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蘇杭大運河的歷史

蘇杭大運河的歷史

壹、京杭大運河的歷史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早、裏程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它北起北京(卓君),南至杭州(余杭)。穿越京津冀、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穿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公裏。它已經被挖掘了785年。京杭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和交流,特別是對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沿線城鎮的興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京杭大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壹。它與萬裏長城並稱為中國古代兩大工程,聞名於世。

京杭大運河的開挖和演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①運河1。運河的萌芽時期。春秋十年(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揚州挖了壹條溝,連接長江和淮河。到了戰國時期,大溝渠(從河南省元陽縣,由北向南,註入鄭州市以東的普天則)和缺口相繼開鑿,從而連接了長江、淮河和經濟區四條河流。

(2)第二條運河。主要指隋代的渠系。以東部的洛陽為中心,於大業元年(605年)開鑿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淮交通。改造韓溝和江南運河。三年,永濟運河再次開鑿,通向北方的卓君。加上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運河,形成了多支渠系。

到了(楊光)時,據說為了去揚州看揚州的市花瓊花,為了南糧北運,從京淮段到江南挖了壹條運河,全長兩千多公裏。到了元朝,元朝的首都大都(現在的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才能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朝橫向運河,建成了以大都為中心,南下杭州的縱向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從北京到通州區,叫通惠河,長82公裏;通州區到天津叫北運河,長186公裏。天津到臨清叫南運河,長400公裏。臨清到臺兒莊叫魯運河,長約500公裏。臺兒莊至淮陰稱為中央運河,全長186公裏。淮陰至瓜州稱為李運河,長約180公裏。鎮江到杭州叫江南運河,長約330公裏。揚州是著名的李運河城市。當楊迪在揚州開鑿運河時,揚州成了南北交通的樞紐。得益於漕運,這裏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之壹。

隋朝分為四段:(1)永濟運河(2)通濟運河(3)漢溝(4)江南河道。

③第三條運河。主要指元明清。元代發掘的重點地段是山東泗水至渭河段和大都至通州段。公元18年(1281),濟州河開通,從任城(濟寧)到鞍山(東平)全長75km。公元26年(1289)召開通河,全長125km,從山西南開運河,從壽章西北到臨清。公元29年(1292)澮河開閘,將北京西昌的平竹水引入大都城,向東至通州匯入白河,全長25公裏。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運河完全通航,水車可以從杭州直達大都,成為京杭運河的前身。

在元代,整個過程可以分為七個部分:

(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李運河;(7)江南運河。

明清兩代維護了袁運河的基業,並在明代疏浚了元朝末年已淤塞廢棄的山東境內河段。明中葉至清初,在山東微山湖下鎮(今微山縣)至清江浦(今淮陰)之間進行了開口口運河、通濟新河、中和河等運河工程,在江淮之間開挖了月河,實現了湖水分離。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交通大動脈,在歷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海城市的快速發展。

目前京杭運河通航裏程1442公裏,其中年通航裏程877公裏,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浙江三省。

杭州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壹樣,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全長1764公裏,比蘇伊士運河長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

終點,入錢塘江。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滄州市、衡水市、邢臺市,山東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濟寧市、棗莊市,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杭州市,市區18。

通州古詩雲:壹塔影認通州。燃燒的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荊門通州的標誌性建築。天津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匯合,在這裏由海河送入渤海。據記載,在漕運發達時期,天津至通州的北運河每年運糧船2萬艘,官兵1.2萬人,其中商船3萬艘。水路的開通,讓小小的支古村迅速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鎮江、揚州長江、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聊城湖及其河流占市區面積1/3,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威尼斯”,在北方城市中十分罕見,其中京杭大運河功不可沒。蘇州“蘇州湖熟,人間滿”。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和食物豐富。目前,京杭大運河蘇杭段有客運航線往返。淮安大運河入口處,運河東岸古鎮碼頭下,是《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的故居。

第二,杭州大運河的詳細歷史。以前京杭運河只是沿線的人工運河。在隋朝,因為皇帝楊迪想訪問長江以南,它被挖掘,成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雖然最初是為了滿足皇帝的個人欲望而建,但客觀上也溝通了南北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

運河上還有很多著名的古橋,包括杭州的陳宮橋和廣濟橋,也是很好的旅遊資源。

在空運不發達、陸運成本高、運量小的年代,運河的水運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後來運河的許多北段已經放棄了航運功能,有些地方還因年代久遠而淤塞。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南水北調工程和運河保護,開始組織沿線城市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疏通堵塞河道。

我們市* * *也下大力氣保護運河,在市區沿河修建了運河公園,開通了水上巴士,在陳宮大橋旁修建了運河文化廣場和運河博物館,還把區* * *搬到了那裏。在塘棲重建水貝明清壹條街,保護廣濟橋、乾隆禦碑、水利總督府、過普靖等古跡。

此外,為了更好地保護杭州古運河,省、市等。已經投資從桐鄉開出壹條新的運河水路,再通過臨平九堡進入錢塘江進行貨運,這樣市區的河道就可以作為純旅遊來開發和保護,運河的水質也會得到改善。

3.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是怎樣的?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和演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於公元前486年在揚州開鑿溝渠,連接長江和淮河。

戰國時期先後挖大溝、大豁口,連接了長江、淮河、經濟四大河流,但這只是京杭大運河的雛形。京杭大運河的發展時期主要是指隋代的渠系。

以東邊的洛陽為中心,公元605年大冶元年開鑿通濟渠,直接溝通了黃淮交通,漢溝、江南運河得以重建。三年後,永濟運河開鑿,通往北方的卓君,與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運河壹起,形成了多支渠系。

京杭大運河的再開發時期是元明清時期。元代發掘的重點地段:壹是山東泗水至渭河段;第壹,大部分去通州段。

濟州河於公元1281年開通,從任城(濟寧市)到程序鞍山(東平縣)全長75公裏。公元1289年開會連接河道,從鞍山道南開渠,從壽章西北到臨清,長125公裏;公元1292年通惠河開通,引水從北京西昌到大都城,從東至通州到白河,全長25公裏。到公元1293年,元代大運河通車,水車可以從杭州直達大都市,成為京杭運河的前身。

四。杭州運河的歷史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最大的古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壹。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標誌之壹。大運河從南面的余杭(現在的杭州)開始,到北面的卓君(現在的北京)。穿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和天津、北京,貫穿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7公裏。運河對中國南北的經濟文化發展和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2]

春秋時,吳國為伐齊國而掘,隋朝大擴建,修至都城洛陽乃至卓君。元朝重修時,棄洛陽而取北京。現在已經挖了2500多年了。2002年,大運河被列入南水北調東線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2014年9月,通州、武清、香河水務部門已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京杭大運河通州-香河-武清段有望復航。計劃2017年實現初期通航,2020年正式通航。

動詞 (verb的縮寫)無錫古運河的歷史京杭大運河無錫古運河段概述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公裏,貫穿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六省市,流經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目前航行裏程只有83公裏。

2500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挖溝伐齊。

1400年前,楊迪開鑿了江南運河。

1292年,元世祖完成了京杭運河的全線貫通。

無錫古運河段,曾經直線穿越無錫市區。

1958夏店橋至老鴉浜挖新河道。

1976老鴉浜至黃埠墩新挖河道。

1983新河全部通車。

無錫五畝至王庭段全長40公裏。

無錫雙河尖-夏店大橋長12.4km。

京華區的吳橋-人民橋-清明橋長約6公裏。

無錫古運河精華區北段,河道暢通,三裏橋壹帶米市猶存。

無錫古運河精華區南段保留了古色古香的濱水民居和水鄉風情。

蘇州的京杭大運河在歷史上是現在的位置嗎?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最大、最古老的運河之壹。它北起北京(卓君),南至杭州(余杭)。穿越京津和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穿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公裏。它已經被挖掘了2500多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運河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使其重新發揮了航運、灌溉、防洪和排水等多種作用。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運河與錢塘江溝通工程,連通了江海,形成了以杭州為中心,京杭運河連接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錢塘江五大水系的水運網絡。

反復論證了近20年的京杭運河第二通道工程終於開工了。65438+2月18,京杭運河第二航道八寶船閘引航道工程奠基,這意味著“第二航道”從紙面上的藍圖進入施工階段。

交通部門表示,“這條全長39公裏、預計總投資77.5億元的第二通道,是解決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現有交通擁堵、環境保護、交通功能降低的‘殺手鐧’。”

從1989提出京杭運河“第二通道”方案,到18正式開工,反復論證近20年。在這漫長的時間裏,杭州交通、港航部門開展了“第二通道”線路位置綜合分析論證、方案預審、線路位置初步確定、與相關縣市協調、提交項目建議書、組織可行性研究等大量工作。對於“第二通道”的線路位置,壹直有東、中、西三種方案。

東線:起於沈航余杭區博祿線,經320國道、滬杭鐵路、滬杭高速、省道01、杭浦高速,經繞城高速、德勝路、下沙路,在八寶附近進入錢塘江。

中線:從三寶到錢塘江穿過杭州主城的現有通道。從北興橋出發,經陳宮橋,過武林門中山北路橋、艮山鐵路橋,從三寶船閘出錢塘江;

西線:起於北興橋,西經溝雲路、國道104,經三墩環路、天目山路,經馮憑,改為花牌樓環路,沿富春江出龍塢、王江山、新浦。

七。淠史杭運河中國淠史河、浉河、杭埠河三個相鄰灌區的總稱。

位於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中南部,地處大別山丘陵區,橫跨長江和淮河流域,總面積1.31.000平方公裏。灌區水源來自佛子嶺水庫、響洪甸水庫、磨子潭水庫和梅山水庫。

總庫容66億立方米。灌區於1958開工建設,1959灌溉農田,並逐年繼續建設配套設施。幹渠以上工程1987完成,支渠以下工程仍在進行中。

該工程以灌溉為主,同時還有發電、航運、水產養殖、城市用水等綜合利用工程,包括:淠河、石河、杭埠河三個源頭,七級渠道兩條總幹渠,11總幹渠,19子幹渠供童床擠幹小溪。支渠、鬥渠、農渠1.3萬,總長2.26萬公裏;大大小小的渠系有兩萬多條;中小型調節水庫1.066座,塘壩21.000座,有效庫容6543.8+0.23億立方米;泵站和補水站總裝機容量為141萬千瓦。該工程實現了40萬公頃農田的自流灌溉,實際灌溉面積達到58萬公頃,緩解了淠河、浉河下遊洪水,緩解了淮河幹流洪水。

8.京杭大運河杭州段有哪些古跡?京杭大運河孕育了杭州的“湖墅八景”:嘉城的夜月、土門的張春、半路的春紅、西山的崔瑩、遊園的歌詠、高亭的雪、江橋的暮雨、白楊村。至今還能找到壹些舊的痕跡。

季翔寺石塔是杭州僅存的清代佛塔。

市文保單位陳宮橋是京杭大運河上最後壹座古橋。建於明朝崇禎四年(1631)。該橋長92米,為三孔石拱橋。歷經沈浮,其氣勢依然雄壯。

陳宮橋旁還有兩處市級文保點,東面的“海關大樓”是甲午中日戰爭後的日本租界,有海關碼頭。西面是保護完好的清代私家園林“高家園”,有水池、曲橋、假山。其中,1.200平方米的“南華樓”為兩層樓閣式歇息於山頂。亭子雕刻精美,色彩斑斕,是杭州清代私家園林的傑作。

水田畈遺址發現於8月,1958,位於拱墅區半山區,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浙江的經濟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1990年,半山石塘村戰國墓出土的水晶杯是杭州唯壹的國寶級文物。由於運河水路交通便利,半山曾經有30多座寺廟,江浙香客乘船前往,常年燒香。其中鹹寧寺、娘娘廟大型遺址清晰可見,古樹參天,石階蜿蜒,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