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輕輕地漂浮著,
隨風搖曳的柳樹;
荷葉,翡翠蓋,
荷花很妖嬈。
日落,
微波爐,
金線劃過河面。
左線,
右括號,
在蓮花船上歌唱。
韓寒半睜著眼,
蜜蝶們,不要掉以輕心,
綠水混合,
幹凈,不沾灰塵。
溪流之間,
采蓮,
水滴滑過荷花錢。
緊緊鼓掌,
輕拍,
果肉的聲音回答了這首歌。
藕心長,
害羞,水底深;
沒看見,繭
絲滑的,蛹在中間?
溪頭,
采摘蓮藕,
女生要選擇,要精致。
波浪下沈,
博生,
海浪在歌唱。
蓮子有很多:
兩岸,楊柳翩翩起舞,
喜鵲很吵,
劉樺落在新羅。
在溪流中,
彩棚,
太陽穴處有淡紅色。
風是固定的,
風傳播的,
風吹來陣陣歌聲。
起來了,月亮鉤,
我明白了,織女星牽牛花;
霧,水,
涼風飄向荷花船。
方化,
衣服的味道,
溶解成壹片廣闊無垠;
安靜,
當我聽說的時候,
虛空中有壹首歌。
采蓮歌與朱湘
第壹,虛幻的理想
夕陽染紅了荷塘,晚風醉了岸邊的金柳,壹葉扁舟唱著歌,在碧綠的荷葉間穿行,采摘著蓮子,最後融化在無邊的夜色中...
這是朱湘《采蓮歌》營造的意境。今年朱翔21歲,剛剛結婚。雖然兩年前有過被清華開除學籍的不愉快事件(1923),但畢竟人生只是驕傲,今天何不唱幾首歌呢?
其實這只是普通人的看法,事實並非如此。此時的朱湘,現實生活中從來沒有《采蓮歌》那樣充滿詩意。婚禮沒有給朱湘帶來燕兒,相反,只帶來了更猛烈的震動。這壹年,朱湘和劉妮君(劉彩雲飾)已經被父母證婚。婚後君妮與朱湘結婚。劉的父母去世了,他壹直和哥哥住在壹起。這讓朱祥突然想到了自己。朱湘的父母也去世了,他被安置在大哥的圍欄下。
婚禮由婚禮主持,壹個在南京工作的重要人物。而接受過現代高等教育,受過五四新思潮洗禮的朱湘,卻不願意同樣低頭,而他倔強霸道的大哥,卻堅持用老辦法低頭。結果不願意妥協的朱湘,只願意取三鞠躬代替。於是大哥以為自己把臉給毀了,於是當晚就在洞房裏大鬧了壹場,連龍鳳燭都被砸成了兩半。朱湘立即被搬到二嫂薛的家裏,她二十歲時就成了寡婦。從此,兄弟成了路人,沒有了聯系和手足之情。朱湘雖然有四個兄弟,七個姐妹,但他對其中任何壹個都不包容,壹直被視為外人。
這壹切都留給了朱湘天生的壓抑、自卑和仇恨。可以說,朱湘和劉妮君最終結合只是出於同病相憐。
可惜,偏偏朱湘壹直不明白什麽是愛情。在他看來,人生只有三件事?朋友,性,文章只是做了壹個又壹個。由於朱湘性格古怪,朋友之間的關系緊張不言而喻,甚至夫妻之間的隔閡也不小,也有刀光劍影,家具遭殃的時候。只是因為我們同病相憐,所以很快就和好了。
由此可見,朱湘的現實中絕對沒有意境營造的痕跡。“采蓮歌”只是朱湘壹種虛幻的理想生活,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壹點可以從朱湘同年寫的另壹首詩《埋葬我》中得到印證。光是“埋葬我”這個名字就令人咋舌。按常理來說,21的年輕人,正處於奮發向上的階段,不宜過早考慮自己的歸宿。然而,詩人與生俱來的憂郁使朱湘始終為自己的生活感到焦慮和痛苦。於是乎,這個年紀的朱湘已經開始把家變成苦苦尋找“香夢”和埋葬我的地方。從《荷塘月色》到《馬纓花下》再到《泰山頂上》最後燒成灰燼,被扔進滾滾春江。從詩歌對我被埋葬的地方的熱切關註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詩人此時此刻內心的平靜和面對死亡的平靜。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煩躁、焦慮、痛苦,都在這壹刻完全溶解,完全消失。朱湘不僅考慮到了自己的目的地,而且描述得完美而冷靜。
《采蓮歌》完全不符合朱湘的氣質,風格歡快自然。所以《采蓮歌》是詩人對和平寧靜生活的向往,是逃避清冷生活的真情流露,是詩人“香夢”的溫馨家園。《采蓮歌》的結果,真的是放入了音樂,放在了壹條船上。朱湘聽後感慨萬千,即興作詩壹首:“不懂歌的人吃虧,卻害了知音。不領情知己,回老家山頭。”隱逸超脫之意溢於言表。朱湘,太湖人,家鄉正好有荷花。
所以,說“采蓮歌”是朱湘回歸的理想之地,未必。
第二,時代的棄兒
長期的依賴和被區別對待,給朱翔帶來了極其壓抑的心理負擔。朱翔壹時無法擺脫這個沈重的負擔,這個沈重的負擔也讓朱翔感到無比的自卑。自卑再生仇恨,所以自卑表現為極度的自尊。他多愁善感卻又傲慢自大,氣質異常古怪。
朱湘65,438+03歲入省立師範,65,438+05歲考入清華赴美留學,65,438+08歲出版詩集和譯作,不愧為“新月派”(新月派主張的課題組成員朱湘)的傑出詩人。雖然朱翔年輕有才華,但擺在朱翔面前的未來並不輝煌。1923清華畢業前夕,朱翔被學校開除。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朱翔對所有必修課都不感興趣,只愛文學,甚至刻意抵制快餐店提前點名的制度。最後因為經常點名不到,累計三次以上,被學校開除。另外三位“清華四子”孫大雨、饒孟侃、楊世恩等人,竭力與校方交涉,最終使校方讓步。只要朱湘承認錯誤,就可以收回。而朱湘卻堅稱自己沒毛病,寧願離開清華也不願低頭。
朱湘對此表現出壹種變態的哲學態度,說“清華之命非人;.....清華只是鉆點空子”。但內心深處還是不甘心,說:“至於清華最高貴的生活,我逃不出壹個假期,所以請忸怩作態。".言語背後不乏委屈和憤怒。真不知道是時代拋棄了他,還是他拋棄了時代;或者說他和時代互相拋棄了。
當時的時代在高喊“狂放熱烈”、“轟轟烈烈”,而朱湘卻越來越表現出壹種“憂郁、衰弱、頹廢”的傾向。顯然沒有足夠的喜悅,更多的是悲傷。
1926年秋,朱湘終於在好友的保護下得以重返清華。在清華,朱湘創辦了壹份詩歌月刊《新文》,並誇口說:“五年內使之傳遍全國!”可惜的是,雖然訂戶遠至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廣州、新會、柳州、沈陽、吉林甚至日本,但也只發行了20本。五年內遍布全國是沒有希望的。
似乎在他背離時代的同時,時代無情地拋棄了他。
強烈的自尊心和對時代的背離,成就了朱湘的孤傲和古怪,他的求才、求才發展到了瘋狂的巔峰,進而轉化為對現實的不滿。他強烈的敵視那個時代,他身邊的壹切,所有人,所有的壹切,所有的壹切!他頻繁發詩、評詩、評人,“自重”。他說郭沫若的詩“粗糙”,“壹本詩集只有四行可讀”;說胡適的《嘗試集》“內容淺薄,藝術幼稚”,可以用八個字概括。他的詩《采蓮歌》第壹首沒有發表,就和主編徐誌摩翻臉,罵徐“看他嘴尖,不像詩人”,罵徐是“瓷人”!評徐誌摩的《愛情詩要真實》;哲學詩是壹條貧瘠的小路,這條小路無法通行;散文詩是壹條小徑窄巷;白話就是最後壹條街分支成壹條奇怪的小巷。總之,徐俊沒有王靜之的啟發,郭沫若豪放,聞壹多含蓄...只選了徐軍的朋友來批評他?淺薄。"
朱湘熱情地評價當時的“名人”,不管評價是切中要害,還是偏激,還是偏激中的偏激。總之都是壹棍子打死,目的只有壹個...“對比”自己!是給自己力量還是鼓勵?還是標榜,擡高,證明自己不凡,優秀?不能確定。也許有壹點,毫無疑問有壹點。原因是他過於敏感狹隘,行為反常,與周圍格格不入。時代的不寬容讓他渴望被認可,渴望認可自己存在的價值,渴望認可自己價值的存在。當願望無法實現時,願望就轉化為反抗、背離和仇恨。就像他的自卑衍生出來的自尊,是壹種扭曲壓抑的發泄,是壹種復仇式的自我屠殺!
朱湘,他不能有站在時代前沿的想法,但他絕不會想被時代拋棄,被別人鄙視。因此,他需要自尊、傲慢、仇恨和對周圍壹切的鄙視...只有這些才能緩沖長期被拋棄、被歧視、被視為低人壹等的壓抑心理和現實。
第三,驕傲的個性
朱翔也許沒有詆毀別人的意思,但他總是在乎自己的尊嚴。這種強烈的自尊心支撐著他崇高的愛國氣節。1927朱翔留學美國,卻因為教授看了壹篇把中國人比作猴子的文章而憤然離開勞倫斯大學。朱湘轉學到芝加哥大學後。然而,時間不長。1929年春天,朱翔再次憤然離開,原因是教授懷疑他沒有還書,其中壹位美女不願意和他同桌。他根本不能容忍任何人對他的不尊重。他把外國形容為“死囚區”,極力維護個人的尊嚴和祖國的尊嚴。
1929年9月,朱翔提前三年回國,被推薦為安徽大學英語系系主任,月薪300元。按說,它是豐富而重要的,所以是時候滿足於現狀了。但是,因為學校把英國文學系改成了英語系,朱翔又憤然離開了。還有被詛咒的,老師出賣智力,苦力出賣體力,妓女出賣肉體,其實都是壹件事:出賣自己!這種說法雖然武斷,但對於當時的現實來說並不過分。
他的自尊感,他的反抗精神,在維護國家尊嚴上更加淋漓盡致,更加高尚!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他的貝利讓他主動告別了那個時代,而不僅僅是那個時代拋棄了他。可以說,站著就是壹個正直的人;躺下,這是壹具像樣的屍體!這是對朱湘性格最貼切的評價。
總之,客觀地說,朱湘的愛國是和他的人格尊嚴分不開的。沒有個人的“自尊”,就談不上朱湘的愛國。
第四,獨特的詩神
朱湘曾感嘆人生有三件大事:“朋友、性、文章。”但由於朱湘壓抑、孤傲、乖戾、偏狹的性格,友情和愛情都成了鏡中花。最終,朱湘短暫的29年人生歷程只剩下了詩歌。朱湘對詩歌的熱愛,可以說已經到了完全癡迷的地步。早在清華我就什麽都忘了。後來去了美國留學,對詩歌完全不感興趣。甚至,連學位都不屑壹顧,毅然提前回國。朱湘說:“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努力獲得博士學位,但詩歌是寫不出來的,除非朱湘。”
朱湘自稱“24小時詩人”,什麽都忘了。的確,在朱湘的生活中,除了詩歌,就沒有別的了,甚至還有他自己。朱湘把自己獻給了詩人最虔誠的靈魂?三株香“香,暖,婉約”;最高尚的境界?這兩盞燈是“亮而靜”的。
《采蓮歌》體現了詩人對詩歌和人生的整體追求。
1,理想狀態
現實使朱湘轉向創造理想生活。采蓮本身就是壹種超然的境界,輕松灑脫,不做作,不復雜。《采蓮歌》自然地寫出了這美麗獨特的自然環境:微風吹拂著楊柳,荷葉映綠,夕陽西下,金波閃閃...“荷花像人壹樣妖嬈”,讓人自然而然地想到采蓮人,想到采蓮人的勞動,想到采蓮人的愛情。妖嬈的荷花與妖嬈的荷花遙相呼應,采蓮姑娘的羞澀與天地美景重疊,東方少女的飄逸清純與悠遠飄逸的音樂歌聲交融,花香伴著衣香、漿聲、歌聲,構成壹幅祥和、寧靜、安詳的畫面,營造出壹種炫麗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朱湘的心聲?他向往采蓮姑娘的“不諳世事”、“不與世爭”。
2、女性化CCB
就連《采蓮歌》的用詞安排,也體現了詩人對超凡脫俗的追求。每壹節都是壹個雙字符行,以壹個單詞向後開始,由兩個正方形分隔。錯落有致的句式,兩個字壹行的運用,讓人直觀地體會到《采蓮歌》像少女的眼睛壹樣純真無邪,不被世俗汙染。
而最有女人味的建築配上最流暢最稀疏的韻腳,更增添了“采蓮歌”的韻味。
當然,《采蓮歌》也明顯暴露出其固有的缺陷:結尾小船的消失,歌聲的忽明忽暗,不免讓人覺得飄渺,過於清晰。而這,也正好符合朱祥的氣質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