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詠史惜古詩常用的寫法有哪些?

詠史惜古詩常用的寫法有哪些?

第壹,詩人完全用形象說話,不加評論。

“詠史詩壹首”唐代:李商隱

北湖南麓水長,旗降百尺。

三百余年如壹場短夢,金陵中山真的有龍瓣?

解釋:

玄武湖成了壹片汪洋,旗上掛著壹根百尺竿。300多年就像壹場短暫的夢。金陵中山真的有那個龍牌嗎?

這是李商隱史詩的代表作之壹。它只用了28個字,通過六朝新陳代謝的史實來表達他的感受,說是史實,因為金陵(北湖,即玄武湖)確實是六朝故都,“百尺竿降半旗”顯然不是歷史場景,更不可能是六朝王用百尺竿降半旗。

但作者是這樣寫的,無論是從《海賊王》的廣度,還是從《百尺竿頭》的高度,都可以通過他們的形象想象出六朝末代統治者的荒淫、昏庸、無恥。這是史詩中的歷史,是壹部藝術史。

第二,借古諷今是壹種常見的表達方式。如都城金陵古城,西晉、宋、齊、梁、陳,歷史都很短,在他們悲憤仇恨的史實中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教訓。因此,金陵懷古幾乎成了史詩中的壹個專題,成了國運衰微時關心政治的詩人的共同主題。

金陵懷古唐朝:劉禹錫

潮滿冶城朱,日頭斜征亭。蔡周新草綠,幕府老煙綠。

繁華與浪費,是人事、山川、空地勢造成的。後院有歌,苦不堪言。

解釋:

春潮淹沒了葉城的舟楫,夕陽的余暉斜照在鹿亭裏。蔡州新草壯綠,幕府山依舊霧蒙蒙綠。壹個國家的興衰取決於人事,山川也有險峻的地勢。玉樹後花園花的亡國之歌太悲聽了。

詩的前兩聯只是指出了與六朝有關的金陵名勝,以此來暗示時代興衰的原因。後兩個聯想,通過討論和感慨,提出了國家存在,但道德未危的絕妙意見,暗示當時的統治者依仗關中山河之危,縱情聲色,正在步六朝滅亡的後塵,意味深長。

第三,詩人對歷史進行冷靜理性的思考,他不在其中。他只是用歷史事實或者對歷史事實做假設來表明自己的態度。

唐代提烏江亭:杜牧

軍事家勝敗在意料之外,包是個有羞恥心的人。?

江東有很多有才華的孩子,他們會不會東山再起還是個未知數。

解釋:

勝敗是兵家常事,事先很難預測。能忍受失敗和恥辱的才是真正的男人。江東的孩子大多是有才華的人。如果他們能重整旗鼓,奮起反擊,很難說誰贏誰輸。

這是壹首感嘆項羽兵敗,自刎烏江的詩。前兩句是就事論事,批評項羽不能“恥”;三四句話對歷史事實再做壹個假設,表示遺憾,從而說明“男人”應該是靈活的,不屈不撓的,這是相當積極的。

第四,首先是場景,引發討論或情緒。也有史實不多,但以議論為主的詩。

詠史詩五首:第五首:唐代杜甫

諸葛亮的名字永遠留在了天地裏,他的肖像崇高得讓人尊敬。為了規劃世界的戰略,世世代代似乎都是欒峰的欒峰。

伊尹、呂上難分伯仲,不可同日而語,對軍事行動的指揮沈著冷靜,讓蕭何·曹參望塵莫及。漢室繼位是運氣使然,諸葛亮雖難復興,但意誌堅定,壹心撲在繁忙的軍事上。

解釋:

諸葛亮名震宇宙,萬古流芳。他崇高的品格真令人欽佩。《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策劃的結果,他就像壹對夫妻在高空飛翔。呂上的才能和伊尹不相上下,指揮千軍萬馬也比不上曹參和蕭何。漢朝的命運已經衰落,難以挽回。他意誌堅定,最終因忙於軍務而死。

這是作者遊覽武侯祠,由衷贊嘆,寫成詩。作品以熱情的筆觸贊美諸葛孔明的胸襟和才華,哀嘆其壯誌未酬。詩中除了“人像”之外,其余都是議論,全詩不虛,句句動情。

第五,全詩只講史實,當然不是史書上的“史實”,沒有評論,連壹句自己的身世都沒有。這個思路重在塑造形象,用形象感動形象。

詠史詩五首(三)唐代:杜甫

萬山萬壑近荊門,光女生於斯長於斯。她從紫色的宮殿出來,進入了沙漠,她現在已經變成了黃色黃昏中的綠色墳墓。

她的臉!妳能想象春天的風嗎?,桓配空是夜月的靈魂。她的玉吉他上的韃靼之歌,訴說著她永恒的悲傷。

解釋:

千山萬谷繼續到荊門,王昭君長大的山村至今猶存。宮殿向塞外的沙漠走去,只留下壹座孤墳在無人知曉的地方面對黃昏。迷茫的君王只是通過畫圖來辨認昭君的面容,山下的竟陵才是昭君靈魂的回歸。她的胡音琵琶流傳千年,分明是悲憤交加。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是,從頭到尾都是圍繞意象展開的,不需要半個抽象的論述。然而昭君的悲劇形象卻給讀者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第六,場景中有史實,場景設置為背景的想法。

金谷園唐代:杜牧

熙熙攘攘的過去,已經帶著塵埃的芬芳,沒有了;水無情,雜草年年綠到春。

鳥兒呻吟著,夜晚伴隨著東風的聲音來臨了;落花就像從樓上掉下來的綠珠壹樣美。

解釋:

金谷花園裏的奢侈品已經隨著芬芳的灰塵消失了;園中水流不息,春草年年綠。黃昏時分,鳥兒在東風中嘆息,花兒紛紛飄落,就像為石崇墜樓的綠珠美人。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昔日的繁華如今的荒涼,三四句寫的是黃昏鳥鳴東風落花,從而聯想到石崇的寵妓綠珠死亡,石崇跳樓自殺的史實,對綠珠作為落花不能獨立的命運表達了深切的同情和惋惜。全詩描寫風景,風景蘊含情懷,四句蟬聯壹體。劉禹錫的《金陵五題》都采用了這種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