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揚娜拉徐誌摩
十八
最是那低頭的溫柔,
像壹朵蓮花,克服不了涼風的羞澀。
保重,保重,
寶藏中有甜蜜的悲傷—
沙揚諾拉。
①1924年5月寫於泰戈爾訪問日本期間。這是長詩《詩安娜拉十八首》的最後壹首。
首先。石安娜拉的18首詩收錄在1925的《誌摩詩》八月版,再版時刪除了前17首(見“集
外國詩集),只留這壹本。沙揚娜拉,日語中“再見”的音譯。
1924年5月,泰戈爾與徐誌摩攜手訪問日本島國。這次日本之行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回國後寫的《落葉》壹文中,他贊揚了日本人民在特大地震後同心同德重建家園的勇敢精神,並號召中國青年“永誌不忘!”——永遠用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
這次扶桑之行的另壹個紀念品是長詩《詩安娜拉》。最初的規模是18吧,收入是1925八月版《誌摩詩集》。在第二版中,詩人去掉了前17節,只留下最後壹節作為“獻給日本女孩”,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精美之作。也許是因為泰戈爾的指點,這組詩《詩安中的娜拉》無論在趣味還是風格上都明顯受到了泰翁田園詩的影響。缺的是長輩的智慧和理解,而對他們有利的是浪漫詩人的靈動和浪漫情懷。正如徐誌摩後來在《虎集序》中所說:“這本集子(指誌摩的詩)最初的洶湧雖有所減少,但大部分是無關情感的泛濫……”但這種情況真的很“過分”,“過分”是美好的,尤其是“給日本女孩”這壹段。
詩的開頭,用壹個構思巧妙的比喻,描述了這個女孩的羞澀。“低頭的溫柔”和“涼風吹不垮的水蓮的羞澀”是兩個並置的意象,重疊得恰到好處。妳是誰?鮮花?還是花也是人,人也是花?我們說不出區別,卻感受到壹種朦朧的美感,像是吸入了水仙花的芬芳。接下來是陽關三重互寶,厚到化不開。“甜愁”是全詩的詩眼,矛盾修辭的運用不僅放大了情感之間的張力,也使情感更加飽滿。“shian Nora”是迄今為止日語中“再見”壹詞最美的翻譯。這不僅是楊柳依的告別,也是對女孩溫柔名字的呼喚。風情萬種,不言而喻!
這首詩簡單而優美;也許它的美就在於它的簡單。詩人只是用廖廖的數字搭建了壹個審美的舞臺,感動了人生的共同戲劇,讓人品味到了永恒的人情!即使在現代詩人中,這種駕馭詩歌、駕馭文字的技巧也不多見。詩背後隱藏的態度無疑是:既然時光飛逝,就要用審美的態度對待每壹寸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