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李吉林情境教學模式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G622文獻識別碼:A篇號:1672-1578(2016)01-0065-02。
1生活教育模式
1.1生活呈現情況
教師帶領學生到預先選定的生活場景,根據教學計劃、環境和季節特點確定觀察主題,用發人深省的導語引導學生按指定順序觀察,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綜上所述,在生活中向孩子展示情境時,壹定要註意目標明確,觀察有序,啟發想象力。
為了達到觀察期望的目的,教師必須選擇生動的對象展示給學生,使情境有特色,有新意。李吉林老師經常帶領學生走進家鄉的田野,去觀察這個廣闊而豐富的世界,去感受勞動的快樂。圍繞觀察主題分層次觀察。比如以春夏秋冬為主題,讓學生觀察春天生機勃勃的田野,夏天熾熱的太陽,秋天的麥香,冬天的白雪,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無限美好。類似於這些鮮明的感性目標,極大地吸引了孩子的註意力,引起了熱烈的興趣,使孩子不自覺地進入情境。[1]
案例1:有壹次,李吉林打算帶壹名壹年級學生去觀察小光鐵塔。她首先去實地從四個不同的角度看小光鐵塔。放映結束後,她首先站在北橋上,從遠處眺望小光鐵塔。橋下有水,在夕陽下閃閃發光,遠處,小光鐵塔矗立在樹叢中。這樣,引導孩子從更廣闊的鏡頭去看小光鐵塔,就像壹幅巨大的圖畫呈現在孩子面前,讓學生感受到家鄉的壹個角落是多麽美好![2]
這樣,孩子就能獲得事物的清晰形象,內涵豐富,記憶持久。當學生長時間觀察,得到清晰直接的印象時,情緒變得更加激動,想象力變得更加豐富。這時,老師要引導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想象。
1.2實物演示情況
俗話說“百裏眼見為實”,實物演示是了解客觀事物最快捷、最直觀的方式,把東西帶到課堂上讓學生看壹看、摸壹摸。“以物體為中心,稍微設置必要的背景,形成壹個整體來演示壹個具體的情境,就是‘實物演示情境’”[3]。
文中涉及的物體往往是孩子不熟悉的,實物展示會有助於孩子理解。在講授珊瑚時,李吉林首先選取了三種珊瑚,並在文中加以描述,如“有的像鹿角”、“有的像菊花”、“有的像細枝”。所呈現的事物具有典型性,能夠引導孩子有意識地感知真實的事物。當孩子們自然地聯想到課文中有關珊瑚描述和說明的詞語時,他們會對它有更完整的理解。
通過案例,我們可以感受到實物的展示可以啟發幼兒的思維,幫助幼兒想象和加深對情境的體驗,這是情境創設中不可缺少的壹步。
2自然教育模式
2.1提供自然課程
情境教學中有壹種獨特的教學模式,李吉林稱之為――現場情境教學。野外情境教學是帶孩子到野外去觀察,師生都參與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感受、探索、實踐。
學校和教室是孩子重要的學習場所,但絕不是唯壹的學習場所。兒童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包括他們的視野和經驗,以及他們積累的或明或暗的表象,直接關系到課堂學習中知識、能力和潛能的形成。可以說,我們周圍的世界是兒童認知的開端和源泉。[4]我們應該讓這個源頭源源不斷地流出來,而不是把它擋在課堂之外。過去的灌輸式教學,讓大家幾乎忘記了大自然這本自然教科書。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在壹棵梨樹下教書的歷史,莊子也提出了天為大主的教育思想。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有“藍天下的學校”和“300頁關於自然的書”的例子。這些教育工作者的案例讓我們認識到,教育不應該堵住源頭,而應該帶著孩子去尋找源頭,去感受源頭。
情境教育帶著孩子走出教室,走進廣闊的世界,從單壹封閉的教室走進大自然的廣闊背景,接觸廣闊的世界,在認識的過程中逐漸積累對大自然的感情。與其他教育模式不同,這種教育直接影響孩子的感官,讓孩子自由接受,為孩子的認知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豐富資源。
案例二:學完壹套描寫風景的課文,比如西湖,李吉林讓孩子們走出教室,欣賞自然風光,然後領著他們來到護城河,這裏綠樹成蔭,景色很美,水很開闊,周圍的景色也很美,建築、植物、花卉錯落有致。李吉林帶領孩子們站在河橋上,讓他們自由地觀察大自然的美。孩子害怕後渴望表達自己的感受,漂亮的詞語毫不費力地從嘴裏蹦出來。[5]
2.2在課程中創設自然情境
當教師在教學中不能親自帶學生去理解時,就需要在課程中創設自然情境,將創設的情境渲染成與文本相對應的氛圍,通過語言描述將兒童帶入情境,有機地成為壹個整體,直接作用於兒童。教師通過情感-情感-共情等情感交流,創設優美的自然情境,帶動兒童情緒湧動,組織學生活動,促進語文學習。這也是漢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壹表現。
要想讓孩子深入地、感性地學習語文,關鍵是要讓孩子看到文中所描寫的形象,讓文中的人物形象生動地再現在孩子面前,讓文中所描寫的景物仿佛身臨其境,讓學生有壹種看得見、聽得見的狀態,這是建立在教師對語言的把握和運用上的。通過語言等媒介將知識與圖像結合起來,再加上教師的情感傳遞,能喚起學生內心的聲音,能有效地促進教學活動的完成。情感是創設自然情境的最佳環節,貫穿整個教學。師生隨著這種情緒起伏,變得更有魅力,學生的熱情也被召喚出來。案例3:當李吉林給學生們上桂林山水課時,他向他們解釋了“靜得妳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是什麽感覺。他為孩子們畫了壹幅畫:漓江岸邊有許多小船在等著我們,現在我們壹起踏上小船,這就是“漓江泛舟”。安靜到感覺不到流動是什麽感覺?……[6]
3藝術教育模式
孩子的國學是美好的,美好的文字培養孩子的審美。當孩子欣賞到優美的文章時,他們的情緒是高漲的,興奮的,歡快的。如果老師生硬地把這些優美的音符變成簡單的符號,那麽教學就會變得索然無味。李吉林老師認為“我們不僅要教漂亮的語文,而且要教漂亮的語文”。“讓藝術走進語文教學”[7]是李吉林老師在情境教學中總結出來的壹句話。藝術是美的形象,藝術與教育是相通的。把藝術帶進課堂,把藝術的直覺和語言描述結合起來,創造壹個再現文本的情境。李吉林的藝術教育模式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3.1用圖片再現情境。
運用圖片是情境教學中常用的方式。文字中有感情,有場景,使用圖片的目的是將文字的內容以最生動的方式呈現在兒童面前,更符合兒童容易認知圖像的特點。抽象的描述往往會讓孩子的頭腦“打結”,無法體現文中所描繪的畫面。如果孩子能看著圖片,結合文章的描述,從形象到抽象,從直觀到客觀,這樣的教學更有利於孩子的理解。
案例四:李吉林在給孩子們教荷花的時候,首先帶領孩子們復習了之前學過的古詩《荷花頌》。在進行了富有感情的朗誦後,孩子們制作了壹幅彩色的荷花圖,並要求孩子們按順序仔細地看這幅畫。“妳在畫上畫了什麽?再讀壹遍課文。課文中的孩子們正在看蓮花。她寫了這篇關於荷花之美的文章。現在打開妳們的書,先讀這篇文章,看看妳們寫了什麽。……"[8]
3.2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眾所周知,音樂沒有國界,沒有語言。音樂以其獨特的節奏、旋律和渲染氣氛的能力,在情境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很多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情感,在適當的音樂下,孩子是可以理解的。
案例五:學習月光歌時,孩子們在學習了課文內容後,了解了月光歌創作的故事和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熱愛,並帶領學生壹起欣賞這首世界名曲。每個孩子都認真地聽著,仿佛在音樂中經歷了文中所描述的畫面,仿佛穿越了低矮的小屋,感受到明亮的月光灑進房間,仿佛看到了貝多芬和可憐的盲女。[9]
3.3靈活發揮,融入情境
角色扮演是情境教學中讓兒童產生共情的重要步驟。教師可以通過表演讓學生充分理解教學內容,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適當的肢體活動和表情變化,可以吸引孩子的目光。不僅教師可以扮演教學中的角色,孩子們也可以真正扮演教科書中的角色,將自己的思想融入角色,理解角色所反映的情感。教師可以從學生對文章中關鍵詞的語氣語調中感受到學生是否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和人物的情緒,也可以從中獲得審美體驗和認知。只要有利於課堂教學,都可以嘗試。
案例六:教五年級童話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李吉林和孩子們把這段文字改編成了教科書式的戲劇。童話最大的特點就是充滿幻想。李吉林引導孩子們體驗文本中的細節,並讓他們通過表演來表現出來。比如“這麽冷的天,壹個小女孩蜷縮在房子的角落裏,坐在雪地裏,該有多冷啊!”“讓學生們展現小女孩當時的悲傷形象,其余學生的心都被表演小女孩的學生緊緊牽動著。[10]
參考資料:
王玉東。如何讓情境創設更有效[J]。教學與管理,2010,(1): 22-23。
[2]案例選自李吉林。情境教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6,90。
[3][7]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學三。選自
[4]李吉林。小學語文情境教學[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96.
[5]案例選自李吉林。情境課程的操作與案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24。
[6]案例選自李吉林·李吉林和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69。
[8][9]案例選自李吉林·李吉林和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155.184。
[10]選自李吉林、李吉林和情境教育的案例[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249。
作者簡介:王麗娜(1991年-),女,遼寧省開遠市人,渤海大學教育體育學院小學教育碩士,從事小學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