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多媒體巧妙地介紹歷史背景,使學生深刻理解詩人創作詩歌的意圖,進而理解詩歌和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了解懷鄉詩的寫作特點。
2.通過各種形式的閱讀,感受李清照崇高的愛國精神和崇高的人生誌向。
3.借助裹體詩理解杜牧《跳將亭》和王安石《跳將亭》中對項羽的不同看法,並在《夏絕居》中訓練裹體詩。
教學設計
第壹,借助資料,知道詩中的項羽。
1.(課件展示古代戰爭場景圖片)同學們,請看大屏幕。誰能用壹個詞描述壹下妳從這幅圖中看到了什麽?(戰爭,兵荒馬亂,激烈,勇敢...)
妳知道中國歷史上有這麽壹個人,從小就向往這種生活嗎?
(課件展示文字資料:中國歷史上有這麽壹個英雄。他小時候父母雙亡,他和叔叔住在壹起。他不喜歡他叔叔教他讀書寫字,教他舞刀舞劍。他說:“要學就向壹萬個敵人學。”所以他的叔叔教他學習兵法。)
我們來讀壹讀“學學萬人敵”這句話。
誰能告訴我妳讀到這句話的感受?(感覺很霸氣;有壹種自豪感和野心在裏面;非常雄心勃勃...)
妳知道這個人是誰嗎?(劉邦,關羽,嶽飛,項羽...)
答案很多我們也無法確定,那就繼續往下看。
2.(課件顯示文字信息:秦始皇南巡路過,和叔叔擠在人群中看熱鬧,突然說:“他可以代替他。”大叔嚇得趕緊拉他回家。)
妳說“他能取代它”是什麽意思?我可以代替他。)
取代誰?(秦始皇。)
是什麽取代了秦始皇?(地位、權力、國家...)
那妳覺得什麽樣的人敢說這樣的話?(很自信,很自大,很有野心...)
那這個人是誰?(劉邦。項羽。)
答案比較集中,但還不確定。好,繼續看。
3.(課件顯示文字資料:秦末,他和叔叔組建了壹支起義軍。這支軍隊異常勇猛,所向披靡,所向披靡。他只用了三年時間,就成為了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西楚霸王,古人甚至評價他為“羽翼神勇,千古無雙。”)
這個人是誰?(項羽。)
在剛才的學習中,同學們用“自信、霸氣、雄心、豪情”等詞語評價項羽,但就是這樣壹個“勇武”到“千古無雙”的人,最終在與劉邦的戰鬥中敗北,在烏江邊拔劍。請仔細觀看下面的視頻,註意項羽的語言。
4.(播放項羽烏江喉的視頻)看完這個視頻,此時的項羽在妳眼中是壹個什麽樣的人?我寧死不屈;強大而不屈...)
總結:項羽死後,很多文人用各種詩詞歌賦來描述他。南宋時期,有壹位被稱為“千古第壹才女”的女詞人。過了烏江,她想起了項羽,寫了壹首詩。(板書:李清照《夏日絕句》)
設計意圖:壹個人物就是壹段歷史。想知道詞人李清照為什麽在詩詞中稱贊項羽為“奇人”、“鬼英雄”,必須對項羽有壹定的了解。資料選取了項羽人生歷程中的幾個重要階段,展現了他的豪情壯誌,寧死不屈。逐段呈現文字材料猜人物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材料中描繪的人物充滿學習和探索的欲望。
第二,初學詩歌,了解詩歌的主旨
1.(展示《夏日絕句》)題目只有簡單的四個字,卻告訴我們兩條信息。誰讀的?《夏天》告訴我們,這首詩是李清照在夏天寫的;絕句告訴我們這首詩的體裁。)
這首詩壹行五個字,屬於哪壹種絕句?(五言絕句。)
2.先自由朗讀這首詩。誰想讀給大家聽?我們壹起來讀吧。
3.我能讀懂所有的詩,那麽這短短的五行詩二十個字誰能讀懂呢?
(李清照認為,活著就是鬼中英雄,死了就是鬼中英雄。她還惦記著項羽,寧死也不在江東茍且偷生。)
4.基於剛才對項羽的理解,想想項羽拒渡江東。是不可能還是不願意?
總結:人說“退壹步海闊天空”。壹江之隔,卻是生死界限。這是壹個生死抉擇,就在壹念之間。項羽以江東父老為恥,以江東父老為恥。面對世人,他怕辱其“英雄”之名,所以江東能去而不能去,所以江東能去而不想去。
5.妳覺得妳現在理解這首詩了嗎?妳知道李清照為什麽寫這首詩嗎?
設計意圖:理解詩歌,首先要理解詩歌,為後面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打下基礎。
第三,了解詩歌創作的背景,感受詩人的創作意圖。
1.了解李清照的生活背景。
(1)李清照在詩中說“至今懷念項羽”。妳知道項羽自刎烏江已經多久了嗎?(約1300年)
(2)項羽自刎烏江1300年後,另壹位女詩人路過烏江,想起了他,寫了壹首贊美他的詩。為什麽?
(課件展示創作背景)
公元1127年,金朝金兵入侵中原,攻占宋徽宗和宋欽宗,北宋滅亡。
宋朝皇室成員和大臣倉皇南逃,在臨安(今杭州)重建都城,史稱南宋。
統治者不想收復失地,不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是在新建的大都市過著幸福的生活。
李清照夫婦在逃經烏江時寫下了《夏日絕句》。
(3)看了這些資料,妳覺得李清照為什麽會寫這樣壹首詩?面對皇帝的被俘和戰敗,南宋統治者不想收復失地,不想打仗,過著茍且偷生的幸福生活。面對戰敗,項羽寧願自殺也不願活下去。)
總結:都是君王,項羽是唯壹能去江東卻不肯去的,而南宋的統治者是不應該去的。項羽可以為了八千人放棄自己的生命,而南宋統治者為了自己的生命放棄了所有的人。
(4)引導朗讀。
如果妳是李清照,北宋滅亡了,妳和妳的丈夫開始逃亡,而朝廷的統治者卻在飲酒作樂。此時此刻妳是什麽心情?(悲憤交加。如果這首詩是妳寫的,妳會怎麽背?(同學們悲憤地讀著)
如果是妳,此時此刻妳會有什麽感受?(失望。)為什麽?(因為南宋沒有壹個統治者像項羽壹樣。)試著讀出這份失望。(學生絕望地閱讀)
如果是妳呢?(我覺得李清照在詩中也用項羽來表達她對南宋統治者的諷刺,諷刺他們是貪生怕死的人。)然後試著讀諷刺。
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讓我們壹起來讀讀《夏日絕句》,它可以讀出悲痛、絕望和諷刺。
(師生壹起讀詩)
過渡:妳現在理解這首詩了嗎?我明白了。)其實妳還沒有完全理解。據說這首詩還惹怒了壹個人,壹個和李清照最親近的人。想知道是誰嗎?然後聽老師給妳講個故事。
2.了解李清照生平家世。
(1)老師講壹個故事: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被任命為江寧府知府。壹天晚上,城裏發生了叛亂。作為知府,趙明誠沒有盡到平息戰事的責任,而是帶著繩子悄悄跑了。叛亂被平定後,趙明誠被朝廷罷免。李清照對丈夫的臨陣脫逃深感羞恥,對趙明誠變得冷淡疏遠。1128年逃往江西,壹路上相對無語。走到烏江邊,站在西楚霸王項羽戰敗自殺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聯翩,情緒激蕩。面對浩瀚的河流,我隨口背誦了這首詩。趙明誠站在她身後,聽後羞愧難當,從此郁郁寡歡,不久便急病而死。
(2)聽了這個故事,妳覺得李清照為什麽會想起烏江邊的項羽?(她老公是個怕死的逃兵,而項羽是個敢於擔當、挺身而出的君子。)
(3)妳覺得最親近的人做出這種事,李清照心裏是什麽心情?(憤怒,羞愧...)
(4)要知道,趙明誠逃離這座城市的時候,其實留下的不僅僅是壹座城的人,還有李清照。想想看,面對這樣的丈夫,李清照會是怎樣的心情?(絕望,心灰意冷,慘...)
(5)引導朗讀。
如果妳是李清照,此時此刻,妳拋下妳獨自逃亡的丈夫就站在妳身後。妳會帶著什麽心情去讀這首詩?(絕望。)帶著這種感覺去讀。(原始讀數)
此時的妳是什麽心情?為妳有這樣的丈夫而感到羞恥。)羞慚的看完。(原始讀數)
……
內容提要:李清照在她的詩中諷刺南宋統治者怕死,因為他們沈溺於享樂,不願收復故土。他借項羽“拒渡江東”的精神,批判丈夫的怕死、逃避、妥協。李清照認為,人活著應該是“人中英雄”,人死了也應該是“鬼中英雄”。這就是詞人李清照做人的標準——有氣節,有骨氣。(板書:表達自己的誌向,傑出的人和鬼)
讓我們再讀壹遍這首詩,感受壹下詩人的豪邁情懷。(所有學生壹起閱讀)
設計意圖:讀壹首詩,就是讀壹個作家,品味他獨特的人生。借助材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背景,有助於學生走近李清照,看詩人所見,想詩人所想,感詩人所感。從理解詩歌的表層含義到與詩人當時的心境相融合,深入理解詩人創作詩歌的意圖,使課堂既有詩歌的韻味,又有文化歷史的悠遠意境,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第四,了解夏季絕句中懷鄉詩的特點。
1.這首詩屬於懷舊詩。(展示資料:懷舊古詩詞壹般是指詩人來到某壹歷史遺址,觸摸現場,回憶與此地有關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引發情感,用詩詞達到感興亡、抒發哀思、諷刺當下的目的。)
2.請註意“諷刺當下”這個詞。李清照在古代寄托了什麽?(項羽。)今天有什麽諷刺的?(南宋統治者和他的丈夫。)
3.懷古詩的結構壹般是走近古處——思古——憶其事——抒其誌。
4.想想李清照是不是這樣寫這首詩的?
(《來到古地》,來到烏江————《思古》,想起項羽————《憶事》,回憶他不肯過江東,烏江自殺————《抒己誌》,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看法:活著是人中間的英雄,死了是鬼中間的英雄。)
設計意圖:壹首懷舊的詩是壹段歷史。我們之所以知道鄉愁詩,是因為它不僅是這首詩的壹個特色,也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壹種。這類詩往往是詩人在某種情境下,對歷史遺跡的祭奠或致敬,對古人的功績或經歷的回顧,心中產生壹種* * *聲,不禁感嘆古人的成就或抒發對世事滄桑、世事變遷的傷感。所以,懷舊詩的情感基調壹般是蒼勁的,悲涼的。《夏日絕句》中的“至今”壹詞,從時間和空間上巧妙地將古代與現在、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用三個典故來表達詩人追憶過去、諷刺現在的深刻意圖。
過渡:壹首詩是壹首贊美詩。其實來到烏江,很多人都和李清照壹樣,想起項羽寫的壹首懷古詩。比如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也寫過這樣壹首懷古詩。
5.學習王安石和杜牧寫的關於項羽的懷古詩。
1.顯示:
重疊的烏江閣
(宋)王安石
壹個在多次戰鬥中遭受疲勞的勇敢的人哀悼,
很難從中原戰敗中恢復過來。
雖然今天江東的孩子們在這裏,
妳會為國王東山再起嗎?
2.自由閱讀這首詩。
3.想想吧。題目中的“棧”是什麽意思?(重復,重疊。)
4.王安石重復了誰的詩?王安石之前,唐朝的杜牧路過烏江時寫了壹首名為《烏江亭》的詩。杜牧寫完200年後,王安石來到烏江邊,想到了杜牧的詩。
我寫了壹首詩,王安石就把這首詩命名為《重疊烏江閣》。
(板書:杜牧二百年後的王安石)
5.王安石會寫出和杜牧壹樣的詩嗎?(沒有,由於這首詩與杜牧有關,我們很難單獨理解。老師結合史料,做了適當的想象,寫了壹個故事,講述王安石寫這首詩的過程。相信看完這個故事,妳會更了解王安石寫這首詩的原因,更明白這首詩的含義。(課件展示故事)
王安石被任命為周樹的法官。任期屆滿後,他帶著隨行人員回到北京。
壹天,王安石壹行來到烏江閣。洶湧的烏江水拍打在岸邊的巖石上,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
王安石對隨行人員說:“妳們看,這就是項羽自殺的地方。”
侍從嘆道:“項羽不該自殺。兩百年前,杜牧在《烏江上的亭子》中說:‘勝敗乃兵家之計。江東有很多有才華的孩子,他們會不會東山再起還是個未知數。" "
王安石說:“我不這樣認為。從古至今,項羽的勇猛都排在第壹位,但他只知道用兵,不知道用人,也不知道巧用詭計。就算他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還會有幾個江東?
孩子願意回來跟他壹起上戰場?"
之後,王安石控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朗誦了壹首千古傳誦的詩:“勇者身經百戰,疲憊不堪,中原壹敗,難復。今日江東子弟雖在此,豈肯為王東山再起?”
6.看完故事,妳知道“棧”是什麽意思嗎?表面上是對杜牧詩歌的重復,實際上是針對詩歌的內容,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觀點。)
7.理解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