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個詩學命題,皎然提出了“用而無體”的概念。《詩》:“夫境異,實難明,顯而不可取,風景也;可聞而不見,風也;雖然要看我的外形,但是不用身不用心就很奇妙;義貫穿於許多意象,但沒有固定的質和色。”本文提出了詩歌境界的審美標準。詩既要像現在這樣描寫“可見而不可取”的景物,又要像在耳邊那樣描繪“可聞而不可見的風”的聲音,還可以“雖依我形而巧用”,從而達到匠心(巧用)如自然(融體)的境地。“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所以我明智地利用了妳的經驗。”(《周昌時畫毗沙門天王之歌》)真理之體,是由心體悟,不是由耳耳體悟。“憂喜占月,月無心異。”(《山海經》)詩和功能是對應的。“詩起作用,空只是寂靜。”(《答蜀冬書》)“詩在情,法在空。”(《楊栗任尚方論涅槃景宜》)可見,功用指物,詩即詩;詩歌情感的本體依賴於詩歌語境來表達。非物質的妙用,是指詩歌與所描繪的對象要高度融合和兼容,要表達的痕跡不要直接顯露出來。功能是詩意的表現,所以是詩歌創作的關鍵。論詩歌文體的功能。事實上,體和用的關系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有時指詩歌意象的意境。“其作用也,意必有險,造句難。雖然由我決定,但這是上帝給的。”(《詩序》)與詩的聯想和立意有關。詩歌與詩歌情境的選擇、題材的側重、表現方法有關。"詩人的角色充滿了氣勢和意義。"(《春草長在池中,明月照在雪上》)身體有時指的是詩,機能指的是氣質。“作者措意,雖有氣質,不妨。比如瓢裏有個天地日月,時不時拋線,似斷似續。這就是詩中的仙女。忌諱者,不可及。”(《明功用》)身有時指氣象、體勢、意,用指性情、對抗、用。“天密,比身深;意圖比功能更深刻;用法不延,從深到音;物之用不正,深於義。
晚唐五代詩風深受皎然體用論的影響,更重功用。賈島《南秘二》列舉“意象是詩人的角色”。“在自然界中,壹物壹象被觀察和利用,勝過君主和臣民;君臣之變,天地在壹個平面上,不宜用之?”《論將例》:“天地日月,夫妻,不如君臣。明暗由身體判斷。”論刀法的興衰:“身以象示之。”張《禪與詩論》:“詩人寫的是壹種形式,但用來襯托、渲染某事物的意義、情境、精神、氣氛,是有用的。”君臣之變是體,而用來比情的壹物壹象是用;比君臣,乃天地日月,夫婦所用。“體與用在這裏的對應關系是:君為體,臣為用;天為體,地為用;日為體,月為用;夫為體,婦為用。”君臣合壹,天地同機”是指體與用的關系是利己的、和諧兼容的、體與用同化的、妙與非體的。張認為“身屬內,故為暗;用在屬外,所以很清楚。“這是正確的。但是太簡單了,容易模棱兩可。身體是使用的目的和目的,無法具體感知,所以是黑暗的;用是身體的表達和方式,有可能聞到和感受到覺知,所以是清楚的。張認為明代許提出的皎然之功的概念是不準確的行動的力量就是所謂的完美。”(《詩風辨》卷三)也認為郭紹虞註釋的“意境”也是不準確的。(《中國歷代文論選》)也認為對李壯鷹詩體校勘的解釋不妥。”功能:佛學,指的是意向性思維引起的心智活動。”“它意味著文學的創造性思維。”其實,徐、郭、李的解釋都是對的,只是解釋的角度和出發點不同。徐從妙用無體的角度說“盡”,指的是體用和諧的境界。郭聰公說“意境”。李從這壹特點出發,說它是壹種因妙悟而產生的“文學的創造性思維”。嚴旭的《風騷主題》對象門雲:“詩歌的對象是最重要的。如果妳不用它,妳就不能爬山和指揮壹艘船。雖然很及時,但是很有用。“這表明意象的使用在詩歌的形體和功能的關系中是最關鍵的。詩歌風格和使用的含義不要太死板,風格和使用的關系可以舉出很多對應的範疇:情即風格,景即使用;意境為體,用物象;魅力是體,描寫是用;氣質是身,語言是用;旋律為體,用的是平調;風格就是風格,作品就是用;境界為體,手法為用;神為體,形為用;虛是身,實是用;意為體,言為用;情、理、趣為體,物之景為用;內容是體,形式是用;題目是文體,用的是文字;外在意義(寓意)是體,內在意義(表面意義)馬上用;目的是身體,方法是使用等等。因為身體是用來表達的,所以用身體很重要。宋人更重視這種作用,進而提出“以言代言”(詩人玉屑引自《曼話》卷十)。明代王驥德提出:“不壹定要罵題(體),但要講就能看出是什麽(用)。說肉體只是用來。佛教徒所謂的不離不棄,就是不壹樣。“可見,在闡釋古代詩學時,厘清體與用的關系是多麽重要。
“無壹字,乃風流”的詩學命題,既受古代的意蘊論、意境論的影響,又深受皎然的無形詩審美完善論的影響。
《詩品》所倡導的詩風是含蓄自然的。它們是意境理論的主要理論核心,構成了古代詩學理論中壹個重要的詩學範疇。言外之意,是指用在這裏的詞,卻是打算用在另壹個(體)裏的,詞內(用)和詞外(體)都有意義。身含文字,隱而不露;用儲的話來說就是厚而不薄。它指的是語言意象和文學文本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感情和趣味。自然是指內容(體)的表達,意象的組合,結構的安排,語言的運用,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自我、自由、自在;然而,自然,本來。莊與禪的人生態度不同,老莊與世界和諧,佛禪與世界對抗,最終追求的是精神主體與宇宙本身和諧的自然狀態。含蓄是中國人審美表達的追求;追求自然是中國人的審美追求。含蓄自然雖然源於先秦儒家的倫理道德和自然哲學,但在精煉性和深刻性方面卻深受禪宗的影響。言意論的中心話題是言意,言意受禪宗的表述影響,彼此割裂,不離道。自然深受中國獨特的實用主義理論及其與禪宗融合形成的妙用無體的審美境界理論的影響。暗示自然是利用不成熟這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寓意無體,情趣婉約,不露痕跡;自然是講究巧妙運用的,語言文本中運用的藝術方法自然是巧妙的。意境理論孕育於先秦魏晉南北朝,提出並形成於中唐,近代以來不斷深化。戴樹倫、權德輿、劉禹錫、白居易等人都在中唐時期對意境進行了探索,最終形成並確立了這壹最重要的詩學範疇。王昌齡《詩品》最早提出“意境:心中想之,得其真。”說出含蓄的問題;權德輿提出了“意與境”、“利害皆遠”的思想,強調體用結合;劉禹錫指出“境生於象外”,用之求體的追求方法。皎然不僅提出了取境造境說,而且提出了無形意境的審美完善說,這標誌著意境理論的形成。追求的是取上下文、造詞造句的自然天真之美,但詩歌所表現的氣質卻可以是無憂無慮、善解人意的。妙用無體的審美境界對屠及後世影響很大。
《詩品》的哲學基礎是中國哲學與禪宗哲學融合的身體功利論。二十四首詩,每首四字十二句,壹般分為解題(風格)、描寫(運用)、深化(風格)三部分。用的表達是禪宗的迂回,追求的審美境界是身體的妙用。“大用外排(用),實體充(體)。”“超越象(用),妳得到環(體)。它是強大的(被使用的)和無盡的(身體)。”(《雄渾》)“蘇軾無聲(用),妙機微(體)。”“遇匪深,即瘦(身)。它有相似的形狀,握手已被侵犯。”(《稀釋》)“用得越多,就越真。”(《瘦子》)“怪者取真(身),持芙蓉(用)。”“在靈(體)裏是空的,但被封(用)了。”(《高古》)“空池流泉,古鏡照神仙(用)。體素清凈,月歸本真。”(《洗》)“喝酒如喝酒,強身健體。”“天地同立(用),神化同(體)。”(《金鑒》)“真氣充盈(體),萬物圍繞(用)。”(《天馬行空》)“妙造自然(用),誰應和切(體)。”(《靈異》)“有實在之作,如不可知(體)。形象要活,自然已怪(慣)。”“語言(用)不想犯(體),思維(用)不想蠢(體)。”(《細致》)“唯房屋性質,真取身(體)。控物自給,率(用)。”“如果是自適應的,那就大有可為。放出來就是贏了。”(《愛惜野》)“神古之奇,輕而不可收。”(《清奇》)“道不自足(體),而與之方。”(《遊曲》)“忽遇隱居之人(用),如見道之心(體)。”“情至(體),妙不可尋(用)。說到天空,泠然希望聽到。”(《實相》)“絕留於靈,歸清真(身)少。妳要找水影,就寫陽春(用)。”“皆如大道,妙契隨塵。走形(用)像(體),幾個人。”(《說文》)“若遠,則非(身)。道家契約少,終必違俗。”(《超越》)“不可為,則聞(用)。知道的越多,想要的積分就越多。”(《儒雅》)“若納水缸,如旋丸(用)。丈夫怎麽會知道假體是傻的?”(《流》)宣發在詩歌階段的審美表現,是禪宗離間、別離、迂回說禪的含蓄表達;崇拜的審美境界是體用交融,不留痕跡,妙用身體的自然審美境界。
“無字可以風流”是對“惟見情不見言”審美境界的進壹步發展和闡釋。有兩個重要的方面:情感內容(風格)和“但見情感而不見文字”所強調的語言文字(運用)。通過藝術表現(巧用),內容的體與文的用,使所表達的內容感悟達到完美和諧、體與用不分、巧用無體的自然境界。皎然認為這是壹種非常高的文采和浪漫的藝術境界:“我祖上的文章都是有名的,千百年來壹直在世界上被人稱頌。在雪中飛翔,在梁園中跳舞是美妙的,春天的池塘很美。天下承我,風自來。"(《舒祖德贈湖上沈》)司空圖認為,無靈物的妙用不僅僅表現在這兩個方面,只有各種物理的、實用的關系達到無靈物妙用的審美位置,才是浪漫的。皎然認為要巧用無體的文風,意境的表達要含蓄自然。司空圖認為身體的妙用可以達到最佳的浪漫感,“象(體)外之象(用),景(體)外之景(用),味(體)外之味(用)”,強調意境的豐富性和多層次性的特點。
意蘊和本質是解讀詩歌的關鍵。含蓄是壹種強調用美不用體的審美表達。自然是壹種強調用美不用體的審美境界。《寓意》:“壹言不合,便是風流。如果妳不擔心,言語不會影響妳自己。這是壹場真正的屠殺,跌宕起伏。酒滿則花歸秋。龍空塵,忽海。深淺聚散,取萬分之壹。”“壹言不發,都是浪漫。”這是司空圖詩學理論的最高美學追求。“無是言”,指描寫或表現的對象不是局部直接表現,而是彼此分離,即繞道說禪的方式;是身在相(用)中,無壹字,色相空空,各種身用關系不露絲毫雕琢痕跡。《與季普書》引用戴樹倫語:“詩人們的視線,如藍田的艷陽天,就在眼前,不能放在迫在眉睫之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嚴羽、王世貞所推崇的:“羚羊掛角,無跡可尋,透徹細膩。不能停泊在壹起,如空中之聲,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有教室的詩》引自《滄浪詩話》)詩歌達到了這樣壹種奇妙的境界,色調空靈,意味深遠,韻味無窮,有了超越韻趣的意義(論與李生的詩),就是浪漫。”如果妳不擔心,言語不會影響妳自己。“自我是身體,語言與內容的身體沒有直接關系;如果身體是身體,身體就像外部場景和味道。”這是壹場真正的屠殺,跌宕起伏。“真正的屠殺是精神主體;隨著它的起伏,身體在使用。“似壹杯酒”這句話,是用迂回的方法說禪的壹種微妙境界。”淺深聚散,萬中取壹。“意為相分,若即若離,相用,相融。”自然》:“到處看,不帶鄰居。所有的路都適合未來,開始就是春天。喜歡每壹朵花,喜歡期待新年。與其窮,不如真。妳寂寞空虛,雨後可以摘蘋果。薄言,日久矣。“前四句,景物描寫要寫得與物自然,精神主體要與宇宙本身和諧。五句、六句和九十句描述了適應環境的方式,以及“與妳生活的地方和平相處”。"(《問題》)七八月末兩句,講的是自由的精神主體與宇宙本身相融的狀態,與大道同化的自然狀態。
“無字,是風流”的詩學命題,深受禪宗彎路理論和中國哲學的影響,即無字如禪彎路,如中國哲學。情、理、趣如禪宗之體,景語結構如禪宗之禪。詩的本體不能說是用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各走各的,就是繞路談禪。哲學上叫“妙用無體”。沒有身體,就不可能直接涉及身體。身要包含無限和諧,無縫融合,無痕,即妙用無身。“無字”不是說不寫壹個字,而是說語言和文字都是為沒有字的身體而使用的,沒有與身體直接相關的字。而要表現的身體卻深深地蘊含在其中,詩人高明的詩性思維溢於言表,那就是“要浪漫。”“浪漫”指的是詩意與景物、意境與意象實用、神韻與描寫、氣質與語言、氣質與境界、風格與作品、境界與技法、精神與形式、虛與實、意與言、情與趣與文字表達、內容與形式、寓意(含蓄)與內意(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