安先生,先民,宋朝都城人。

王媞的詩

家境貧寒,博學多才,不僅在科舉考試中,而且聲望很高。明昌三年,朝廷下詔隱逸,前丞相馬吉福判開封府舉薦王,被朝廷任命為主簿。當時王年近七十,不久為官,死於太和三年(1203)。其生平見趙秉文《汲水集》卷十壹、先生言行錄、《中州集》卷四、王。

上述三人中,就資歷而言,張公耀是最長的,其次是李全和王;論官位,張弓的藥是最高的,其次是李全,再次是王。因此,清明上河圖中的詩詞,先後體現了輩分和地位的差異。由此可以推測,這三首詩應該是同壹場合寫的。

張士奇的詩

張士奇詩歌的題材和風格與前三者基本相同,但少了壹些批判性,體現了遠離北宋的情感傾向。根據楊準在《清明上河圖》後面的題字,他也是壹個“死老頭”,除此之外再無其他線索。根據它的簽名,我只知道是博平(縣城在現在山東省茌平縣博平鎮)。他在詩中說:“那壹年的畫日,在千家萬戶的窗簾中,有誰知道?”言下之意,北宋沒有幸存者。張公耀和李權都出生於北宋。尤其是張公耀和他的父親張效春住在開封。他享受過北宋的盛世,對開封相當熟悉。不存在“誰知道那壹年的圖片日”的問題。所以張士奇和張公耀應該不是同壹個時代的人。他在詩中也感受到“現在滿眼都是瓦礫”,作品中的開封比張公耀等人筆下的景象更加雕零。張公耀等人生活在金朝時代,開封城不會這麽破敗。張士奇寫的是晉末軍事戰爭後的汴京,令人懷疑。不幸的是,由於缺乏文獻,我們無法做出更可靠的論證。

張鑄題詞

可以肯定的是,張公耀等四人應該都在開封寫詩。張弓的藥詩說“故人不曾棄盈,故知今日成丘廢墟”,針對開封的蕭條,“喚回壹夢晨花,似簫鼓樓”,是從畫圖寫到現在的現實。李全的“遠方百姓病我不關心,鬥門日有千船”也是立足開封,關心遠方百姓。王的《現在眼裏全是玉米,他卻看著風和煙》和張士奇的《現在眼裏全是瓦礫》也屬於即興寫實。可以判斷這些詩是在開封寫的。

至於寫作時間,我們也可以猜測壹下。在這四人寫詩之前,有張著的題詞:

張擇端,字翰林,吳棟人也。年輕人讀書,在首都讀書,然後學畫東西。這位工人的界畫,特別喜歡船、城橋、郭靖,其他家也不少。據項評圖雲:《西湖申奧》、《清明上河圖》入選代表作。“那些躲藏的人應該珍惜它。清明節的第二天,燕山的張著寫了壹篇後記。

這是最早的清明上河圖碑文,特別珍貴。清張金吾《金文醉》收錄於卷四十七。是大定二十六年(1186)。這是張公耀等人寫詩的時限。寫詩的時間下限自然是王死的泰和三年(1203)。這是壹個粗略的範圍,我們可以進壹步縮小時間限制。

我們知道,張公耀、李全、王三人雖然年齡、身份差異很大,但這並不妨礙他們之間有交往。趙秉文《易安先生言行錄》說,王“與他同行的學者,都是天下知名人士,如的、張弓的史父子、關燕國的、的、的戊己、李的余、高拱的真福特、王氏的尚延公、王伯溫的柔父、左榮的別無選擇、旅行家宗植、陸多玄叔。“王與張紅耀和父子都有交往,這也說明張紅耀年紀比較大。王有詩《謝竹堂先生已見》,說“西洲仙不駕,願尋對方數日。”張公耀在詩中說“憶壹日彩夢”不是泛泛之言,而是對他在汴京少年時代的回憶。北宋滅亡的時候,他也不會很年輕。假設北宋滅亡時他15歲,生於正和二年(1112),張著題跋時在大定二十六年(1186),張公耀75歲,明昌三年80歲。所以我傾向於把張公耀等人寫詩的時間界定在大定二十六年到明昌三年之間(1186-1192)。張公耀等人題寫的詩文是了解《清明上河圖》流傳和北宋汴京水運的重要文獻,相關學者已揭示了其價值。然而,它們的文學意義並沒有引起研究者的註意。

《清明上河圖》所展現的汴京繁華,激發了張公耀等晉中後期文人對北宋的懷念。這種感覺在金代初期比較普遍,在金代中後期比較少見。張公耀、李全、王作詩之時,正是兩晉最太平的大定明昌時期,文人對北宋的感情已漸淡,詩人也很少表現出對北宋題材的留戀。在他們現存的其他詩作中,幾乎沒有對北宋的描寫。可以說,是清明上河圖喚醒了北宋人的留老意識。李權的《泣今》應該包括比他年長的張公耀和他本人,有助於理解晉中後期文人對北宋和中原王朝的感情。

當然,張公耀詩歌最突出的內容是對古今沈浮、時代變遷的強烈感受。在感慨的同時,表現出對承平時代的美好向往和對北宋盛世的深刻反思。無論是李泉所批判的奢靡宣傳,還是王所斥責的奸詐獨裁,都直指北宋滅亡的實質。尤其難得的是,李的權力是由近及遠,從水路運花運石的繁忙到遠在江淮的百姓。“遠方百姓病我不管,門下千船。”我通過和平交通的表象,揭示了統治者壓榨人民的殘酷現實,表現了對普羅大眾的同情,表現了詩人的社會責任感。由於張公耀等人的詩作有限,這些佚詩可以彌補金代相關詩人和詩歌研究的壹些不足。

(作者單位: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