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北京通州道觀

北京通州道觀

北京通州的道觀;

北京關帝宮

伏地宮位於通縣西街與中山街交界處的北面。誘妖帝是關羽的封號,備受帝王將相推崇。佛教對關羽的崇拜始於六朝末。道教對關羽的崇拜似乎始於北宋。萬歷四十二年在封為“威遠鎮天尊關三界大神”。從此關帝廟和伏地宮遍布全國。宮東進二,明鑒清修。山門3座,前堂3座,南北附堂3座,耳房2座。後殿3間,北有普濟寺,南有三合院。通縣重點保護的文物只有侯鈺殿、多殿和壹座漢白玉八角座。

以下是北京其他道觀的列表:

市內道觀(不詳細介紹了,大家都懂):

白雲觀...........

東嶽廟...

大高軒店(大高軒店位於西城區三座門大街23號)

呂祖閣(呂祖閣在西城區新碧街41號,明光胡同6號)

呂公祖(金融街北京道斜那家)

蟠桃宮(崇文門東街東口)

關帝廟(地安門西)

文昌帝君廟(北城貓兒胡同)

王耀寺(崇文區東曉街)

壹畝園娘娘廟(圓明園遺址公園鄭達光明門東南)

城隍廟(西城區方成街33號)

宣仁寺(東城區北池子街2、4號)

招賢寺(西城區北長街71號)

火神廟(琉璃廠東街29號,和平門外)

關悅寺(西城區鼓樓西街149號)

-

以下是郊區的道觀:

毓秀宮

玉虛宮位於房山區黃山店鄉黃山店村西北3公裏的金寶山。由前宮、後宮、塔院三部分組成。玉虛宮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年間重修。前宮四合院布局。正殿前有兩座垂直的紀念碑。後宮的地形與前宮的屋脊齊平,四角形的布局。塔院位於後宮50米左右,有4座塔。其中三個綁成“壹”字形,相距約7米。建築形式相同,八角形,磚結構,高約7米。這三座塔都建於清朝宣彤元年(1909)。另壹個距離三塔30米,高約7米。五道寺五道寺位於宣武區韓家灘西口鐵樹謝傑和櫻花謝傑的交匯處。寺內有玉皇廟,內有明代萬歷年間兵部尚書王湘贛所撰碑,稱之為正陽。宣武龍脈是壹個交流的地方,所以玉皇宮建在寺廟旁邊,引導神到鎮上。如今,玉皇殿已不復存在。還有壹種說法是太監是魏忠賢為了祈求平安而建的。

武定廟

北京最著名的五大泰山寺,也被稱為畢夏袁俊寺,分別是丁咚、西鼎、南鼎、北鼎和鐘鼎。丁咚在東直門外,習慣上叫丁咚。因寺旁有壹棵百年榆樹,順義、通縣人也稱孤榆寺,現已消失。南定位於豐臺區大紅門外的南定村。建於明代,清乾隆三十八年重修,民國時有記載。現在沒有了。西丁,又名任光宮畢夏袁俊寺,俗稱娘娘廟,位於海澱區藍靛廠。建於明萬歷三十六年,名為紅瑞護國宮。清康熙五十壹年,改名為任光宮畢夏袁俊寺。它有壹個五個入口的正殿和七十二個分部,旁邊還有壹個清朝聖人的禦碑,壹副乾隆禦書和壹個皇家詩碑。民國時期是粥廠,1949後是療養院,70年代是北京橡膠五金廠。現存山門、正殿、附殿和古柏。北丁位於朝陽區大屯北丁村。清乾隆年間,後殿因1976地震倒塌,後改為北定小學。現在只剩下山門和前廳了。鐘鼎位於右安門外的曹世麗橋。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民國再次重修。現存石室、張玉書、石魁寫的山門、廳堂、石碑。

雲觀在房山區的劉立河中學。建於明代,原名恩慧寺,俗稱老福寺。主體建築在中軸線上,只有高殿、三清殿和呂祖閣。雲觀古建築是研究明代建築技術的實物資料,是方山縣重點保護的文物。三官廟三官廟位於西海北緣29號、30號。建於清朝,民國重建。這座寺廟朝南。中軸線上依次是山門、石券門、棋盤門。有3個前廳和2個附屬大廳。西跨院有三個廳。是壹座比較完整的小廟。為西城區保護文物。位於通州鎮西街洞口路北側。明建,古稱“三官殿”,建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院落南進。山門3道,硬山瓦箍頭脊,後檐嵌六角三通六角窗。有5個前廳和5個正廳。東西三廳,硬山頂和瓦元寶,二房前廊,如意石階3級。後院正殿前有壹圓形花壇,花壇用綠色砂巖制成,上面有浮雕龍紋,直徑2.35米,邊寬0.41米,由幾塊拼成。

秀峰寺

秀峰寺位於海澱區北安河鄉九峰山腳下。明鄭德六年(1511)由太監高讓所建。1925改名修復真相。1929年更名為秀峰寺,並進行修繕。有三座廟,幾十座廟。

景福寺

凈福寺位於海澱區四季青鄉碧雲寺北1公裏的徐木拉托山腳下。原名黃愚寺,俗稱玉皇頂。明天,玉皇閣建成元年(1621),呂祖寺建成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修,改名景福寺。坐落在海拔約200米的山腰上,它由三個並排的庭院組成,包括玉皇閣,呂祖殿和關帝殿。有山門壹座,無梁結構,歇息山頂,石券門,正門寫有“景福寺”四個字。在中級人民法院,有壹塊銘刻於明代萬歷四十八年(1620)的摩崖碑。寺內還有古跡,如明日開光元年新建玉皇閣紀念碑、清雍正十三年(1735)玉帝祭星紀念碑、道光三十年呂祖寺建寺紀念碑、清代關帝殿擴建紀念碑等。寺北有金泉洞,深4.25米,高2.9米。洞底的小泉,冬夏不幹涸。洞頂有個小洞,可以望天,是寺中壹絕。洞對面寺廟對面的東山梁上,有洗心閣。

盛遠神廟

盛遠宮位於順義縣北牛欄山腳下。修建日期不詳,此碑文記載為萬歷年間重修。寺廟坐北朝南,前有木牌坊,後有壹對石獅子,為明代遺物。其後是義門、錢坫、正殿、後殿、東西附屬殿等建築,有40多間房屋,均為清代建築。殿上有螺旋彩畫、蘇彩畫、空彩畫。前廳的平臺上,又多了兩棵古柏,高大粗壯,直插雲霄。後殿5間,黃釉綠飾,彩繪金龍印章,平臺高大。有5個東、西大廳。院內松柏參天,甬道用各色石頭拼成圖案。是順義縣重點保護文物。

呂祖廟

呂祖寺位於房山區良鄉西北25公裏的大南峪。始建於明朝,朝東朝西。依山而建,前低後高。中軸線四進院落。位於密雲縣古北口鎮河西村萬壽山北。與古北口鎮僅壹水之隔。建於明代成化年間,原名慈雲寺,是供奉觀世音菩薩的佛寺。清末宣彤年間,道士郝香林重修慈雲寺,改呂祖道觀。廟山門靠近古北口關,潮河之水在下面。寺西為臥虎山,北以長城為屏障,南有古北口河西村,古稱柳林營,古北口八景之壹的鎮山塔和氣浪墓就在中間的山腰上。寺內是典型的清末三進院落,占地438平方米,南北略長,東西較短。呂洞賓和其他泥塑雕像被供奉在大廳裏。醫院裏還有三座紀念碑。

磁山寺

磁山寺位於石景山區天臺山。磁山寺位於天臺,故又稱天臺寺。磁山寺始建年代不詳,最遲在清初成為寺廟。有中、東、西三路,以西路大悲殿為主,大悲殿有三排,中間是金漆雕刻的觀音像,兩側有畢夏袁俊等八尊。這種佛道合流的寺廟在京郊並不多見。南坡有壹座藏式塔,高約10米,據說是魔王塔和和尚的衣缽。每年3月15日,是妖王和和尚出家成道的時期,慈山寺開放三天,被稱為京西香火極強的寺廟。磁山寺大殿基本完好,但大部分佛像被毀。寺內外有許多石刻,馮玉祥將軍留下的石刻最引人註目。楷書有“勤為寶”、“真苦”、“修養”、“淡泊”等大字。前七個字3尺見方,後四個字2尺見方,分別刻在山門外的東山坡和寺後的北山坡上。從《周易》中摘錄的“八卦簽”有200多個字,每個字半尺見方。

狗牙

原名溝溝崖,因谷中多懸崖而得名。位於昌平區十三陵鎮北部地區,是德勝口溝西側的壹條支溝。德勝口村在溝口南側,德勝口水庫在北側,是杜軍山南麓狹窄的山谷之壹。

流水沖刷出溝壑。兩座山在入口處相對,距離只有十米。溝口海拔約140米,已築壩1攔截。山谷呈東南-西北走向,山谷中的山從外到內逐漸陡峭。谷內植被茂盛,周圍有任賢、玉女、中峰、東風、西峰、瑞峰、秀峰、將軍、步虛、烏雲、金花、姬子等22座山峰,其中有中峰、東風、西峰、瑞峰、秀吉。中峰是五峰之首,海拔963米。清康熙十二年(1673)編纂的《長平縣誌》曾載有山溝上的八景,即垂簾飛瀑、冷泉溢玉、夏雪險峰、古洞春風、曲徑穿雲、松橋藏霧、南川午後月等。溝崖曾是佛道勝地,人稱“北武當山”。自元明以來,先後修建了余旭寺、畢夏宮、豆撈宮、西鳳寺、東風寺、瑞峰寺、盤道寺、西王母寺等72座佛教、道教寺廟。現在,余旭寺、畢夏宮、豆撈宮和瑞峰寺的遺址仍然存在。

玉虛觀全稱是保國之峰玉虛觀,又稱北武當溝崖玉虛觀,俗稱上廟。位於溝崖中頂峰的山腰,距溝口約7500米。明日二年(1622)建成,崇禎八年(1635)竣工,光緒二十四年(1898)翻修。觀景包括關門、鐘樓、鼓樓、正殿、附殿、後殿、至尊閣,是溝崖寺最高最險的建築群。整個建築分布在壹個四層階梯平臺上。最下面壹層有1個門,保存至今。其形制為單檐歇息於山頂,蓋灰布瓦和溜石檐,檐下嵌有白石匾,刻有“護國之峰玉闕觀”二層鐘鼓圍繞大門而建,左側為鐘樓,鐘高1.3米;右邊是鼓樓,已經沒有了,只剩下四面墻。正殿寬10米,深4.8米;附屬大廳寬9.5米,深4米,都沒了。寺前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有“溝壑崖中峰上玉闕觀”和“重修碑”碑文,碑體和基座完好。觀測銀杏樹1株,為北京市壹級古樹名木。

畢夏宮位於余旭寺和鬥姆宮之間。清光緒二十四年重建。有三個正殿,三個左右附屬殿,三個宮門。正殿為硬山六檁前廊建築,現有後墻、左右山墻和部分柱檁。大廳的底座寬8.5米,深5.4米。左右附殿有部分殘墻,橋臺留在宮門內。

豆撈宮位於東風山腰。清光緒二十四年修繕。有宮門,正殿,輔殿。正殿右前方的壹塊巨石與左側大廳相對。它的建築已經倒塌,只剩下壹部分墻。有3個主廳和3個左附屬廳。大殿寬8.8米,深4.3米。附屬大廳寬6.3米,深4米。宮門很窄。宮門外有壹座硬山灰布瓦房,後墻,左右山墻,後頂。

勝連山

連勝(米生石塘蓮花山)位於京西南,房山區西北的崇山峻嶺之中,海拔930米,是道教的聚集地。連勝山險峻、雄偉、美麗,山谷幽深、溪水潺潺,峰巒峻峭、峭壁密布。山上雲海流轉,變幻無窮。叢林郁郁蔥蔥,古樹參天。殿宇、亭臺、樓閣掩映在崔蓋的樹蔭下。山道具有美、舒展、騎行古剎的特點,也表現出了豪邁、險要、奧、絕、美。

“道教風格、佛光、奇峰、奇石、聖水”是連勝的真實寫照。南天門壹峰分為佛教和道教兩個分支。早在明朝,佛教就在山上建了壹座宮廟,叫聖泉寺。相傳摩訶的祖先住在聖米石塘,吃聖米喝聖水成仙,所以當時佛教非常興盛;道教也在此定居,後在聖泉寺後山北側建蟠桃宮,俗稱北寺。廟裏的主人擅長醫療,聖水洞裏的聖水有調理百病、延年益壽的功效。於是,它就出名了,進香求醫的絡繹不絕。民國時期尤為繁榮。當時達官貴人、名家也慕名而來,不惜重金在觀內建別墅,直至舊址留存。蟠桃宮、水笙廟、關帝廟等建築群,以及眾多景點和景觀,在奇峰谷再現。

塞外蒙古蒙古包的習俗;三合院、四合院的靜謐與質樸;飛檐鬥拱的仿古劇場建築,讓妳在各種場合都能欣賞到節目,有機會大顯身手。每當夜幕降臨,天上的星星與景區的燈光相互對應,融為壹體,讓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

連勝風景區是壹個遠離喧囂、汙染和煩惱的奇異的山林聖地。它正以壹流的服務設施等待著中外遊客。

妙峰山

苗豐風景名勝區苗豐風景名勝區位於京西門頭溝區,面積20平方公裏,距市中心50多公裏。景區以“古寺、奇松、怪石”著稱。苗豐山屬於太行山山脈,具有火成巖結構。主峰海拔1291米,山勢險峻,花草秀麗。

北京名山之壹,京郊風景區,位於北京西部門頭溝區,與昌平縣接壤,屬太行山區。位於北京西北30多公裏處,距市區55公裏,海拔1291米,面積20平方公裏。原名陽山,以古剎、奇松、怪石、奇花著稱。因山勢雄偉,五峰同時,妙高為其壹,故又稱妙峰。山中寺廟眾多,林木蔥郁,風景秀麗。這裏有日出、晚霞、霧凇、山市等季節性景觀,還有中國品質最好的千畝玫瑰。它以建於明末的“仙女畢夏·袁俊廟”而聞名。金頂的寺廟,從清朝到民國,每年農歷四月初壹到十五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山名遠揚。抗戰時期,寺廟被毀,廟會衰落。今天,它仍然以自然風光的美麗而聞名,尤其是山南櫻桃谷的景色。附近的山溝裏有許多玫瑰。現在是市重點綠化區。

著名的苗豐娘娘廟建於遼代。山上建有三座寺廟(靈感宮、向輝亭和玉皇頂),高低不平。有14座寺廟,分別供奉佛、道、儒、俗諸神,是明清時期華北地區民眾的信仰中心。

北京的廟會起源於遼代,被稱為“上思春遊”。廟會在元明時期進壹步興起。苗豐山廟會始於明代。每年四月初壹至農歷十八,苗豐開山半個多月,每天都有數萬香客慕名而來,有的壹步壹鞠躬,壹次三步;有的人竟然通過擡鞍、滾磚、耳箭、掛燈籠的方式來上香,以示虔誠。各種民間香火會邊走邊練,彩旗飄揚,鑼鼓喧天,觀者如潮。苗豐山廟會期間,京都冷清,其規模為華北之首。

妙峰山傳統廟會始於明朝崇禎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每年四月初壹至農歷十五,全國各地數十萬善男信女齊聚苗豐,登頂進香,賞山競賽,獻粥獻茶。場面壯觀,信徒虔誠罕見。清代《燕京年》載:“苗豐山屬四月,自正月初壹起,開廟半月。香火極盛,人山人海,車馬喧天,夜晚燈火無數,香火真能在人間。”1925期間,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對苗豐山廟會進行了專題調查,並出版了《苗豐朝聖特刊》,開創了中國民俗田野調查的先河,使苗豐山成為中國民俗文化的發祥地。

丫髻山

丫髻山風景區位於北京市平谷區劉店鄉(距北京91 km)。因山頂兩塊巨石形似古代少女的頭發,故名丫髻山。四面八方的人們也稱吉雅為“東山”。距離東直門70公裏,距離金海湖45公裏。吉雅山海拔363米。位於吉雅的畢夏袁俊寺是JD.COM著名的道觀,始建於唐代,興盛於元明清時期。吉雅的磕頭溝原在雲巖寺,分兩寺,始建於遼代,多次重建。上思樓的懸崖峭壁上,其規模之大,工程風險之大,在古代都是罕見的。

作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道教名山吉雅,在經過近兩年的修繕後,最近又迎來了遊客。丫髻山四月廟會興起於明代,北京、天津、山東、山西、河南等地的善男信女紛紛來此進山進香,每天都有上萬人。因此,丫髻山廟會也成為華北四大廟會之壹。吉雅風景區有壹塊巨大的石頭,看起來像壹個桃子,被兩座山夾在中間。當地村民稱之為“神桃峰”。歷經數萬年風雨,時至今日,這顆巨大的“神桃”仍能分辨出桃嘴和桃身,遊人遠遠望去,是“桃鄉平谷”中難得壹見的美景。

自元代以來,吉雅壹直是人們在京朝拜和祈禱的聖地。上至帝王後妃、宗室王公、達官貴人,下至文人墨客、鄉民,都有逛東大山廟會的習俗。廟會期間,更是人山人海。山上有1715(康熙五十四年)的碑文,記載了當時的盛況:“每逢歲時,四面八方的人都會到此,或刻紙帛,或舉香燭,朝拜登高。這種盛況壹直持續到65430年。”

相傳,唐朝時,道士在吉雅上修練蓋房,明朝時,又賜匾護國保仙宮。1949前夕,畢夏袁俊寺、黃愚亭等十余座原有寺廟被毀。後來,當地信徒在山頂重建了袁俊廟和山門,並在山腳下修復了紫霄宮。每年農歷四月初壹至正月十五舉辦“丫髻山廟會”,9月12-65438+10月2日舉辦“金秋·畢夏蟠桃采摘節”。

雅迪山東大山廟會是中國北方四大廟會之壹。1994年,丫髻山廟會被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中國道教大辭典》。

-

這份北京道觀名錄是豐臺大灰廠娘娘廟的桂道長編的,他慈悲為懷。我轉載壹下,希望對喜歡道家文化的朋友有所幫助。

玩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