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文革時期的司機。壹張蒼白的臉,加上壹只“蝸牛眼”(失明),再加上壹層枯黃幹燥的皮膚的骨架,這就是他獨特的外貌。而壹輛舊三輪車就是他的全部家當。起早貪黑,日復壹日,年復壹年靠三輪車艱難度日,是他的周期性作息...也許,老王只是當時工人階級的壹個典型縮影。
夏天,老王靠給別人送冰塊為生。每天早上,老王都要把冰毒送到主要住戶的家裏。雖然,他的腳步是那麽艱難,磕磕絆絆;雖然他當時的“社會地位”早已上升,但他完全可以嚴厲“勒索”他的本金;盡管...但他並沒有因為這壹切而與時俱進,而是送的冰比別人大壹倍,但冰價壹樣。也許,他還沒有看透這個世界的冷酷!
不久之後,所有的載客三輪車都被取締了。老王也只好把自己的三輪車換成平板三輪車,用於貨運。但像老王這樣的“弱勢群體”哪裏有力氣運什麽貨?幸運的是,天無絕人之路。壹位老先生願意把自己貶為“貨”,讓老王來運。就這樣,老王的生活有了壹點可憐的經濟收入。而老王也樂呵呵地在三輪平板上放了半寸高的邊。也許吧,這樣乘客就不會掉下來了。也許,這樣壹來,老王起來會更安心。
.....花開花落,冬去春來。老王的冰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落下,他落到了破落的院子裏的破茅屋裏。冰冷的屍體是如此的蒼白,沒有任何顏色。可神情如此安詳,安詳得似乎沒有遺憾,沒有依戀...
歌曲結束後,老王的人生也畫上了壹個完美的句號。這樣完美嗎?沒有人能給出明確的答案。只是人們可能還依稀記得,在那個年代,在北京的壹條胡同裏,有壹輛能奏出“旋律”的三輪車,陪著這樣的人走過這樣孤獨而細長的路。
(本文根據江洋的《老王》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