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曾鞏的文學成就

曾鞏的文學成就

總結

曾鞏是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中堅力量。他接受了歐陽修的古文創作思想。在古文理論上,他主張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為體”。他的文章大部分是明道寫的,他的文筆以“古雅、剛正、和諧”著稱。他的文風源於六經,融合了司馬遷和韓愈的長處。古雅挺拔,溫婉飄逸,條條框框嚴謹,善於講道理,為時人及後輩所教。曾鞏是個作家,自然樸實,但不太講究文采。

曾鞏文章的特點體現在幾個不同的方面。首先,關於此事的文章寫得很詳細,也很委婉。其次,曾鞏的文章雖然簡單,文章不多,但有時也會搖擺不定,縱橫開合。序言特別有特色。而且他擅長敘事,敘事的特點是連貫,富有表現力。也有擅長記敘文,不怎麽寫風景的,比如《醒心閣》、《遊山》。不過也有描寫很棒的作品,比如《道觀亭》。《墨池集》和《越州召公賑災集》深刻、有力、合理,融筆記、議論、抒情於壹體。他的書、序、題詞也是好文章。在昆西風格盛行的時候,他的散文和歐陽修的散文,壹種雕琢堆砌的風格,趨於樸素自然。

他的議論文的特點是:分析細語,澄清疑點,自立門戶,分析辨難,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壹。《戰國策目錄序》氣勢恢宏,備受人們推崇。

他的敘事散文的特點是:知識性和情感性,相關性和生動性。《致歐陽舍人書》和《上福州裁定書》壹直被認為是範文。敘述委婉深刻,語言簡潔凝練,結構非常嚴謹。

曾鞏作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與元《馮雷子》、《隆平集》等有著世代相傳的關系。從他的傳世文集來看,他的興趣主要在於史傳、謀略論等實用文章。特別是他多年從事史書編纂,對歷史碑刻的書寫頗有研究。研究和總結他的應用文理論,對現代應用文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散文體裁

在曾鞏的散文作品中,他的大部分著名作品都屬於這種文體,如《墨池集》和《學舌集》。後來,在編纂散文集時,曾鞏的散文在文風上壹直居高不下。如毛坤《唐宋八大家鈔》中的《南豐鈔序》中說:“我錄疏書六部,書十五部,序三十壹部,傳二十八部,悼書七部。呼呼!曾的序被銘記最多,但其誌不及明。但在文苑裏,文人墨客肯定知道,那是古時候的三老獻飲。

雖然選文中序最多,但曾鞏的序有49篇,約占選文的63%,而曾鞏的散文總數為39篇,其中傳記只有1篇,其余27篇占近70%。從比例來看,還是敘事散文占主導地位。再比如唐宋張博興的《八大家筆記》。曾鞏選註20篇,約占其散文總數的565,438+0%,其他選書、序跋、啟示、表格、疏信、詔令、墓誌銘所占比例不到這個比例。再比如姚鼐的《古字匯編》,其分類與作者所指版本基本壹致。姚鼐選了10的曾鞏筆記,4篇序言,2本書,1疏,8篇序跋,1論文。僅就選文數量而言,行文風格上散文占絕對優勢。

類別特征

人事雜記:曾鞏的人事雜記占文章數量最多,最能顯示其散文內容的特點。人事雜記類中,大事記類作品相對較多,大多具有記敘事件、議論的特點,內容以大量說理為特點。

工程建設:在曾鞏的39篇雜文中,描寫城市的興衰和水利工程的建設也很重要。曾鞏強調經世致用的觀點,認為文章應該為現實服務,反映和解決實際問題,這與文章應載道的觀點是壹致的。他在《誌王子文集序》中說:“文章得失不系於亂乎?”就是最好的證明。曾鞏的這部分作品反映了他的文學思想。根據以上統計,* * *有6篇關於該項目所創造的文風的散文,分別是:繁昌縣的創造、擬梯田的創造、潁州的創造、廣德君重修古交樓、北水門、襄州翼城縣令運河。

《寺記·學記》:曾鞏壹直以純粹的儒者著稱,他對儒教和道教高度推崇和恪守,所以經常在文章中表達復興儒教和道教的思想。恢復儒家正統地位的願望與佛教興盛的現實相悖,因此曾鞏不止壹篇文章對佛教進行了批判,表達了對佛教的不滿。通過對曾鞏散文內容的分析,可以看出曾鞏散文與儒生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曾鞏希望通過細致的說理來達到文如的效果,通過歌頌高尚的文人來讓世人了解道德修養的重要性,通過詳細記錄工程建設來實現文如道的功能,通過反佛興學來實現自己的儒家復興理想。

散文特色

曲折嚴謹——曾鞏散文的結構特征:曾鞏非常註重自己散文的結構,而朱在朱《朱文類》中說,南豐的散文是布局的。因此,在這樣的精心構建下,曾鞏散文的第壹個特點就是嚴謹有序。比如他的《越州召公賑災》中,文章首先說明了龔玥在饑荒到來之前所做的各種準備,如何發放糧食,何時何地發放,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發放措施,收養棄嬰等。,曾鞏詳細而有條理地寫了下來。最後,文風自然而然地轉向了召公慷慨救災、勇於承擔責任、勤政為民的高尚人格和光輝形象。這麽多復雜的內容,在曾鞏的作品中,都是有條不紊,有始有終的,可見曾鞏嚴謹的散文功力。曾鞏的散文結構嚴謹。這種結構特征也反映在曾鞏的散文中。如《醒心閣》。其次,曾鞏散文的特點是結構曲折。

風格古樸的曾鞏散文的語言特點:北宋時,風格艷麗的昆西體和風格奇特艱深的太學體,都曾是文人爭相學習的對象,就連文壇領袖歐陽修也苦學駢文。然而,隨著政治革新的需要,這種文風越來越無力承擔社會變革的重任。宋仁宗嘉祐二年,歐陽修借進貢太學的士之機,倡導樸實自然的文風。曾鞏作為他的弟子,必然會參與這樣的創作。曾鞏稱贊古代經典不僅用簡單簡潔的語言準確地記錄了整個故事,還傳達了微妙的含義和細節。他對這些簡化語言的推崇反映了曾鞏對簡單寫作風格的追求。事實上,在自己的散文寫作實踐中,曾鞏。簡約的文風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就語言色彩而言,曾鞏的語言是客觀而簡單的。其次,就語言表達而言,曾鞏的語言具有議論多的特點。最後,曾鞏的語言力求準確。

理性與冷靜——曾鞏散文的情感特征:曾鞏總被稱為嗜酒的儒者,劉熙載的《藝術概論》是這樣評價的:曾文窮盡壹切,其味淡雅深遠,使人想知道人的廣度。縱觀曾鞏的散文,很難看到他激烈的情感表達,這自然與他語言的特點有關,但字裏行間,人們往往感覺曾鞏本人就是壹個對情感的克制者。古文運動給散文增加了載道的重任,使散文的情感表達空間受到限制。此外,曾鞏本人對儒教和道教的推崇使他的散文更加平和,情感更加平靜。

散文態度

曾鞏散文特色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壹是曾鞏對平和文風的偏愛,二是其人生態度的影響。曾鞏在曾鞏推崇儒學,而曾鞏則喜歡學習劉向的文風,追求美感。曾鞏坎坷的人生經歷也是影響其風格形成的因素之壹,除了他在學習理念和寫作風格上的偏好之外。曾鞏18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但他直到39歲才成為狀元。古人七十歲,年近四十的曾鞏在仕途上取得了第壹次成功。從18歲到39歲的20年間,仕途和生活的坎坷磨煉了曾鞏的硬漢性格。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離合,他能以壹種柔弱的心態面對世間的壹切,這種心態在文學作品中內化為從容淡定的風格。曾鞏的壹生多事,但他總是堅定而冷靜地面對它。自身性格和生活的錘煉,給了曾鞏壹種冷靜、客觀、從容的心境,這深深地烙在他的詩歌中。曾鞏的主要成就是寫作,他還會寫詩。詩400多首,特點是質樸豪放超脫,寓意深刻,與其散文略有相似,風格超脫,用詞清新。但其中有些也有宋代古典詩詞的通病,只是被散文所掩蓋,不被重視。他不僅擅長散文,還擅長詩歌,形象鮮明,在唐代頗有韻味。在他所有的詩歌中,七句詩是最高的成就,深刻,細致,頗有韻味。如西樓、城南、唱柳。就八大家而言,他的詩不如韓、劉、歐、王、蘇軾,但勝於蘇洵、蘇轍。只有壹首詩《賞南枝》。他的詩已被翻譯成英文並在國外發行。

第壹,紀實詩。曾鞏的紀實詩繼承和發揚了唐代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文學傳統,以反映社會現實、關註人民疾苦、揭露政治弊端、評論國家大事為主要內容,表現了其關心民生、濟世興國的儒家思想。除了頻繁的自然災害,曾鞏生活在悲慘的生活中。曾鞏用他的詩歌描述了民生疾苦。《追租》詩中“削剝山下窮人”壹句,描述了荒年農民不得不被層層剝削的悲慘處境,從而抨擊地方官“無理而合理”,提出了“浮費可削”的政策主張。這首詩不像中國古代詩歌傳統那樣抒情,而是對當下弊端的赤裸裸的批判,這說明曾鞏對民生的關註是壹脈相承的。類似的追租題材,還有邊關將領、虎視、哀嘆等。,描寫蟲災,揭露批判官員憂國憂民。曾鞏的即景詩除了揭示民生疾苦之外,還對積貧積弱的北宋政局建言獻策,有力地提升了文學在中國古代政治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詠史詩。中國古代的學者更喜歡諷刺現在,通過吟誦歷史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曾鞏的詩歌經常通過紀念歷史人物和評價歷史事件來表達。曾鞏總能以相互欣賞的態度和心態,記住並感受到與自己理想抱負相近的人的精神世界,從而銘記先賢,安慰自己,解除煩惱,堅定決心。如在《楊炎》壹詩中,曾鞏仰慕楊雄的神仙之言和顏回的神仙之德,並鼓勵自己帶著他們對道教的執著追求進入修德。又如曾鞏的《讀五代史》,詩中以史諷刺現實,以管仲、包之交勸誡北宋統治者褒揚誠信道德。隆中對,表達了想認識主的願望,暗示了野心難酬的感覺;勸諫選拔人才,反對排斥良臣的“蓋夏”,等等。曾鞏的詩歌吟誦或委婉表達抱負,或直言改革,都源於他的寫作風格的隱喻。

實事求是,胸懷大誌,凸顯了他利民救世的儒家仁義思想。

三、離別詩。離別的悲傷是古代詩人通過詩歌表達的最常見的情感。《曾鞏集》中有65,438+000多首詩,蘊含著離別之情。例如,詩集《豐和滁州九首》中記載,曾鞏拜訪在滁州的歐陽修歸來時,留下了他的悲傷和突然的離別,並大大贊揚了歐陽修的才華和品格。例如,在杜尚相公宮,曾鞏去拜訪仰慕已久、剛剛卸任丞相的杜衍。臨走時,曾鞏表達了對他們友誼的珍惜和對杜燕的欽佩。曾鞏的這類詩還有:《送符節詩》、《懷介府河上》紀念好友王安石;告別朋友的《送尚晨單身漢》;多愁善感的人才離開,勸誡學生給學生送錢;送別與告慰失意者,《酬吳中書龍圖《春末情》、《送孫應賢》;思念和告別親人是很有感染力的。此外,送別詩也是曾鞏重要人生階段和心態的真實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