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建統壹的郵政系統方面,秦朝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秦朝雖然只存在了15年,卻以驚人的努力完成了全國範圍的交通和通訊網絡。馳道是秦代路網的主幹。它以都城鹹陽為中心,“東窮燕齊,南極吳楚在江湖之上,海岸觀全”(《漢書·賈善傳》)。秦代的馳道十分壯觀:“道道寬五十步,樹高三尺,外粗,隱有金球果,樹為松樹。”壹步5英尺,50步25英尺(約80米),在約10米處種壹棵松樹。壹路綠影很美。這樣的途徑遍布全國。還有壹條為抵禦北方匈奴而設計的“直路”,從鹹陽北部的雲陽出發,經過黃河,到達今天包頭市的秦九原縣。它是在名將蒙恬的指揮下修建的,全長1800裏。此外,南方還修建了壹條通往廣東、廣西和西南的“新路”。這樣,全國各地就形成了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
這些大道平坦寬闊,沿途遍布驛站、離宮、建築和軍事設施。近年來,考古人員在陜西旬邑縣子午嶺發現了壹處秦代直板建築遺址,是壹個約40畝的大平臺。專家認為,這可能是當時防禦和信息傳輸的驛站。有專家戲稱其為“壹號站”。
秦朝修建的道路,至今仍有痕跡可尋。考古學家在直路遺址進行了勘察,發現直路最寬的地方有50米,彎道的寬度有60米。路基全是夯實的硬土層。據史書記載,當年秦始皇出動80余輛豪華車輛,65438+萬余名官兵,在這條大道上行進,可見道路之寬闊平坦。
秦朝的郵政統壹了名稱。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同的國家使用不同的名稱進行郵政通信。秦朝把“齊”、“戚”、“賈”等各種不同的稱呼都稱為“後”。從此,“post”成為通信系統的專有名詞。在秦朝,“驛”負責遠距離公文、信件的傳遞,近距離則采用“步送”,即派人徒步傳遞。在郵政傳遞的方式上,秦代大部分文書都是接力傳遞,沿著政府規定的固定路線,由負責郵政傳遞的人壹站壹站地接力傳遞。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歷來被史家稱道的時期。這壹時期的郵政事業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階段。隋唐郵政發展的標誌之壹是郵政數量的增加。隋唐繼續發展了南北朝時期的職傳合壹制度,“職”取代了以前所有的“職”、“亭”、“傳”。這個職位的任務包羅萬象。它不僅負責傳遞國家公文和信件,還負責傳遞緊急軍事信息。它還負責接送官員、懷柔少數民族、平息內亂、追捕罪犯、安撫和護送災區囚犯,有時還管理貢品和其他小物品的運輸。隋唐時期,郵局遍布全國,密密麻麻地覆蓋在全國交通要道上,像壹張大網。據《大唐六經》記載,鼎盛時期,全國有260個水驛,1297個陸驛。當時專門從事郵務的從業人員有2萬多人,其中郵務員17000人。這是壹支龐大的郵政隊伍。傅毅也被稱為丁毅。根據崗位級別不同,崗位數量也不同。據《大唐六經》記載,唐代最大的驛站叫都亭驛站,是國都所在的驛站,每個驛站配有25名郵差。每個陸地崗位分為六個班:壹級崗位配備20名郵差,二級崗位配備15名郵差,三級崗位減少,末級六級崗位配備二至三名郵差。水崗根據崗位服務種類分為三類:水崗配備12人,閑崗配備9人,閑崗配備6人。有學者根據各種統計發現,唐代有17000多名快遞員,盛唐還有很多新的快遞員,還沒有統計,總數應該在25000人以上。這與1949之前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郵政人員總數相差無幾。這說明唐代的郵政確實很發達。
當時全國各地交通線暢通。著名散文家柳宗元在《驛館物語》中記載,唐代以首都長安為中心,有七條重要的放射狀驛道,通往全國各地。第壹條是從長安到西域的西北驛道,從長安經荊州(今甘肅涇川北)、徽州(今甘肅涇源北)、蘭州、鄯善(今青海樂都)、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南)、沙洲(今甘肅敦煌)。第二條是從長安到西南的驛道,從長安經興遠、利州(今四川廣元)、建州(今四川劍閣)、成都、彭州(今四川彭縣)、瓊州(今四川邛崍)到現在的川藏地區。三是從長安到嶺南的驛道,從長安經襄州(今湖北襄樊)、鄂州(今武漢武昌)、洪州、冀州、前州(今江西贛州)到廣州。第四條是從長安到江浙閩的驛道,從長安經洛陽、汴州、泗州、揚州、蘇州、杭州、越州(今浙江紹興)、衢州(今浙江渠縣)到福建泉州。第五條是從長安到北方草原地區的驛道,從長安到通州(今陜西大理),再經合眾府(今山西永濟)、晉州(今山西臨汾)、代州(今山西代縣)、朔州(今山西朔縣),直達北方產都府。另外兩個地區是從長安到山東、東北、荊州、夔州(今四川奉節縣)、中州等四川雲貴地區。這些驛道,經過驛站,在《唐朝地理》和柳宗元的《驛館使傳》中都有描述。可見這是唐朝的實際情況,並沒有誇張。在寬敞的驛道上,是“十裏壹馬,五裏壹鞭”,“壹崗接壹崗,驛騎如星河”。當時郵政效率很高,估計中央政令壹出,兩個月之內就能在全國推行。
除了中國的七條主要郵路之外,唐朝還有幾條國際郵路。中唐時期的地理學家賈丹寫過壹篇文章《記得四個外星人進入公道》。他說,唐代的國際交流路線有七條:壹是瀛州至安東路,二是鄧州至朝鮮和渤海路,三是周霞、雲韻至蒙古草原路,四是回鶻路,五是安西至西域路,六是安南至天竺路,七是廣州至依桐路。通過這些水陸通道,可以通往朝鮮、日本、中亞、印度和東南亞國家。
由於全國空前統壹,隋唐時期有大量公文從中央發往各地,又從各地發往中央。僅各州送交中央政府的統計材料每年就達50萬件。《新唐書》記載,中唐著名詩人袁捷在道州(今湖南道縣)不到50天,收到來自各地的書信多達200封。
隋唐郵政的發展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保障了中央各項制度在全國的實施。隋唐時期,擔任各種職務的人壹般稱為“丁毅”、“傅毅”,或“子怡”、“李逸”。從他們的名字來看,地位比較低。如前所述,其中壹個水崗的“水手”生活相當艱苦,“苦日子多,樂日子少”。陸地上的郵政工人也在受苦。烈日下,寒冬裏,傾盆大雨中,他們無壹例外都背著紙袋沖下了郵路。敦煌有壹幅晚唐時期的壁畫《郭頌夫人行旅圖》,描繪的是當時快遞員背著布袋的形象。他們每天的任務都很重,除了路上跑、送文件,還要負責掃郵局等事情。
更讓人受不了的是,當時的郵政通信系統非常嚴格。在唐朝的法律中,對郵政過程中的各種錯誤的處罰都有詳細的規定。最輕微的錯誤都會受到嚴厲的處理。按照唐朝的說法,郵差應該承擔壹些責任。第壹,他必須每年上報驛馬的死亡和肥瘠土地的流失,上報支出。如果郵馬死亡,郵遞員負責賠償;私自減去驛站杖馬,得“杖壹百”。對丁毅的懲罰更加嚴厲。按照唐朝的規定,丁毅到了驛站就要換馬,不換馬的話,就有80個幕僚。《唐律》還規定,凡在驛道上耽誤行程者,送而不送,職員100人;壹個文件晚到了,壹天八十棒,兩天翻壹倍,以此類推。最重的懲罰是兩年監禁。如果是緊急的軍事文件被拖延,罪加三等。如果壹封信耽擱了,戰爭失敗了,就會被絞死。唐朝的法律也對丟失或印刷錯誤的文件施以重罰。《唐史補》曾經記載了壹個負責簽發公文的元外郎的官員。他經手壹份文件,寄給壹個從河北到嶺南的犯人。他應該是給河北和嶺南發了公文。由於晚上疏忽,只送到嶺南,河北沒有送。事件發生後,外交部長被免職。泄露機密應該受到更嚴厲的懲罰。按照唐朝的法律,泄露重要機密者要被絞死,私拆信棒六八十根。
大部分是被強制服苦役的人,也有違法的犯人。這些人本來就受到封建制度的壓迫,被發配到偏遠地區當驛站。中唐以後,郵政系統開始混亂,壹些貪官利用郵政投遞任意克扣郵工口糧,生活更加艱難。唐武宗肅州(今甘肅酒泉)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次丁壹起義。起義的領導者,鐘和,是絕望的囚犯。他們從蘇州壹路奮戰到沙洲,得到了沿途各個郵局的支援。政府沒有得到情報,或者得到了假情報,所以手足無措,而起義軍卻“招搖過市”。因為平時都是快馬,“千裏奔騰,三夜將至。”唐政府兵敗,給了統治者極大的震動。