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峰峰礦區有哪些景點?

峰峰礦區有哪些景點?

1、響堂山風景區AAAA國家森林公園響堂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河北峰峰礦區,總面積6348.8公頃。它包括西部山區、中部鼓山、元寶山區和東部山坡三個部分的五個景點。響堂山國家森林公園包括西部山區、鼓山中部、元寶山區和東部山坡五個景區。

2.邯鄲彭城古鎮,位於河北省西南部,是壹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磁州窯的著名遺址。它保存了大量這種奇特的建築造型,形似饅頭,當地人叫它饅頭窯。走進這座厚重典雅的古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些奇特的建築造型:古窯具制成的匣缽砌成的院墻,瓷磚砌成的街道,看上去頗像饅頭,當地人稱之為“饅頭窯”。

3.峰峰元寶山AAA,元寶山風景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中心。按山型,三峰相連如元寶,取名元寶山,海拔200多米。景區內綠草如茵,松柏參天,為遊客提供了壹個溫馨、自然、舒適的娛樂休閑環境。景區內的臺階、小路別具壹格,曲徑通幽,設計新穎獨特。陶瓷廢料、片石、瓷磚等的使用。在材料上不僅使自然廢棄物得到再利用,還體現了峰峰鵬程瓷都的地方特色。

4.北響堂山石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響堂山石窟位於邯鄲市峰峰礦區孤山,分為南北兩部分,距離約15公裏。因洞群在山腰,人在說笑、接吻、行走時能發出鏗鏘的回聲,故名響堂山石窟。有16個石窟,450多個摩崖造像龕,5000多個大小不壹的造像,以及大量的經文和銘文。它是河北省發現的最大石窟,也是國務院公布的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個響堂石窟都建於北齊。當時北齊有兩個政治中心,壹個是郭都爺(今臨漳),壹個是別都晉陽(今山西太原)。毗鄰太行山東西交通要道的孤山,是兩座城市出行的必經之地。這裏山川秀美,風景秀麗,石頭絕佳。視佛教為國教的北齊皇帝高楊,選擇此地建寺,建官園,作為他在兩京之間避暑、遊玩、拜佛的場所。此後,隋、唐、宋、明等朝代都在這裏增加了鑿子。響堂山石窟、佛像、花卉等雕刻精美大方,其雕刻藝術是承前啟後的。它是我國石窟藝術發展史上由大同雲岡向洛陽龍門過渡階段的重要標誌,也是我國研究佛教、建築、雕塑、書畫的重要寶庫之壹。

5.風月關吉口寺,風月關位於峰峰礦區新城區滏陽河的發源地,在神密山和南孤山相對的“吉口”處。這裏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邯鄲的壹大勝景。風月關,古稱“洞口”,是“太行山八土”之四。壹直是軍事關隘,位於臨水鎮黑龍洞村西的神七山腳下。東漢末年的軍事家曹操就利用這個天險打敗了袁尚的軍隊。隋末,農民軍竇建德也消滅了隋朝刺史竇宗的官兵。口南絕壁下有壹個天然洞穴,名為“黑龍洞”,相傳是主宰人間旱澇的黑龍的住所。

6.水峪寺石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水峪寺石窟位於邯鄲市峰峰礦區大社鎮西南三公裏處。中間隔著鳳凰臺和天宮峰、北香堂寺,東西向。因其規模較小,又被稱為瀟湘堂。後坡村往西300米,可以看到隱藏在松柏下的水峪寺石窟。沿著青石砌成的九十九級臺階,到處是松柏嶙峋,怪石嶙峋。

7.磁州窯福田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彭城鎮西南。福田村南山坡是保存最完整、最集中、最完善的遺址。磁州窯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瓷窯。磁州窯不僅品種多、產量大,而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形成了獨特的磁州窯體系。古窯址有幾十處,彭城鎮還有很多保存完好的饅頭窯。磁州窯富田遺址博物館總占地1000多畝,其中遺址區近100畝,陶工工作室區10多畝。在磁州藥煙店的現場,還可以自己做壹些胎坯,這是壹個很有意思的活動。

8.響堂山南石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響堂山石窟位於邯鄲市峰峰礦區孤山,分為南北兩部分,距離約15公裏。因洞群在山腰,人在說笑、接吻、行走時能發出鏗鏘的回聲,故名響堂山石窟。有16個石窟,450多個摩崖造像龕,5000多個大小不壹的造像,以及大量的經文和銘文。它是河北省發現的最大石窟,也是國務院公布的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中國磁州窯歷史博物館中國磁州窯歷史博物館位於邯鄲市峰峰礦區阜陽西路,占地面積535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700平方米。博物館地上三層,地下壹層,包括主樓及附屬建築、展覽中心、展示中心、學術研究中心、會議交流中心、遊客接待中心、辦公中心。壹、二層為現代精細陶瓷展區,每層面積2160平方米。三樓是磁州窯藏品展示區,分為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國。主要展示宋代至清末磁州窯的文物和圖片,利用聲、光、電技術介紹磁州窯工藝的產生、發展和獨特的制作技術。

10.南香堂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香堂寺位於古太行八景之壹的“交口紅”西隘口(今西紙坊村),由石窟、亭閣、寺廟、古塔組成。據現存隋碑記載,建於公元565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現存石窟7處,大小造像3700多尊,刻有年號的多達38尊。石窟全部鑿於北齊,石窟內外及附近巖壁上有許多隋唐時期的莫言雕像。寺內有宋寶塔、明清寺廟、百年古樹。南香堂寺有七個石窟,隨山而建,分上下兩層。下層的華嚴和般若兩洞呈階梯狀,中間有方柱,後墻下有通道,方便拜佛時通行。壁龕中的佛像雖被毀壞,但洞壁上的佛經仍清晰可辨。據記載,這些佛經有的刻了四年,字體方正,結構簡單,筆法渾厚,是研究書法演變的珍貴文物。從洞前之字形石階往上走,二層有五個洞,其中“千佛洞”最為壯觀。洞內有1028尊石佛,故名“千佛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