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詩派是18至19世紀的英國浪漫主義詩歌流派。主要成員是華茲華斯、柯爾律治和騷塞。他們都在英格蘭西北部華茲華斯的家鄉坎布裏亞郡的湖區生活了很多年。他們都寫了許多歌頌湖光山色的山水田園詩,都有“回歸自然”的思想傾向。在1817年8月的《愛丁堡評論》中,* * *的筆友弗朗西斯·傑弗裏戲稱其為湖畔詩人或湖畔派。拜倫把他們貶為“湖邊的人”。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謠再版的序言》和第三版的《詩歌附錄》體現了這壹藝術思想。在詩歌題材上,他主張寫下層人民的日常生活,強調詩人內心的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詩歌風格方面,主張發揚民間詩歌的藝術傳統,采用民間口語,發揮詩人的想象力。理論與實踐結束了英國古典詩學的統治,對英國詩歌的改革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它否定詩歌的社會功能,美化中世紀的田園生活,宣揚唯心主義、佐克主義和神秘主義;把“聽天由命”作為“人性永恒的壹部分”;拜倫和雪萊對此進行了激烈的批評。
湖畔詩人指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運動的壹個早期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華茲華斯(1770-1850)、柯爾律治(1772-1834)、騷塞(1774-1843)。由於三人曾隱居於英格蘭西北部的坎伯蘭湖區,先後居住在格拉斯米爾和溫德邁爾兩個湖畔,以詩贊美湖光山色,故被稱為“湖光詩人詩人”。
英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開端以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於1798年出版的抒情詩集為標誌。華茲華斯寫於1800年詩集重印時的序言,成為英國浪漫主義向古典主義宣戰的藝術綱領。由於他們反叛古典主義的傳統規律,崇尚浪漫主義的藝術方法,所以他們也把湖湘詩人稱為“浪漫主義的反抗者”。
起初,湖畔詩人同情法國大革命。隨著革命的深入,他們從對革命的恐懼中退卻,進而逃避現實,迷戀過去,美化中世紀的宗法制度,幻想從古老的封建社會中尋求精神慰藉和寄托。騷塞和華茲華斯先後被冠以桂冠詩人的稱號,其中騷塞甚至公開反對年輕詩人拜倫和雪萊。
當湖派詩人的負面傾向越來越明顯的時候,青年詩人拜倫、雪萊開始進入文壇,與湖派詩人爭論。拜倫寫於1809年的諷刺詩《英國詩人和蘇格蘭批評家》不僅回應了被消極浪漫主義者操縱的刊物《愛丁堡評論》對拜倫詩歌的攻擊,還嚴厲譴責了湖濱詩人的消極傾向。因為敢於與湖湘詩人作鬥爭,被英國士紳斥為撒旦,所以拜倫、雪萊、濟慈在文學史上被稱為“撒旦主義者”。
總的來說,湖湘詩人代表了消極的浪漫主義傾向,而撒旦則代表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湖派詩人雖然在反對古典主義的鬥爭中做出了貢獻,在詩歌藝術上也有很深的造詣,但他們的歷史地位遠不如撒旦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