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啟蒙的文學特征是什麽?

啟蒙的文學特征是什麽?

啟蒙在文學中的表現。如果和新古典主義比較,大概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壹個特點是對封建政治勢力和教會進行最生動、最公開、最尖銳、最徹底的批判。當我們談到新古典主義時,我們說它雖然揭露、批判、嘲諷封建勢力和宗教教會的腐朽黑暗,但它有壹個前提,那就是它支持王權,歌頌開明的君主。那些激進的啟蒙者(尤其是在新古典主義盛行的法國),不僅尖銳地揭露了封建王朝和教會的腐朽和黑暗,而且明確地提出了推翻封建王朝的歷史性號召。

第二個特點強調理性,但這個理性不同於新古典主義所說的理性。新古典主義所提倡的理性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而啟蒙運動則明確提出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理論的綱領,即自由、平等、博愛的社會理想。它鄭重要求把世界上存在的壹切事物提到資產階級理性的審判臺上,來判斷它們是否有存在的理由。對於資產階級理性所對應的情感來說,不是束縛而是解放,也就是個人情感的解放。它尊重個人自由和尊嚴。

第三個特點,啟蒙文學,它的主角,不同於新古典主義文學。新古典主義文學中的主角大多是貴族,或皇帝,或宮廷大臣;但啟蒙文學中的主人公大多都變成了資產階級和平民。雖然有些啟蒙學者屬於資產階級範疇,但他們能夠突破自身的束縛,對城市貧民和農民表現出深切的同情。

第四個特點是啟蒙文學在形式上和新古典主義不太壹樣。壹些啟蒙學者仍然恪守新古典主義的藝術規律,但也有相當壹部分啟蒙學者突破了這些規律,在藝術形式和語言上形成了自己的創作。比如啟蒙文學有壹些新古典主義文學不允許或者從來沒有過的形式,比如書信體小說、對話體小說。哲學小說等等。他們在語言上的創造也非常豐富。

從啟蒙文學的幾個主要特征來看,它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資產階級革命始於英國。如妳所知,所謂的“光榮革命”發生在17世紀中葉的英國。這次資產階級革命有很大的妥協性,沒有完成推翻封建政權的任務。英國啟蒙文學誕生於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在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的強大推動下崛起並繼續執行批判封建主義的任務,批判當時社會存在的各種黑暗不合理的現象。但就像這個國家的革命壹樣,它的啟蒙文學有太多柔和的玫瑰色。我們首先要提到《魯濱遜漂流記》。這部小說產生於18世紀早期,作者是笛福。這是壹個關於海上冒險的故事,但它與我們在講古希臘時傑森渡海捕捉金羊毛的故事有很大不同,也不同於但丁《神曲》中奧德修斯得知太陽落山的故事,當然也不同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故事。魯濱遜遠航的目的很簡單:他想買回壹些奴隸,安置在他在巴西的種植園裏,發展自己的工業。不幸的是,他在海上遇到了風暴,漂流到了壹個根本沒有人的小島上。魯濱遜在這個孤島上的生活沒有什麽傳奇色彩:壹上岸,他就撿起壹些自己的貨物,看到貨物仍然完好無損,包括整整壹袋錢,他非常高興。雖然這筆錢在壹個荒島上毫無用處,但他仍然非常重視它,並把它放在壹個非常恰當的地方。在這個小島上的每壹天,他除了讀聖經,祈求上帝幫助他走出目前的困境,其余時間都在開墾荒地,經營生存所必需的事物。在壹次戰爭中,他俘虜了壹個人,並給他取名為星期五。事實上,他是魯濱遜的奴隸。後來,魯濱遜終於回到了家鄉,聽說他的種植園不僅安然無恙,而且大有發展。他成了壹個富翁,高興得幾乎暈了過去。對於羅賓遜來說,生活中沒有傳奇,也沒有愛情的浪漫故事。他也結婚了,還生了三個孩子。但這對他來說是很平常的事情。他也想讀聖經,他也向上帝祈禱,主要是希望上帝幫助他,讓他富有。在他的壹生中,用最少的勞動獲得最大的財富,通過合理的管理和努力工作使自己富有,是他的主要願望。在魯濱遜身上,我們看到了新興的資產階級精神。所以恩格斯說,魯濱遜是世界上第壹個資產階級。

英國啟蒙文學中有壹些非常重要的作家,比如菲爾丁,他的代表作是《湯姆·瓊斯》。作品通過棄兒湯姆·瓊斯和鄉紳的女兒索菲的愛情故事,以及他們在社會上四處遊歷的經歷,充分暴露了當時英國社會的黑暗和不合理狀況。除了菲爾丁,還有壹位學生們耳熟能詳的作家,那就是女作家簡·奧斯汀。她的書《傲慢與偏見》廣為人知,因為它被拍成了電影和電視劇。描述的是壹個平均水平較低的士紳家庭。家裏有爸爸媽媽和四個女兒。四個女兒的婚姻是生活的中心。四個女兒中最核心的人物是二女兒利茲,壹個美麗、聰明、重視個人尊嚴和自由的新女性。她的母親想把她嫁給壹個愚蠢、自私和貪婪的牧師,李哥堅決拒絕了這樁婚事。達西,名門望族的後代,人品極好,但很驕傲。他愛上了黎平。這件事讓傑出的母親和她的妹妹非常驚訝。他們沒想到達西會愛上壹個下層家庭的女孩。他們希望喬治能迎合達西,促成這樁婚事。然而,李哥不得不在達西面前顯示她的傲慢。經過多次摩擦和誤會,兩人克服了壹些偏見,相互理解,最終相愛。《傲慢與偏見》以幽默諷刺的輕松風格揭露了當時英國社會的虛偽和愚蠢,歌頌了像莉齊這樣重視個體自由的女性。小說中對貴族的態度值得註意。她寫道,達西和長女的丈夫都是貴族,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這種對待貴族的和諧色彩在英國文學中很有代表性,與法國文學大相徑庭。此外,農民詩人伯恩斯的詩歌在英國啟蒙文學中也很出色,值得壹讀。

啟蒙文學流行於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其間,德國在西歐幾個大國中相對落後。1789年法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時,德國被分割成許多小公國,由封建勢力統治。似乎沒有啟蒙的社會條件。然而,有壹場由年輕人發起的“颶風運動”。這場運動的中心口號就是壹個字:“不寬,就是對當時德國的現實說“不”。這是壹項爆發力強、短暫但充滿活力的運動。這場運動的領導者叫赫爾德。真正影響深遠的有兩個人,壹個是席勒,壹個是與席勒同時代的歌德。席勒是詩人兼劇作家,代表作有《強盜》、《陰謀》和《愛情》。在《強盜》的扉頁上,明確寫著:“打倒暴君!“恩格斯說席勒的戲劇是壹部帶有政治傾向的戲劇。無論《強盜》還是《陰謀與愛情》,政治傾向都特別鮮明。這是德國“奔流運動”的重要特征,也是德國啟蒙文學的壹大特色,與英國文學形成鮮明對比。當然,對政治傾向的露骨追求,往往會削弱作品的藝術水平。恩格斯說席勒的戲劇是“時代的簡要傳記”。“關於歌德,下面我們有專門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