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郭沫若的魅力論
“神韻翻譯”是郭沫若的翻譯標準。什麽是魅力翻譯?“風”是對壹件物品美學特征的抽象表述。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文學的自覺時代。人們常用“建安體”或“魏晉風度”來概括這壹時期的文學特征。魯迅是這樣總結建安文學的風格的:“綜上所述,魏初的文章(即建安前後,公元196-220——他人引用)可以說是:清君.[17]可見魯迅對“風”的理解,是從審美角度出發的文學品格。什麽是“韻”?古人在談文章時,常說文章要追求“言外之意”、“韻外之意”,“韻”是指文章的雅,常與“神韻”、“神韻”聯系在壹起,要求詩歌空靈,給人以“悟”和“味”的空間。這與中國傳統的“意境”理論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有韻者必有其意境。狹義的“韻”與音韻學相聯系,指的是壹篇文章的外在形式。因此,“神韻”主要是壹種形式美學,其中蘊含著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混沌性和感性特征。郭沫若提倡神韻翻譯主要是從翻譯的審美角度出發的,它要求翻譯不僅要通俗易懂、優雅,還要有形式美。重視翻譯中的美學因素可以說是郭沫若對以往翻譯理論的突破,也是他對中國翻譯理論的巨大貢獻。在郭沫若之前的翻譯理論中,很少有人對翻譯的形式和其他美學要素發表意見,但在郭沫若之後,人們對翻譯的形式和美學提出了要求,因此郭沫若在中國翻譯標準的理論演變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神韻翻譯不同於嚴復的“雅”,因為雅只是字面層面的標準,但與傅雷、錢鐘書的翻譯標準有相通之處,而且極其壹致。因此,很難說傅雷和錢鐘書的翻譯觀沒有受到郭沫若的神韻翻譯的直接影響。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郭沫若的神韻翻譯超越了前人,同時也啟迪了中國後來的理論家。郭沫若無疑是中國翻譯理論界的關鍵人物,他的翻譯觀值得我們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