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1488-1559),四川新都人。明六年第壹進士,被授予翰林稱號。嘉靖當時是宴會上的官員。由於他的率直和直言不諱的批評,他被明世宗張婷駐防在雲南永昌,死在貶謫府。楊學識淵博,記憶力強,著述極其豐富。下壹代沒有人像妳壹樣。受六朝影響,他的詩不同於前七子,不是很高,而是清新優美。沈德潛說他“在李賀諸子之外形成了自己的隊伍,隨題成形,並以此為依托”(《談詩》)。劉是他的代表作。“垂柳垂柳香年開,飛群飛花媚天。”第壹副對聯運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外在形象展現柳枝柳絮的內心世界。垂柳垂柳是拂地垂柳,是結子,即結子系香年,阻光流。在楊以前,詩人寫柳枝多為送別,如《詩經》。采薇”、“我曾去,楊柳依依”;唐代李嘉佑的《從太素到王廷易,感悵而有事》《樹遠送客》;劉禹錫《柳枝詞》“長安在無限樹上,唯有垂柳能走”;李商隱《贈柳》“堤遠,意隨”。這壹切都是從告別的角度。楊大概是受了晉代傅玄的《長繩系日本車》和唐代張的《吟柳》“欲留薄葉春色,須系長柳”的啟發,所以想象出了長柳絲,仿佛系住了芬芳的歲月。房年極其抽象,壹個“萬”字。有了情態,有了意象,就可以被觸動,被捆綁。《飛柳絮飛花》寫的是柳絮滿天飛。”“媚”是討好的意思,“媚”是指跳舞來取悅和贏得田源的好感。在楊之前的時代,詩人寫柳絮,或鄙棄柳絮輕浮無情,如韓愈《晚春》、《郁莢無才,只解滿天飛》等;或可惜對別人不重要,如蘇軾《水龍隱》“似花猶似非花,無人悔落教。”與以往的刻板印象相反,楊認為柳絮並不是壹個無情無義的東西,它也懂得用溫柔的舞姿取悅遙遠的天空。這兩句話化現實為虛無,用簡單的筆勾勒出壹幅春日美景,賦予了沒有感情的柳枝柳絮以人的心理感受。”自己看事物,所以壹切都是我的主觀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壹個“萬”,壹個“梅”,表達的是柳枝柳絮的內心感受,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不言而喻。
“金距鬥雞寒食後,玉娥翻雪暖風前”。顓頊出自李商隱的詩《柳》,“金光燦燦,白玉花依舊盛開”,並指出。黃金距離鬥雞是指給雞爪裝備金屬板,就像壹個穿著盔甲的武士,前進時可以攻擊敵人,後退時可以保護自己。鬥雞的習俗由來已久。《左傳》記載:“姬之雞鬥,姬之引其羽,郎之為金距。”這裏用黃金距離鬥雞來比喻柳枝的蜿蜒起伏。菜涼了,金黃的柳枝不停地上下擺動,就像雞打架時伸出的爪子。玉蛾是白色的蝴蝶,梁元帝有“柳絮飄”這句話,楊賦予了更生動的形象,意思是在暖風下,白柳棉飛舞,漫天飛舞,就像壹只白色的蝴蝶扇動著翅膀。用“金距鬥雞”來形容柳枝,落實“萬”字,用“玉蛾翻雪”來形容柳絮,落實“梅”字,比喻恰當,用詞新穎,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對聯分首聯,由虛入實,表現柳的外在形態,即柳枝的動態和柳絮的舞動。
“不離河而歸,拋橋而路邊”。這裏的“離別”句是用壹句或三句寫柳枝,“拋”句是用兩句或四句寫柳絮。在河上,河是折柳葉的地方,橋和路邊是柳絮飄落的地方。漢代有“折柳”的習俗,用來送別。古人離家遠行,因陸路不便,常走水路,親友多到江邊或河邊送別。南朝江淹別府中所謂“南浦送君,何傷”就是這樣的情況。臨別時,歡送會將楊柳折成禮物,取平安之意,送祝福。雙方似乎都有了精神寄托。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無論是在江上,還是在河邊,柳枝已經從根部被折斷,為他人哭泣,傷害他人;狂舞過後,柳絮或飄在橋邊,或落在路邊,無人問津,無人問津。頸對聯翻譯成纏綿的枝頭,和絮的失落。而枝幹與根分離,就像人們離開家園壹樣;沒有支撐的絮狀漂流,和人的支撐壹樣空洞。從構圖上看,是承上啟下,緊密相連。且壹語雙關,寫柳也是寫人,物我相融,虛實相生。它還委婉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在遠方生活和思鄉的苦悶心情。在這壹點上,詩的風格也帶有濃重的憂傷。“遊魂漸消月滿,美人斷腸。”說“靈魂消失”,說“心碎”,都是告別了深深的思念和悲傷。漂泊的遊子面對高懸的孤月,被綠柳色挑起無限鄉愁;獨居閨閣的美人,被迷茫的柳煙深深打動。前六句在風景中蘊含感情,寫的很安靜,後兩句用風景來抒發感情,也把感情推到了最高點。從章法上看,前六句穿插著柳枝柳絮,到了結尾就匯成壹條河,使全詩渾渾噩噩。
第壹次讀這首詩的時候,很容易把它當成壹首簡單的關於物體的詩。其實包含了作者的人生經歷和感受。作者到處寫楊柳,其實寫的都是人。也就是說作者通過托物來表達自己的意誌,所謂言在此,意在彼。寫柳是陪襯,借柳抒情是楊的誌向。看看第壹副對聯,垂柳垂柳的“喜年”,表達了作者自己的心事。逝者如斯,歲月不饒人,包括作者自傷的苦惱,老板的失敗。但“梅”壹詞不能簡單地視為作者在六朝影響下對文采瑰麗的追求,它實際上是作者孤獨靈魂的獨白。作者生活在雲南,在首都看天自然是遙遠而高不可攀的。這裏的天,表面上是指自然界的“天”,實際上是指楊自己命運的主宰明世宗。意思是他雖然被感動,頭被打破,但依然忠於皇帝,不改初衷。但天高皇帝遠,壹個孤獨大臣的眼淚天天發。作者內心的失望可想而知。人在悲傷絕望的時候,往往會用過去的快樂來沖淡當下的痛苦,作為生存的精神支柱。從這個意義上說,對聯既是隱喻,也是現實主義。我們不妨把它看作作者對自己在北京生活的回顧。鬥雞和輕舞,既反映了作者生活中庸俗的壹面,也反映了他年輕時的成功和春風。但作者畢竟不同於壹般的封建士大夫。楊不願與世人同去,於是做了個鬼臉,進諫。結果他闖禍自焚,逃到了雲南。這條領帶再現了作者與家人分離的場景。在橋上、路邊無依無靠地漂泊的,是楊自身命運的藝術再現。尾聯進壹步寫兩地相思。盛安是絕世天才,妻子是才貌雙全的美女。夫妻可謂郎才女貌,如魚得水。現在老閻都要分開飛了,我們的想念不言而喻。北京和雲南相隔萬裏,作者用壹套工整的對仗把萬裏的空間濃縮在手邊,從正面寫,從反面收梁,相當明顯。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不寫妳如何思念對方,而寫他們如何思念自己,這是壹種傳統的寫法。錢鐘書先生稱之為“據實虛構,想象與記憶相結合,創造出詩情畫意”,金聖嘆稱之為“留下美人魂的方法”。“這文字是出自《詩經》嗎?書開始後,追隨者眾多。它表達了更持久、更深刻的思念之情。顯然,楊借用了這種寫法,但他似乎並不滿意。他不僅寫了自己對月圓的渴望,也寫了妻子對劉的傷害。其中,遊子與美人,青塞與青樓,穿越時空,巧妙地合攏在壹起,形成了壹幅模糊而又感人的畫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這首詩的語言清新優美,風格明朗明快。胡應麟說得好:“風滿書卷,詞自然如首芙蓉,花鮮為莫比”(《詩》);沈德潛稱之為“六朝風者,八句皆對,壹變之風”(《明詩集》)。作者到處唱楊柳,到處寫人。句法極其多變,錯綜復雜,可以說是字字完整,句句不當,可見作者在布局和遣詞造句上的高超功力。明代詩壇是前後七子壹統天下。從所謂“人皆強而玄妙,人皆大長江東”(吳喬《圍爐談詩》)的悶音來看,這首詩別出心裁,獨樹壹幟,宛如壹個可愛的少女,婀娜多姿,賞心悅目。詠柳詩中,允推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