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裏西亞紡織工人屬於什麽流派?
邵長坤江蘇響水中學
最近在壹張試卷上看到這樣壹個題目。《西裏西亞紡織工人》是德國著名詩人海涅的作品:“憂郁的眼睛裏沒有淚水。他們坐在織布機旁,咬牙切齒:德國,我們在織妳的壽衣,我們在織三層詛咒——我們織,我們織!”這應該屬於哪種文學體裁?
A.浪漫主義b .現實主義c .現代主義d .荒誕
答案是“b現實主義”。
我懷疑這個答案,我從網上查詢了壹下。這個問題最早出現在2008-2009學年徐州高三第壹學期歷史考19號,之後出現在北京高考網09高三歷史考19號,被很多學校采用。
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流派最容易混淆。從時間上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壹直持續到20世紀40年代末,而現實主義文學運動興起於20世紀30年代,在19世紀中期成為歐洲文學的主流。兩種文學思潮的影響壹直存在至今。從內容上看,兩個文學流派都是不滿社會現實,批判資本主義秩序。
區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必須從各自的風格特征入手。
“浪漫主義”的風格特征是:強調個人感情的自由表達,具有強烈的主觀性;習慣於對比和誇張,想象力豐富;大多憂郁多愁善感。“現實主義”風格的特點是:力圖再現現實生活,典型地再現社會面貌,深刻剖析現實社會的矛盾,揭露和批判社會黑暗和醜惡。
浪漫主義不註重對生活對象的真實描寫,而是力圖表現理想、主觀願望和對理想的激情,遵循理想化的原則。浪漫主義文學創造的藝術世界是壹個想象的、超現實的、主觀的世界,表達的是壹個人的感情和主觀願望。現實主義強調文學對現實的忠誠和責任。現實主義文學希望真實呈現社會存在的真實狀態,追求客觀,同情底層民眾。
對照上面的分析,我們來看看西裏西亞紡織工人這首詩。修辭上,“三重詛咒”體現了排比。“此處花未開先毀,腐肉糞餵蛆”之類的句子,顯然是隱喻和誇張。“腐肉”和“糞便”是德國封建專制的隱喻,“蛆蟲”是各種剝削者和寄生蟲的隱喻。《無淚》和《咬牙切齒》刻畫了工人對社會壓迫和剝削的痛恨。隨著織布機有節奏的運轉,紡織工人的感情奔湧而出。詩中用了十二個“織”,反復出現,“織”字緊隨其後,讓被詛咒的感情始終在最後。全詩表達了作者對德國反動統治者的詛咒,以及埋葬那些醜陋的人,創造壹個真正屬於工人階級的美好祖國的願望。在這首詩中,作者借紡織工人之口表達了自己的強烈憤慨,並運用了比喻、誇張、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這種情況不是社會的真實狀況。據此,完全可以得出這首詩屬於浪漫派的結論。
為什麽命題者認為答案是現實主義?壹個可能的錯誤是,現實主義文學是19年30年代以後興起的,詩是1844年寫的。實際上,這兩個學派在時間上是交叉的、平行的,甚至是結合的。海涅是從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同年寫的德國童話,采用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方法,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被歸為“浪漫主義”。第二個可能的錯誤是,這首詩寫於西裏西亞紡織工人起義之後,工人的鬥爭是針對德國資本家的,所以符合現實主義興起的背景。實際上,浪漫主義不僅“反對資本主義社會殘余的封建因素,而且揭露資產階級本身造成的種種罪惡現象”(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三參考書第318頁)。詩中沒有直接批判資本家,而是詛咒“上帝”、“國王”、“祖國”、“舊德國”,從整體上批判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現實。
判斷文學作品的體裁,必須重視這些觀點。1.某個歷史時期可能存在壹種文學體裁,但不代表只有壹種體裁,很多體裁往往是並存的。2.某種文學體裁在某個歷史時期可能占據主流,但不代表這種文學風格只存在於這個歷史時期。3.壹部文學作品本身可以融合幾種體裁。4、壹個作家的寫作風格往往不是單壹的。判斷壹部文學作品的體裁,只能依據內容本身,而不能依據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