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書法概論:硯的歷史和種類

書法概論:硯的歷史和種類

集書法、繪畫、雕塑藝術於壹體的硯,以其獨特的筆調、造型和天然的巧思,成為“文房四寶”之首。

相傳“黃帝得玉扣,成墨海”,這就是制硯之始。在原始社會,硯臺被稱為研磨機。硯臺的形狀只是簡單加工後的厚石餅,由不規則的鵝卵石構成。

漢硯的質地以石頭為主,沒有特別的硯材,但堅硬耐磨。造型已初步呈現出美化的趨勢,紋飾和造型多受同時期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硯身分為硯身和硯蓋兩部分。硯蓋與硯身相配,保護硯面。硯臺的天花板和腳大多飾有鳥獸,厚樸是古拙又不失主動。文具經過戰國秦漢幾代逐漸形成,硯臺也從多種研磨功能逐漸轉變為書寫用硯,完成了從研磨器到書寫用硯的轉變。

魏晉南北朝時期,制瓷業逐漸發展,出現了瓷硯,多為青瓷硯。以瓷土為胎,施青釉,硯堂無釉,形制仍以帶足圓居多。對比這壹時期出土的瓷硯,發現硯面四周有壹道“堤”,即母子口。硯臺中心也由平坦向中部緩坡隆起發展。這也是後來碧雍硯的形式。

隋唐時期,硯臺制作技術也相應發展起來。硯的形狀也從圓形、簡單的三足型,出現了圓足、多足、碧雍硯。最著名的突出造型是兩腳簸箕硯。初唐簸箕硯的四邊略呈拱形,更為圓潤美觀。到了唐後期,越來越漂亮,兩邊略凹。有圓頭、方圓頭和花瓣頭,也有石頭、陶器和瓷器。唐代的石硯發展顯著,各地出現了許多獨具特色的硯臺,如山東青州的鴻思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的周舍硯、甘肅周濤的周濤硯等。這些高質量的硯臺自唐代問世以來,壹直生活在硯林中,為中國著名的硯臺奠定了物質基礎。千百年後,它們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宋元硯形基本上是唐代硯形的延續和演變,總的趨勢是以實用為主。從唐代、五代到宋代,硯臺的形狀出現了壹種輕盈而穩定的形狀,稱為手跡硯。從硯臺的外觀造型到墨堂的處理,再到硯背的開掘,制作精美,線條處理流暢,造型大方穩重,體現了這壹時期的工藝水平和藝術風格。此時,硯臺、硯池、硯臺的形制已明顯分離。

明清時期是硯成為壹種工藝美術的重要歷史階段。這壹時期在制硯技術上增加了硯的品種,也選用了壹些不適合研磨的材料,如玉石、象牙、饋料等作為硯材,純粹是出於工藝美術的需要。表演的內容也逐漸廣泛,世間萬物無所不包。硯臺的造型也較前代的簡約實用有所改變。根據紋飾的要求,雕刻手法有纖細巧,有簡奢,有簡繁,越往越雕。硯的實用性完全被藝術性、觀賞性、陳設性所取代,達到了對藝術品質的追求。

根據硯的原料不同,自漢代以來,硯被稱為石硯、玉硯、陶硯、瓷硯、瓦硯、泥硯和銅、鐵、銀等金屬硯。但從實用的角度來看,壹般只有兩類:瓦硯和石硯。瓦硯根據制作的不同可分為泥硯和磚硯兩種。硯按產地可分為端硯、佘艷、武進、靈巖、華凱、大古、深州、西施、閆濤、紫石等十多個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