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我想了解壹下重慶。

我想了解壹下重慶。

地理位置:

重慶位於東經105 17 '-10 11 '和北緯28 10'-32 13 '之間的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遊的過渡地帶。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候約18℃,冬季平均最低氣溫6-8℃,夏季平均氣溫27-29℃,總日照時數1,000-1,200小時,冬暖夏熱,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濕潤多雲,雨熱相同。2004年平均氣溫18.4℃,年總降雨量1182.1毫米,轄區東西長470公裏,南北寬450公裏。邊界東部與湖北和湖南接壤,南部與貴州接壤,西部與四川接壤,北部與陜西接壤。重慶地大物博,有河有山。北部有大巴山,東部有巫山,東南部有霧靈山,南部有大婁山。地勢由北向南向長江流域傾斜,起伏很大。地貌以丘陵和山地為主,坡度面積大,層理明顯,分布著石林、峰林、溶洞、峽谷等典型的喀斯特景觀。主要河流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長江幹流自西向東貫穿全境,全長665公裏,穿越巫山三個背斜,形成了著名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即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嘉陵江從西北而來,折入長江。有畢麗峽、溫塘峽、觀音峽,是嘉陵江的三峽。重慶市中心城區被長江和嘉陵江環繞,兩江兩山環抱,風光旖旎,景色獨特。各種建築依山傍水,以美麗的“山城”和“河城”而聞名。尤其是美麗迷人的“山城夜景”,每當夜幕降臨,城內的燈光與水天相接,蔚為壯觀。鐘靈美麗的山川地理孕育了獨特壯麗的集山、水、林、泉、瀑、峽、洞於壹體的自然景觀。最著名的立體長廊——長江三峽,群峰陡峭,懸崖對峙。以曲塘雄、巫峽秀、西陵險景聞名,形態各異,韻味十足,還有大寧河小三峽、馬渡河小三峽。唐代大詩人李白說:“千裏江陵,壹日還。兩岸猿猴止不住哭,輕舟已過萬重山。”唱三峽的歌,留下持久的印象。神奇的自然地理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如被譽為自然基因寶庫的南川金佛山,世界同緯度地區唯壹幸存的原始森林江津四面山,烏江、嘉陵江、大寧河等江河峽谷風光,長壽湖、小南海、青龍湖等湖泊風光。

少數民族人口:

以漢族為主體,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滿族、彜族、壯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維吾爾族、朝鮮族、哈尼族、傣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納西族、羌族等。少數民族總人口654.38+0.75萬,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為654.38+0.1.30萬,其次為苗族,約52萬人,主要分布在黔江開發區和涪陵地區的5個民族自治縣。全市總人口3144.23萬,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6%,以土家族、苗族為主。這個地區的所有少數民族仍然保留著他們自己的傳統習俗。土家族有搖擺舞、唱儺戲、打燈籠,苗族有秋節、踏山節,還有羊馬節、火星節、哭嫁、跳喪等民族風俗活動。土家吊腳樓和苗族刺繡、蠟染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俗已成為重慶重要的旅遊資源。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遊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壹。巴渝文化源於巴文化,是指巴人和巴國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巴人壹直生活在山水之間。大自然的熏陶和險惡的環境,錘煉出了堅韌、頑強、勇猛的性格,所以巴人以勇猛善戰著稱。巴軍在參加討伐商(殷)戰爭時,總是唱著行軍的歌謠,跳著沖鋒的舞蹈,勇往直前,正如古書所說的“吳王伐周,舞於宋前”。

古代巴人善歌善舞,其歌舞內容主要從“戰舞”演變為巴渝舞,後來逐漸成為表演用的宮廷舞蹈。巴渝舞是集體舞,渾厚有力。在漢代,巴渝舞被列為宮廷宴會,並在宮廷慶典上表演。此後,巴渝舞不斷演變,其分支有今人的“羽毛舞”、江南的“盾舞”、土家族的“擺手舞”、川東的“踢踏舞”。

春秋戰國時期,巴人的民歌也頗有名氣。它們不僅在巴境內流行,而且在楚國也很流行。《昭明文選》中有巴山調被民間廣為傳唱的記載:“縣內有歌者,起於下裏巴人,千人屬中。”此時所說的郡指的是楚國的都城,也就是現在的湖北江陵。巴山調在楚國還有千人唱的壯觀場面,在巴基斯坦就更不用說了。巴山調,又稱支竹詞,是民間創作和傳唱的民歌,受其影響,文人紛紛效仿。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模仿民歌寫了九首關於支竹的詩。其中有“柳綠江水平,我聽閬江歌。東邊日出西邊雨,路上風和日麗”,因其對男女關系的巧妙比喻而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自劉禹錫以來,支竹詞開始成為壹種與民歌並駕齊驅的詩歌形式,在中國歷代的詩歌總集中得以保存,可見巴山調對中國文學創作的巨大影響。

山河造就了激情、堅韌、豪邁的重慶男人,也造就了柔情、豪邁的重慶女兒。

長江像壹條綠色的絲帶,蜿蜒穿過巴山。自古以來,重慶人常常唱不到愛情生活就唱不到水。比如江邊的漁人追逐愛情姐妹,用水來抒發感情:“河水上漲,河水清澈,漁船向上鬥;釣不到魚就不收網,釣不到妹子就不收心。”山中少年要試探女友對他是否忠誠,時刻不忘向河中發出深深的詢問:“叫山妹子來答,叫水妹子來答。為什麽山不回應妳,流水有聲妳無聲?”這些民歌真實而深刻地唱出了長江兩岸人民樸實清新的勞動和愛情生活。

從重慶到巫山的千裏川江上,水道狹窄彎曲,暗礁暗石多,險灘險灘不計其數。舊社會,江面上的船只多靠人力推或拉纖航行,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集體在江面上作業,只有號子用於統壹指揮。因此,在滾滾川江上,流傳著許多歌頌船夫生活的水謠——川江號子。

舊社會船夫的生活極其艱苦,於是他們用悲涼的聲音傾訴自己的不幸:

踩著石頭爬上沙灘,

肩膀上拉著八根弦。

霜、雪和雨,

全年海灘攀登。

全身骨骼被撕裂,

爬上巖石,爬上斜坡。

拉船的人就像牛馬,

沒有足夠的食物很難養活壹個家庭。

糟糕的海灘和糟糕的水船被打碎了,

船夫淹死了,餵魚蝦。

離開父母,妻子,孩子,

饑餓,眼淚...

昔日天性樂觀大方的船夫們除了傾吐自己的苦難,還用歌聲唱出了長江兩岸的社會風貌和自然景觀。隨著河船的移動,船夫看到的東西讓他們即興發揮。有壹首很流行的船夫號子,唱的是依山傍水而建的重慶城門:

長江上的濱水碼頭是重慶、

開九門關八門十七門。

朝天門碼頭迎客接聖人。

成千上萬的鮮花包子,潔白如銀。

臨江門賣柴賣樹賣得整整齊齊。

隔著遠門,鑼鼓喧天,埋葬死者,

南紀門白菜種子倒出來又倒進去,

金子門面對政府辦公室,

楚奇門賣藥材給人治病。

太平門賣海鮮和美食。

東水門有壹口方形古井,

在真正的巫山魚跳龍門。

詠中文字不多,卻生動地描述了古代重慶的城門建築和風俗。

歷史終於翻開了新的壹頁,新社會的大部分江面上的船只都實現了機械化和半電氣化操作。即便如此,在特殊情況下,有些工種依然離不開人的努力,江上千裏的口號依然蕩漾在重慶千裏之下。老船夫蔡曾唱過這樣壹首贊美新生活的歌:

嘿嘿嘿!

說長江(喲)就是長江(喲)的意思,

長江兩岸都是好風景。

煙囪裏全是馬達(喲),

瓜果就像蜂蜜,大米和小麥,

江的船只只有梭子(喲),

收拾東西就跑,沒日沒夜的忙(喲)...

《河上船夫歌》生動地表達了新時期船夫興風作浪的風格。1987年7月,法國阿維尼翁藝術節組織了壹場“世界大江大河交匯在切羅尼河上”的民間藝術交流活動,會議主辦方通過中國文化部邀請蔡等人在會上演唱。來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和民謠歌手,在舞臺上灑下千千萬萬長江船工用鮮血和汗水凝結而成的嘹亮歌聲時,都驚呆了。他們都用眼睛、耳朵、心靈讀著壹個古老而年輕的民族的歷史,讀著長江上發生過的種種悲歡離合。國際友人以“河樂”為題,盛贊蔡等人演奏的《船夫號子》,說它完全“體現了中國對傳統民間藝術的重視”。

重慶民歌中有各種類型的勞動歌曲,如打石頭的“圬工歌”,擡桿子的“報路歌”。自古以來,巴渝人民就喜聞樂見“講故事”。民間口頭文學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喜歡“講故事”至今仍是重慶民間文學的壹大特色。

獨特的巴渝文化在重慶這片土地上創造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人才不斷湧現,文化精品異彩紛呈,文化藝術空前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