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梅花不屈服,樹立雪,是不是壹首贊美事物,抒發抱負的詩?

梅花不屈服,樹立雪,是不是壹首贊美事物,抒發抱負的詩?

壹首典型的詠物抒懷的詩,看看下面這篇文章妳會更好理解。閱讀鑒賞以詩歌詠物、言誌為特點(作者李榮,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語文教育碩士)。古人很喜歡吟誦東西。自然界的壹切,從山川河流到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寫的對象。他們在細致描述事物的同時,也能把自己的感受托付給作者。那麽我們如何欣賞吟詩呢?首先,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寫出要歌頌的對象的形狀、色彩等特征,追求貼切、真實,但如果只是客觀描寫,滿足於形狀,那就不是好的詠物詩。壹個優秀的詩人應該像壹個聰明的攝影師。他的鏡頭要深入到對象的靈魂,捕捉到事物的魅力和性格,即不僅是形態,更是精神。所以古人對詠物詩有壹種說法,就是說不要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要停留在事物上),還要適合自己所詠唱的,寫出事物的特點(音樂妙不可言)。比如林逋的《山園小梅》裏,寫的是“瘦影橫水淺,黃昏飄幽香”。這裏簡單寫壹下梅花的氣質和韻味。它美麗、高貴、端莊。“橫傾”描繪了梅花的姿態,“飄”描繪了它的個性,在溪邊畫出了壹幅月下梅花的美妙畫卷。這不僅是作者眼中的美,也是作者胸中的美,作者的感情就藏在其中。所以,讀壹首詠物詩,首先要欣賞作者對所唱事物特點的把握和描寫。其次,在欣賞詠物詩時,要註意作者在描寫事物時所寄托的感情。古人說“詩以情為本”,“詩言誌”,詩要抒發情感,抒發思想和誌向。但詩歌是文學,要形象思維,不能用議論和邏輯的方式表達抽象的思想感情。它應該依靠圖像來表達我們的願望。“詩言誌”,這裏所說的誌,內涵很廣,包括誌、情、意等等。作者偶爾覺得自己的心與物融為壹體,於是假裝依賴物,寫詩以表心意。比如陶淵明歌頌菊花,表達了他無憂無慮,無憂無慮的心境。在陸遊的《蔔算子》中,作者註了“詠梅”,這是隱含的。就像周敦頤只愛荷花不染泥,愛荷花不妖壹樣,作者用梅花來比喻。梅花盛開在壹個孤獨、荒涼和被忽視的地方,它既沒有得到適當的照顧,也沒有得到欣賞。“孤獨無主”,梅花的艱難處境不正象征著作者的孤獨與悲哀嗎?“我無意爭春”。“苦”字是絕望、盡力的意思,從側面諷刺了方群。“爭春”比喻人事。在這裏,梅花表現了陸遊清冷孤傲的性格和氣節,從不與爭寵、邀寵、奉承的人交往。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很多事物都有相對固定的象征意義,人們稱之為文化符號。比如菊花,人們取其高傲的性格特征,象征堅強的性格和崇高的氣質。《離騷》裏有壹句詩,“晨飲木蘭露,晚有秋菊失美。”屈原象征自己高潔的性格,晚上喝菊花,鶴立雞群。唐代元稹的《菊花》有壹句詩“花中不首選菊,此花更荒蕪”,也表達了詩人追求忠貞、高潔品格的信念。“與其把香吹到花裏,不如把香憋在枝頭死了。”多少堅貞高尚的人,用這首詠菊詩來勉勵自己,表明心聲。在中國的古詩詞中,“柳”常以其諧音被提及,以表示告別;說到“浮萍”,人們常說它是隨波逐流,依其特性而定;“燕子”和“大雁”適合用來表達思鄉之情,因為春去秋來。“茼蒿”和“夕陽”用來表示沮喪和悲傷。這些文化符號成為中國文人特有的語言符號。欣賞詩歌,要對這些充滿寓意的東西敏感。由於作者的經歷、愛好甚至觀察角度和深度的不同,即使寫同樣的東西,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不同的感受。唐代三位詩人都寫過關於蟬的詩。被陷害入獄的羅在詩中寫道:“不忍鬢影,斷白發囚心”。把事情和我聯系起來,詩人幾次諷刺武則天,甚至進了監獄。他的大好青春已經逝去,頭上又添了星星和白發。當他看到秋蟬在監獄裏唱歌時,他還蒙在鼓裏,他不禁感到悲傷。他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就像秋蟬的歌聲壹樣,但現在他壹事無成。“他的飛行沈重地穿過迷霧,他純凈的聲音淹沒在風的世界裏”,這兩句都是關於蟬和他們自己的。“曝重”“風大”是環境壓力的隱喻,“飛得硬進”是政治不滿的隱喻,“聽起來容易沈”是言論被壓制的隱喻。誰知道他是否還在唱歌?誰還會聽我的??只有蟬能為我歌唱,也只有我能為蟬歌唱。但李商隱在《蟬》詩中寫下了“壹整夜妳都白唱了”,說蟬的鳴叫是徒勞的,因為它無法擺脫饑寒交迫的困境。這就意味著作者因為清高而生活貧困,雖然自己努力爭取,但最後都是徒勞。身居高位,壹生碌碌無為的余世南,表達了“遠聲說話,不經秋風吹”的“清華(清高豪華)人”的誌向。都抓住了蟬鳴高的特點,但又都陷入了自己不同的感受,堪稱優秀的詠物詩。在“托物言誌”的詩詞中,“物”只是壹種托物,所以同壹件事的作者所托的“誌”可能是不壹樣的。只有抓住意象的豐富性和模糊性,結合詩人的背景和生活經歷仔細品味,才能做出準確的解讀,而不至於牽強附會。當然,並不是所有描寫對象的詩都包含作者明確的情感寄托,所以在閱讀時要註意區分。然而,無論是否托付,壹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著讀者,並自覺不自覺地透露著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托著美好的理想,或暗示著人生的道理。在古典詩詞中,我們經常看到雁、孤帆、寒梅、冷菊、杜鵑、竹、松、蟬、鷹等意象。它們通過詩人筆下準確生動的描寫,曲折地表達詩人的品格或思想感情,賦予其豐富的象征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的時候要仔細理解。第三,要註意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總的來說,在整體構思、擬人、比喻和詠物詩技巧上的差異,往往能反映出王波《風頌》中所唱之物與詩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度,那就是“涼風”。涼風壹吹,吹走了渾濁的熱氣,林間山谷煥然壹新。它吹遍了森林山谷,驅散了溪上的煙霧,讓我在溪底尋找人。它驅散了山上的霧氣,露出了山中的房屋。當夕陽西下,萬籟俱寂時,她不厭其煩地吹松,奏出大自然的雄壯樂章,給人以愉悅。詩人用風來形容人,以物表誌,刻意贊美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勞。風熬夜,努力對人有利,以風待人,仁人誌士不也應該這樣嗎?這首詩歌頌了所有無私奉獻、勤奮追求的人的精神。杜荀鶴的《小松》是壹個寫人和捧物的寓言。松樹,樹上的英雄和戰士。天寒地凍,百草枯雕零,千樹雕零,卻是蒼翠淩雲,迎著風雪。然而淩雲巨松卻是從新出土的小松上長出來的。小松雖小,但已經顯露出將要“淩雲”的苗頭。小松的“刺”是小松不屈不撓的性格和勇敢戰鬥的表現。小松的“小”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會由小變大。只有關心和珍惜小松的人,才能時不時地觀察和比較,從而“逐漸感受”;小松還年輕,平淡如草。如果能認它為淩雲木,用心栽培,那就有見地了,但目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當支柱的。有多少小松因為“當時的人不知道”而被毀被黑!杜荀鶴出身貧寒,年輕時雖有才華,但因“皇中無熟人”,壹次次嘗試失敗,無奈報效國家,壹生落魄。埋在深草裏的“小松”不就是詩人的自畫像嗎?杜甫的《孤雁》中,描寫了壹只不飲不啄不飛不叫的孤雁。它拼命追求自己的伴侶,是壹只熱情而執著的“孤獨的鵝”。對聯中,作者問“誰可憐”二字,仿佛打開了閘門,詩人的感情如泉湧般滾滾而出:“天蒼蒼,誰來可憐我?”詩人與鵝,物與我交融在壹起,渾然壹體。這位詩人經歷了安史之亂。在那動蕩的歲月裏,詩人過著流亡生活,與親友分離,天各壹方,卻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著骨肉的團聚,做夢也沒想到知己的重逢。這只孤獨的鵝給了他自己的影子。孤雁思念團那麽迫切,那麽痛苦,那麽累;野烏鴉們壹點也不理解,只是不停地制造噪音,自得其樂。“無心的心情”是孤雁面對野鴉時的心情,也是杜甫在不能與親朋好友相見時厭惡無聊,而面對壹些普通人時的心情。這只個性鮮明的孤雁,就是詩人自己的形象。另外,從具體的描寫方法來看,除了正面描寫外,對於被吟誦的事物,還經常使用側面對比。中國是詩歌大國,先賢留下的詩篇浩如煙海,內容豐富。我們對詠物詩的鑒賞不應停留在感知意象上,而應更加註重閱讀和背誦,有意識地將閱讀與感知、領悟、回味等心理活動結合起來,逐步提高我們的文學鑒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