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壹個文學體裁的創作最註重的是積累,形式和情感的積累。妳看紅樓夢裏香菱的詩就是壹個生動的例子。雖然妳的這兩首詩表面看起來還行,口若懸河,但實際上不可能是優秀的作品。首先,妳好像是壹首五行詩,但是我完全看不出詩的韻,說明妳是壹個粗心或者淺薄的初學者。從內容上看,沒有什麽能讓讀者觸摸到、感受到有形的東西,容易讓人覺得是無病呻吟,而不是有情有感的詩。第二首現代詩在觀念上基本重復了第壹首,但在形式、遣詞、用韻等各方面並不壹定超越它,仍然只追求文字的極致和快感。。其實真正優秀的詩歌,並不是純粹的文學創作,而是發自內心的文字,所以我們可以讀懂壹個人的心,看清壹個人的臉,知道他是壹個什麽樣的人。任何文學體裁都是如此。我覺得蔡智恒的言情小說比瓊瑤的好,因為我能看到這個中年痞子在學生時代幽默俏皮又不失溫情浪漫的壹面,而現在在校學生也能找到很多自己的影子,讓他們覺得真實,感動,感動。瓊瑤的作品給人的印象是虛假和不真實的。其實她是壹個只片面追求文字和情節的小說作者,年紀也很大了。她喜歡的女生,大多是沒有經歷過現實、初戀甚至沈迷於幻想的女生。所以可以說風格和個性,作品和個性是高度統壹的。如果沒有統壹,那就沒有人喜歡用高超的技巧雕刻出優美的文字,因為那是假的,他只能說是偽詩人。
我說的不是妳。妳只是寫作初學者,還在發展中。不能隨便下結論。妳看,像秦檜、嚴嵩、汪精衛這些詩書俱佳的人才,人格是不完整的,再好的作品也只能被唾棄。希望這些對妳理解詩歌,加強創作有所幫助。
回答問題並補充:
作為壹種體裁,詩歌的特點是它的建築美和節奏美。按照朱光潛的說法,最原始的詩歌都與歌舞密切相關。當然,妳說的神韻當然是詩歌作為從歌舞發展而來的獨立藝術的特點。但是,它的本質特征可以拋棄嗎?我們可以粗略地看壹下歷史上具有獨特魅力的詩人的作品。《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源頭,以其優美的押韻結構和句式,不愧為中國詩歌的鼻祖。楚辭是壹個完整的整體,被稱為騷體,是根據楚語寫成的。修辭之美,想象之瑰麗,文學技巧之高超,在中國詩歌史上是獨壹無二的,是壹座不可超越的高峰。人類總是在發展的。我們可以看到,詩歌作為壹種獨立的文學體裁,越往後越傾向於節奏感。漢賦也是詩情畫意的,暫時可以忽略。後世的漢樂府,魏晉南北朝的詩,永遠是最輝煌的方向。隋唐時期,格律詩的體質終於形成,迎來了中國乃至世界詩歌史上最尷尬的高峰。中國的詩歌在押韻、絕句、對仗、粘連、錯落的過程中真正發展成為壹門成熟的藝術。這些東西的形成,是很多古代音樂家和詩人苦心經營的結果。後來的人才可以坐享果實,按規矩也能寫出美妙的詩句。杜甫“晚節漸精於詩韻”的藝術追求更是令人稱道。當然,在詩歌中表達抱負是第壹位的。即使我們不用文字傷人,詩人也是嚴格尊重詩歌的格律形式的。偶爾要救他們不粘,有壹些固定的出格格式,比如堅持真理,偷春式。我們應該向明清時期的詩人致敬。當詞、曲這兩種類型的詩歌回歸音樂,逐漸退化為庸俗平庸之作時,它們仍然能夠堅持詩歌的研究和創作。他們那個時代的漢語口語發展與唐宋中古時期並不完全相同,在音韻上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但為了不割裂古代詩人,他們努力綜合各地方言,產生壹種平仄的韻腳,傳承最原始最優雅的詩歌。他們堅持中國詩歌的格律風格,嚴格按照平仄的要求寫詩,出現了許多優秀作品。劉伯溫、唐伯虎、夏完淳、錢謙益、納蘭性德、龔自珍、黃遵憲是其中的傑出代表。文字功底深厚的人,不會被格律束縛,而能駕馭格律,發揮修辭和音韻之美。現在的人覺得很難計量,是因為我們從小學開始學漢語拼音,阿姨來摘梨,都是膚淺的童謠。長大後,我們不得不被教科書上洗腦中國人的道德思想所綁架。在古代的啟蒙教育中,孩子要背《三字經》、《百家姓》、《千言萬語》、《千首詩》、《龍文》、《鞭》、《影》、《李翁的交換》等書。這些書使他們掌握了詩歌的節奏,在短時間內背下了幾千個漢字,培養了高雅的情趣,讓他們分辨真、善、美、假、醜、醜,懂得為人處事,培養了完整的人格。現在的人要想熟練掌握詩歌的節奏,只需要像過去的孩子壹樣付出壹些努力,短時間內效果很容易看到。。。對於癡迷自由詩,又覺得有前途的人,我可以繼續貼我的文章,希望能有所啟發。總之,要崇拜,要羨慕,要學習古人,就要學會壹種方法,而不是半吊子,半吊子。詩歌的節奏是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東西,千萬不能丟。反對新詩,請看這篇文章:
我寧願談中國的舊詩,也不願談五四以來的新詩。為什麽?新詩給人壹種很直接的感覺就是散,有人認為這才是新詩應有的風格。但美學家朱光潛在他的《論詩》中附加了壹封信,告訴壹個寫新詩的青年,當他讀中國的古詩詞和外國的古典詩詞時,可以在其中看到非常嚴謹的結構美和音韻美。但當時有些年輕人覺得外國詩更自由,更好寫,對三昧未能理解,就盲目推崇,敢於寫新詩。所謂的自由詩怎麽會出來呢?所以他建議年輕人多從散文入手。在朱光潛看來,五四以來的新詩大多不理想。首先,新詩創作幾十年,只有少數優秀作品為人們所熟知;其次,詩歌的壹大特點是,它的美只能以詩歌的形式表現出來,而這是散文或其他體裁永遠無法表現出來的。(比如有壹次晚上我騎車回家的路上,天上的明月溶解了,天空壹片晴朗,月亮的光暈和幾縷薄霧融為壹體,形成了壹個仿佛不真實的仙境。我跟同學說,這樣的風景如果由散文家來敘述,那就要用很多平庸的辭藻和修辭來還原了。我的舊作中“行雲應是嫦娥袖”這句話,只是用飄忽的嫦娥袖來比喻行雲,襯托明月,而月亮和行雲本身就是嫦娥和袖,從而形成了壹種渾渾的境界,壹言以蔽之。這就是詩的美,有說不完的話,也有說不完的意思。事實上,很多廣為人知的新詩名句都可以很容易地運用到散文中,只是含義更為清晰,這也進壹步說明,大多數新詩本質上都是被砸碎的散文。因為詩人善於發現生活中的零碎美,並能把它們串聯起來,所以寫出來就是詩。寫詩不是壹件容易的事。如果只是相信“真情實感”,亂寫亂畫,還能叫詩嗎?散文比較包容,對外來事物敏感,有氣質。如果修改得當,就是散文。詩歌作為文學中的文學,是很多著名作家不敢輕易嘗試的體裁,根本不能開玩笑。詩人是心理學家,不僅能把生活中零碎的美串聯起來,還能找出人們模糊的精神軌跡。他們可以從無邊無際的天地中畫出壹個微小情節的無限而深刻的畫面,從浩如煙海的史書中從壹個塵封的軼事中挖掘出新的意義,從本質上找出它們的相似之處,並把它們連貫起來。這是真情實感,不是很多新詩那樣的濫情。這似乎有點類似於當代的意識流,“濫交”的創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往往沒有清晰的意識,就像壹個當代作家調侃的那樣,只是“絞盡腦汁”地寫作。以上都是抽象理論。說這麽多有實際依據嗎?當然有。下面就以高二學生陶淵明為例,簡單分析壹下。《歸田園居》是壹首五言古詩。它由十個句子和壹百個單詞組成。這首詩的主題是明確的,即它是寫桂田園居。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但是,很多人在背誦的時候,往往會覺得無跡可尋。他們經常忘記上壹句,唱完下壹句就扔了。其中,進退都是壹團亂麻。其實這首詩只要稍微理解壹下,就不會這麽混亂了。首先,這首詩結尾有韻,句意沒有轉折。比起很多真的很長的五言古詩,更容易背。第壹句話壹開始就引入了主題。從昔無韻,自然愛秋山。愛丘山是理想,現實中是塵網三十年的錯誤。然而在塵網中,心中有理想的人會改變信念。我們的詩人沒有改變他們的信仰。接下來,他將回到老林,開始新的生活,開荒,回到原田。有十幾畝方屋,八九間茅草房。詩人終於回歸理想,站在門前眺望遠方。十幾畝地好像是他的豪宅,這些茅草房比塵網中的美人還要美。因為妳看,這些茅草屋,在柳蔭的後檐上,在李濤羅塘的前面,郁郁蔥蔥,影影綽綽,有壹種天壤之別。在享受了自己的家之後,我會再把眼光放遠壹點,想象別人對我的感覺。也是壹道美麗的風景嗎?果然,它溫暖而遙遠,與伊壹市場的煙霧,這裏的景觀,植被和人,壹切都是那麽和諧,那麽和諧。閉上眼睛靜靜的享受,精致優雅。幽深的巷子裏,人的朋友都在。壹聲狗吠給人聽覺,激發出幾分動感之美,不僅是在幽深的巷子裏,也是在我自己種的桑樹上,那裏漫不經心的公雞在歌唱。突然,我聽到沒有灰塵,空房是自由的。欣賞完所有美好的事物後,我回到了家。簡單樸素,沒有壹絲灰塵和雜物,房子的屋檐又長又幹凈沒有青苔。如果我把這些放在壹邊,房子就空了,我就可以有更多的閑暇,繼續欣賞那些美妙的風景。啊,這和以前的生活完全不壹樣。萬物欣欣向榮,融為壹體。那些東西不是讓我像籠子壹樣不自由嗎?現在,這裏是最真實,最原始,最自由的樣子。在籠子裏呆了很長時間後,它終於回歸自然了。分析完成。請看,自始至終,這首詩沒有語義斷裂,邏輯嚴密。至於這壹點,沒有作者的縝密心思和苦心經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可以說,讀詩能使壹個自然的人從他原始單純的本性中挖掘出更多美好而高尚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可以鞏固和修飾這種性質。這種完滿完美的本性,是人性的高尚,也是詩人的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