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請介紹壹下《隨想》的相關內容。

請介紹壹下《隨想》的相關內容。

文革結束後,噩夢雖過,悲痛卻刻骨銘心,巴金晚年始終生活在沈重的心理氛圍中,終日面對最親愛親人的骨灰。

於是巴金開始寫《隨想》,這是他壹生中最後壹個大項目。從1978 65438+2月到1986 7月,歷時7年,終於他將壹部40多萬字的宏偉五卷巨著獻給了人們。滲透了老人晚年的真實思想感情,寫下了中國知識分子40年心路歷程的偉大“告白”。

“這是壹筆精神債,我必須盡快還清。它像鞭子壹樣抽打著我的心臟,仿佛又遇見了五十年前的某樣東西。”寫吧,寫吧。“好像有個聲音經常在我耳邊哭。我就要走到生命的盡頭了。我不想空手而歸。我想寫作。我絕不會停下我的筆,讓它點燃火焰,猛烈地燃燒自己。當我燒成灰燼,我的愛和我的恨不會消失在世界上。”——巴金《壹個老人的自白》——讀巴金《隨想》

文/老面館

人們習慣用“大災難”來形容文革十年。的確,類似宗教崇拜的狂熱和瘋狂造神所表現出來的人性之醜惡,令人震驚,與現代文明乃至現代文明格格不入。可以說,它的發生與整個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直接相關。同時也反映了人性的醜惡。審視知識分子在這部歷史劇中的表現,挖掘他們隱藏在文化和人性深層的原因,是我們這個有著運動般免疫力的多災多難民族健康發展的關鍵。

從這個意義上說,巴老的《隨想錄》結束了壹個迷茫的時代,開啟了壹個尋找與探詢的時代。這是由150篇短文組成的散文集,寫於1978-1987。那時候雖然大災難已經過去,人文環境相對寬松,但是說真話的權利是有限的。巴老永遠勇敢真誠。而這份勇氣和真誠,來自於壹個從事創作五六十年的老作家的良知和責任感。“五卷書裏的每壹頁都是血,但更多的是十年創傷的膿血。我知道如果不把膿血清理幹凈,會毒化全身。我也知道不僅是我,很多人的傷口都有這種膿血。”這就是巴金的偉大之處。從歷史的蒼涼中走出來,他沒有沈溺於苦難的甜蜜,也沒有把自己當成壹個受害者,壹個被定罪的人。相反,他把自己和歷史壹起推上了審判臺。他“拿筆當手術刀割心”。他同時剖析了自己和歷史。他想找出附著在文化和靈魂上的瘡痍和膿血,為壹個民族了結歷史,找到通向未來的路。他想建立“文革博物館”。他寫這本散文集沒有任何功利目的,正如他在《五集合訂本》序言中所說:“說了真話,我就可以安心地死去。”無所求無所畏懼,壹個知識分子的良心在壓抑太久之後終於爆發了。在各種壓抑、報復、恐嚇中,他依然以驚人的意誌寫下了最後的告白。這是壹個高尚的靈魂,他容不得任何塵埃。“六十年的寫作生活並沒有讓我錯過什麽。和當初壹樣,我不擔心個人前途,我付出了我的壹切。雖然只是壹點點,但我最終還是言出必行,盡職盡責。”我們應該感謝這位善良的老人。命運給了他時間,為他的創作人生寫下壹個完美的結局。同時,也為中國作家塑造了壹個模範的人格形象。

讀《隨想錄》的時候,沒有《家》、《春》、《秋》這樣充滿激情和青春的文字,也不會再被那種近乎直白、浩浩蕩蕩的情緒淹沒。但其冷靜踏實的風格,恰恰適合壹個歷史老人懺悔批判的深度和智慧。有人說《隨想》文風太扁平,無從談起,忽略了寫作技巧。我想用老人的話來回應:“我寫作的最高境界和我的理想絕不是完美的技巧,而是高爾基《草原故事》中的‘丹克戰士’——‘他用手捂住胸口,把心高高地舉過頭頂’...我不會離開過去的路,我會拿出我燃燒的心,說出真相。”

對於這樣壹個善良真誠的老人,我們還能指望什麽呢?如果在文革十年間,權力與非理性橫行的時候,中國知識分子集體缺席,(當然,除了顧準這些“獨當壹面”的勇士?張誌新等。)巴金老人在給自己補課。然而,其實很多人都沒有補上這壹課。而我認為,只有補上這壹課,才能讓這種免疫力滲透到我們民族的血液裏,讓她永遠遠離歷史的歧途。對於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我們來說,這個揭露用真理建造的“文章”的博物館,或許是最好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